凭吊虎门

朱耀庭

<p class="ql-block"><b>曾经读过中国通史,更通读过中国近代史。常常为中国近代封建王朝没落腐朽、治邦无策、理国无能而叹息;为战亊动荡,荒灾连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而悲哀;为列強炮舰侵犯、強抢硬索,政府权贵只会割地赔款媚颜求和而悲愤。</b></p><p class="ql-block"><b>沿着中国版图让我们粗略回顾: 英国、葡萄牙分别割走了香港和澳门,法国在上海有租借地,青岛成了德国的花园城市,台湾和东三省曾被小日本殖民。还有新疆的大片土地和外东北,都被沙俄抢走。黑龙江曾是中国的内河,如今,却象一位有着流淌不尽眼泪的老妇,独自踯躅在国境线上找不到家乡……。</b></p><p class="ql-block"><b>可以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亡国史、屈辱史、血泪史。直到现代,中华民族已经真正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数一数二大经济军亊强国,美西方国家还敢于从科技、文化、经济、甚至军亊上不断封锁围堵挑衅中国。就是因为中国近代的衰败羸弱,让美西方民族,一直有种植根于心底的优越感,和再次掠夺、瓜分、奴役中国的欲望所致。</b></p><p class="ql-block"><b>游览虎门旧址,能更直观感受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和西方列强的残暴无耻,以及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最朴素的道理。</b></p> <p class="ql-block"><b>虎门、威远、镇远、靖远……这些声名显赫的名字,深印在中国人的记忆中,虽然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认识过它们。</b></p><p class="ql-block"><b>近两百年前,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強,为敲开大清王朝的国门,以坚船利炮为先道,一次次侵犯我沿海重要城市商埠,虎门威远就是通向广州的咽喉要道。在抗击列強外敌中,虎门、威远、镇远、靖远……就成为一座座丰碑,矗立在国人心中。尽管限于国力,所有这些要地都先后陷落。但那种宁为玉碎,誓死抗争的精神,是留存给国人永远的精神力量。</b></p><p class="ql-block"><b>越走近虎门炮台遗址,越被眼前看到的破败,颓废景象所震动。一如当年被西方列强野蛮強侵,烽烟蹂躏的创伤还没有复原。自是,一丝丝伤感之情不由从心底泛起。</b></p> <p class="ql-block"><b>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強,将鸦片作为商品,以炮舰作为后盾,是想永久地奴役中华国民,把掠夺到的大清国土作为世代倾销毒品的市场。</b></p><p class="ql-block"><b>清政府闭关自锁也好,曲意逢迎求和也罢,洋人觊觎的只是大清疆域,在乎的是开柘能获取真金白银的市场,这就是鸦片战争的全部意涵。</b></p><p class="ql-block"><b>这是当年主战抗争的军民修筑的军亊堡垒,墙后面是运兵的巷道,巷道直通江边各炮台。留在墙上众多的枪眼,是防止敌人突破海防上岸后,可与敌作拼死的搏杀。</b></p><p class="ql-block"><b>树根裸露地面,锈迹长锁石墙,一地荆杂,满目荒凉,无不透露古战场的肃穆和沧桑。</b></p> <p class="ql-block"><b>几棵东倾西倒树,数张低矮石板凳。树和凳的后面,一排同是低矮的小屋。小屋只有门没有窗,沿路走过去,还能看到很多这样成排的小屋。小屋的背后,就是珠江湾、是通向珠江海口的水道。这些小屋就是当年守卫虎门炮台,清军的兵营。</b></p><p class="ql-block"><b>试想,睡在兵营小屋里的军人,夜间一定听得到浪击岸礁的涛声。在这样的夜间,清军官兵们的心中忐忑过吗?身后的国家、家园,身前的炮台、自身。山雨欲来,与西方列强,与红发碧眼的洋鬼子强盗们的战争随时都会发生。为了家国安宁,社稷太平,清军官兵们能想到的一定不是退缩,而是寸土不让,誓死抗争。</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保存较完好的古炮台,虎门炮台分有明、暗两种。明炮台是建在沿江滩的岩石岸基上,以品字成扇形构成互为依靠的炮阵地。阵地间有深沟相互联通,便于作战时兵员运动。暗炮台由坚固石材筑体掩蔽,炮口紧贴外墙水面,可直炮击进攻的船舰。</b></p><p class="ql-block"><b>从暗炮掩体窗口望去,混浊黄色的海水卷起波浪,击打着岸炮基座墙体。远处江中有一遍布绿树的小岛,据说岛上也建有炮台,能与虎门炮台构成锁喉之势。极好的地理优势,可将外敌有效阻挡在这个咽喉之外。</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当年清军普遍使用的冷兵器,以刀、矛应对敌人的热武器,枪、炮。</b></p> <p class="ql-block"><b>战争中英军军官以铁甲护身,刀枪难入。</b></p> <p class="ql-block"><b>清军指挥官用牛皮缝纫护衣,难挡枪弹。</b></p> <p class="ql-block"><b>巷道有几处已成这样的断壁残墙,以如此厚实的墙体,不太可能是历年风侵雨袭形成的自然垮塌,很可能是当年炮战留下的遗迹。火炮所至,石崩墙塌。如此,也能印证当时炮战的激烈程度。虎门之战,造成清军500人阵亡(包括战将关天培),1300人被俘,大批受伤,而英军仅有5人受伤。差距之大,也足可予见大清王朝的风雨飘摇,离彻底倾倒也只是朝夕之间了。(导游没能跟进,墙崩之事只是猜测。)</b></p><p class="ql-block"><b>决定战争成败胜负,不仅靠物质武器,更要靠人的意志,靠投入战争的决心。朝不保夕的大清王朝,哪里能有战胜列強的决心,他们甚至把主战林则徐等官员也革去了官职。可见,战争失败是具有必然逻辑存在的。</b></p> <p class="ql-block"><b>炮台巷道,既可运输兵员弹药,也可躲避敌方武器攻击。</b></p><p class="ql-block"><b>其实这场虎门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我方失败的结局。这不仅仅表现在清军以差着代级的武器与敌人对抗,更表现在清政府一直在以绥靖、求和、甚至投降的心态来应对外敌的虎视眈眈。</b></p><p class="ql-block"><b>明知政府的软弱和不作为,明知強敌的挑衅侵犯,守卫虎门炮台和其他炮台的清军基层官兵,仍是进行了以命相搏的抗争。</b></p><p class="ql-block"><b>自此,清政府䧟入了割地赔款的怪圈,清王朝也只能在摇摇欲坠中苟延残喘。</b></p> <p class="ql-block"><b>参访虎门遗址的当天,恰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节。</b></p><p class="ql-block"><b>在去往虎门海战博物馆参访中,邂逅这队年轻的海军战士,仿佛是一次特意的安排。昔日受时代局限,虎门海战以失败,记录在中国近代史上。今日中华知耻而后勇,中国海军驰骋祖国万里海疆。试问天下,谁敢再犯中国疆域,谁敢再以武力挑战中华。</b></p> <p class="ql-block"><b>美篇完成于2023年5月8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