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课程观——读《学校与课程 明日之学校》有感

绿满窗前

<p class="ql-block">  杜威的《学校与课程 明日之学校》是一部教育合著,里面收录了杜威不同时期的六本书。阅读后,我最感兴趣也是最能触动我的就是《儿童与课程》这部分内容了。</p><p class="ql-block"> 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观,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的评价过程,而一所学校课程呈现的样貌,恰恰最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品味。</p><p class="ql-block"> 2002年4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义教版课程标准的版本,直接冲击的就是我们的课程观。有人说,2022年义务教育版的课程标准最大变化的就是凸显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就是要结构化地实施课程内容……我觉得这些变化最核心的理念是课程要<b>从“教材逻辑”走向“生活逻辑”</b>。</p><p class="ql-block"> 而这些在杜威的《儿童与课程》中,我们都能找到理论的依据和原点,甚至我觉得100多年前,杜威把“课程”与“生活”的关系阐述得更加清晰,更加明了,更加生动。</p><p class="ql-block"> 杜威既反对“旧”的教材中心课程,又反对极端“新”的儿童中心课程。如果说前者代表的是与儿童生活完全割裂的教材逻辑的课程观,那么后者代表的则是完全抛弃了教材逻辑的唯儿童唯生活的课程观。那么杜威倡导的是什么样的课程观呢?</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最能概括他的课程思想的一个词就是—<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教材心理化</b>。杜威说,“一个教师,考虑的应是怎样使教材变成儿童经验的一部分,在儿童可以利用的现在情况里有什么和教材有关……”在讲到课程与儿童的相互冲突时,他说,“我们没有把教材转化为生活的名词,而只是把它作为对儿童现在生活的一种替代品或一种外加的附属品直接提供出来……”</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论述不仅清晰地阐述了“课程”与“生活”的关系,而且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并实施新课标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p><p class="ql-block"> 按照杜威的思想,课程和生活决不是彼此隔裂,完全相反的两个方面。那么我们在进行课程的规划和实施时,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教材内容和儿童的生活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从而打通课程与儿童现实世界的壁垒。</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样的理解和认知,我们再来看“大单元教学”“深度学习”“项目化学习”,包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要根据教材内容(甚至是多学科的教材知识),提炼一个能触及知识本质的,能反映“专家思维”的,能实现高路通迁移的学习主题;然后根据这样的一个主题,创设一个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真实的生活情境,发布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再围绕这样的真实任务设计一系列有递度的不断进阶的学习探究活动。学生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不断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在这种高阶思维裹挟低阶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核心素养不断得到提升。</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样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是能够打通学科与儿童生活的壁垒的,也许这样的思路是实现杜威的“课程”与“生活”关系的路径之一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