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儿童管理”,实施“教育性教学”——《普通教育学》阅读心得

绿满窗前

<p class="ql-block">  读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儿童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如何正确认识“儿童管理”的问题,如何做好“教育性教学”等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认知。</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一、对儿童管理的再认知</b></p><p class="ql-block"> 赫尔巴特关于儿童管理的表述历来遭受后世批判,假如没有读原著,我们很容易会被威胁、监督、惩罚等这些冷冰冰的字眼所不齿。但是细读《普通教育学》,我们会被赫尔巴特的辩证主义哲学思想所征服,也会为赫尔巴特再三提醒教育者使用这些管理措施的谨慎而感动。</p><p class="ql-block"> 赫尔巴特首先阐明了儿童管理的目的,他说“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忌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如果不紧紧而灵巧地抓住管理的缰绳,那么任何课都是无法进行的。”这种辩证主义的哲学思想把儿童管理的目的阐述得清晰又明了。我们会看到,刚上班的年轻教师往往不注重对儿童的管理,或者不懂得儿童管理的艺术,以至于经常教育连最基本的秩序都保障不了,谈何教育。</p><p class="ql-block"> 赫尔巴特在详细畅谈儿童管理的措施时,除了一两句话点明管理的措施是威胁、监督外,其他几乎大段大段的笔墨都在详尽地表述不能滥用这些措施,以及运用这些措施的注意事项。如:“一切管理在运用威胁时有触及两种暗礁的危险……不应长时间地与孩子过去不,不应故意摆威风!不要神秘的缄默!尤其不要虚伪的友好!”</p><p class="ql-block">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并不像标题那么生硬和冰冷,而是充满着对儿童个性和心理的认知,甚至是小心而谨慎,客观又温情。</p><p class="ql-block"> 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儿童管理”问题,如何谨慎灵巧使用“儿童管理”的几种措施,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仍然需要细读原著,细品赫尔巴特。</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二、对教育性教学的理解</b></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经常说“学科育人。但是读了普通教育学,我们从中会找到“学科育人”的源头。赫尔巴特首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这个概念。在此之前,德国教育理论中的“教育”与“教学”是彼此分离的。赫尔巴特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国古代先贤也早就提出类似的思想。从古至今,我们都在强调教师不要做“句读之师”,要做“问道之师”,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德永远大于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也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地的关键就是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p><p class="ql-block"> 这些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是多么一致啊!</p><p class="ql-block"> 细细品读,我们就会慢慢悟到,德育的落地不是要靠开一门课程,写进课表里,而是要和日常的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是老师每讲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时所引起的情感共鸣,是读到“站在长城上,踏着墙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到无数为了修筑长城而付出辛勤劳动和汗水的古代劳动人民来,是老师在讲中外人口数量对比扇形图,以及中外耕地面积的统计图时,孩子自然而然地树立起节约粮食的意识……不知不觉,孩子们已习得,不知不觉他已泪流满面,不知不觉教室里多了一份温柔,多了一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就是这样让一个人在全身心投入知识获取时,真真正正的感受到课堂知识学习背后受到的那种对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的无形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伟大的先贤们已经在名著中给了我们指导和忠告。虽然我们提不出伟大的理论,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智慧和坚持去品读这些经典,触摸这些伟大的思想背后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漫漫前路,我们共同求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