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田桥村里的“小芳”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田桥出美女,醴陵南乡那边早有传闻。</p><p class="ql-block"> 先前美田桥有位妹子,嫁到南乡泗汾的新坊村。结婚那天,村里人在新郎家门前贴了幅对联。联曰:美田美女嫁美郎,新坊新郎娶新娘。一时间美翻了新坊的众乡亲。</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美田桥,妹子长得象花儿一样,捏象老歌里的“小芳”。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往日,美田桥的老街上,时不时有美女招摇过市。她们们穿着大圆领,紧细腰的连衣裙,走起路来一闪一闪的,说话象唱歌一样,总是让过路人看得眼发直。</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还是懵懂屁孩的时候,美田桥的“小芳”们就那样的风光着。我自作天仙,美你没商量。</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美田桥妹子,不单长得“好看又善良”,还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有教养又勤快。美田桥老街廖家有个“月兰”,高挑个儿,眉清目秀,能歌善舞,被称为美田桥街上的“一枝花”。刘家的“雪吟”,象“百灵鸟”,会唱歌剧。那时正赶上《洪湖赤卫队》热映,《洪》剧插曲唱得跟韩英一样的有声有色。她还能把算盘玩得活灵,钢笔字写得如流水行云。曾玉贞因人长得甜美,不满十八岁就被醴陵城里人盯上,进了瓷厂结了婚,后成为厂里瞩目的美女篮球队员。还有号称“时尚标”的曾国英,典型的“海派”追风族。上海流行什么,她就追什么。烫发,抹口红,穿吊带裙,总是领先。曾家人大都是美田桥街上的商业户,儿女们都会经商。国英少时就是个“生意精”,最早的“南飘族”。她经常只身跑广州,见过大世面。</p><p class="ql-block"> 后来到我们这代,碰上一个特殊时期。那些“小资”情调的装扮眼见得“雨打风吹去”。“小芳”们的形象标签换成了“西瓜皮(头发)”、红宝书、绿军装。甚至找婚恋对象都讲求“四只轮子一把刀,白衣战士红旗飘”那种(指司机、屠夫、医师、军人)。很多青年男女还把自己好听的名字都改了。这股风潮从城市扩散到农村,一时间弄得人们不知美为何物。</p><p class="ql-block"> 不过美田桥却有些例外。“天高皇帝远”,爱美的妹子们偏偏喜欢留辫子,穿花花衣。甚至她们的乳名,都悦耳动听。什么群群、清清、连连、金金、花花、桃桃等等。她们酥酥的芳名儿,叫得让青年哥哥们都想入非非。</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美田桥,基本由刘、曾、王、汪等几大族群把持着。当时村里曾流行一段搞笑口白,说“王家霸了两条冲,曾家霸住一条街,刘家霸着一个村。”恰恰这几大家族中,帅哥美女出众。单是“霸住一条街”的曾家,就美女成窝。</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在美田桥读小学的时候,这些群群、清清、连连们,还是我的小学同学,青涩的小姑娘。后来我从醴陵一中毕业回到老家时,突然发现,昔日的发小们一个个都出落得象“七仙女”一般。她们常在美田桥老街上闲逛着,花枝招展的格外晃眼,被美田桥的“青皮后生”们捧为“美女帮”。</p><p class="ql-block"> 早期,美田桥从正月初一到元宵常举行茶灯、赞土地等活动。尤其每年八月十二日,是老街上万寿宫许圣中君老爷的生日,并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庙会除了在古戏台上唱戏,便是声势浩大的“游垅”。往往在那个时候,美田桥的美女们就会派上用场,比如装蚌壳精、坐花轿、举花灯等。庙会那天,湘赣边的乡亲们都聚集到美田桥老街上。他们簇拥着一块“学好样”的匾牌,龙狮、“故事”、花灯作阵,在老街摆出一条长龙。人流涌动着,红红绿绿的灌满美田桥街市。围观的青年哥哥们尤其奋勇,总是心急火燎的直往人堆里钻,把脚尖儿踮得老高,就为了凑热闹,看美女。“蚌壳精”的一张一合,“故事”妹陀的忸怩作态,以及花灯女的涂脂抹粉,惹得哥哥们血脉喷张。</p><p class="ql-block"> 让美田桥美女们出尽风头的,还是在万寿宫戏台上演的大戏,有现代剧,也有古装戏。</p><p class="ql-block"> 有段时间,美田桥毕业于醴陵一、二中的学生,成立“学联”组织,排演出一部歌剧“党员登记表”,全部由学联自编自导自演。担任歌剧女主角黄淑英的,是醴陵二中毕业,后来成为我堂嫂的杨春香。春香那时正考上大学,人美歌甜。这部现在看来充满正能量的歌剧,看哭了好些心太软的堂客们。</p><p class="ql-block"> 不久,美田桥又有一部重头戏破出天荒,那是比后来京剧红灯记还早的大型花鼓戏《自有后来人》(红灯记)。这部戏的女主角李铁梅,是曾家美女玉贞的妹妹“群群”。男主角“李玉和”也是由曾家的龙富担任。另一位女主角“李奶奶”扮演者是我的堂姐月华。配角里的女演员则是清清、连连、桃桃、金金们。排练这出大戏,是为当时美田桥新建的大礼堂竣工揭幕准备的。</p><p class="ql-block"> 开演那天,美田桥的乡亲们老早就带上凳椅在新礼堂里守候着,几盏煤气灯把礼堂点亮得魅力四射。随着大幕徐徐拉开,李玉和一个登台亮相,喧闹的观众顷刻安静下来。然后扮演李铁梅的群群一开腔,台下又轰然爆出如雷般的掌声和喝彩声。戏剧中女配角,也一个个演得惟妙惟肖。忽悲忽喜的剧情,引得乡亲们时而捶胸顿足,时而泪眼双流。随后,这部地方戏又频频在湘赣边的萍乡市大路里铁矿,醴陵东富寺等地演出,场场观众爆满。女主角群群的美貌和演技很快在湘赣边传播开来。以至经常有萍乡那边一些号称“吃国家粮”的,专程跑到美田桥,打听“李铁梅”的下落,还不嫌冒昧的登门向曾家提亲。</p><p class="ql-block"> 人说乡里的美女都是好山好水“养”出来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光是美田桥的地名,就让人想象着“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化境。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美田桥的美女,不只是水土“养”出来的,更是文化“熏”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美田桥是醴陵的三大文化古村之一。明清古街与祠堂,曾经孕育出一大批“饱学”的读书人和“走四方”的商贾,还有官宦人家。美田桥老街万寿宫的古戏台上,自古悬挂着一块匾牌,上书“学好样”三个金字。美田桥人就在“学好样”的教化中养成好习俗,好风尚,讲究斯文礼数。即便是贫寒破落户,也都注重家风家教。美田桥的妹子,正是在这样的乡风良俗渲染中,出落得更加美丽动人。一身书香味,满腹碧玉芳。</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美田桥曾经风光的“小芳”们,有的远嫁他乡,有的匆匆老去,有的已埋香青山。然而岁月轮回中,美田桥的美女总是“桃花依旧笑春风”,年年岁岁香如故。</p><p class="ql-block"> 如今,美田桥村里新一代的“小芳”们随着开放的步伐,正在走出乡村,走向外面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醴陵城里有名的华联瓷业公司里,有位号称“红官窑一姐”的美女,曾经担任过醴陵“春晚”的主持。她就是美田桥人,她的芳名叫:刘清。</p><p class="ql-block"> ( 撰文:刘放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