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4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通过教育、科学和知识,推动建设和平、公正、文明的国际环境。尤其是1972年,1996年,2015年发布的三份关于教育的全球性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富尔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德洛尔报告》)和《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研判全球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趋势,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谋划教育发展的蓝图,促进全人类团结起来应对共同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三份教育思想里程碑式的报告中,人文主义精神一脉相承,其内涵不断拓展、丰富。尤其是我们现在正在读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份报告中,再此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教育再次做出高瞻远瞩的思考,明确提出“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家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人文主义”?</p><p class="ql-block"> 报告中是这样表述的: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这种愿望可以称为“人文主义”。</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进一步阐释为:教育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就是要尊重每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尊重每一个人的权益,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反对一切暴力,不宽容,歧视和排斥,反对任何形式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p><p class="ql-block">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可以说,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关怀;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精神的活动;成为教师的首要务件就是要具有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人文修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教育要让“人”成为“人”</b></p> <p class="ql-block"> 教育首先要让“人”成为“人”,而不是一种容器、机器或是产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一个孩子也都是带着生活的烙印,带着生活的感悟和疑惑走进教室,教育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活动,其实就是两种精神的相遇:一种是正在成长的精神,一种是已然成熟的精神。假如我们把学生当成一种客器、机器或是产品,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彻底失去了人文主义精神。只有首先把“人”当成“人”,并用已然成熟的精神去影响去启发正在成长的精神,教育中的“人”才能成为“人”。</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二、教育要尊重差异性,体现包容性和公平性</b></p> <p class="ql-block"> 人与人之间千着万别,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在告诉我们,人类的思维和认识方式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我们切不可用一把应试的,功利主义的尺子去衡量评判所有的孩子,尤其是贯以“差生”的名号。上海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说,即使是孩子的品德有问题,我们也不能评判其为“差生”,因为这本身就是我们的教育职责。判定为“差生”,其实就是抛弃了他,教育的“包容性”“公平性”如何体现,又谈何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呢?</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三、人文主义精神应贯穿于每一节课堂中</b></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的过程。唐代伟大的文学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赫尔巴特也提出“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所有的学科老师,不仅要教学科知识,更要教学科思想,学科精神。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无论是哪一节课堂,都要传达人文精神。</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教师光靠专业知识的传授远远不够,要使学生成为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智慧必不可少。</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反思,并有责任让人文主义精神贯穿我们教育的全过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