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松山~了解滇西最惨烈的战役

飘然

<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上旬的一天,濛濛细雨下个不停,我和军校老同学们一起参观了云南龙陵县松山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该雕塑群位于滇西抗战主战场松山主峰处、和松山抗日战场遗址遥相呼应。在松山战役纪念碑下方,蔚然矗立着一群中国远征军将士的群雕,带来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将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伟大而悲壮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由中国著名雕塑家李春华先生捐赠的,座落在松山,雕塑群占地8400平方米,共有402件作品,以士兵为主体,分为跪射兵、炮兵、驭手、女兵、娃娃兵、驻印军、盟军等方阵;选取抗战名将戴安澜、孙立人、史迪威三位独具个性和影响的军官为军官代表,用当代雕塑的理念给他们独立安排位置,给观众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对那段历史的深刻理解,以现年113岁居住在龙陵的付心德为代表的在世中国远征军方阵,展示他们当今之面貌。</p><p class="ql-block">松山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再一次向世人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中国军队的英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纪念碑,缅怀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向英雄致敬!</p><p class="ql-block"><br></p> 秋冬装士兵方队 <p class="ql-block">首映入眼帘的是秋冬装士兵方阵,有63座士兵雕像,这些士兵永远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数万名伤亡者以他们居多。</p> 娃娃兵方阵 <p class="ql-block">这场战役还有一群娃娃兵,上千名“娃娃兵”在战场中遭到了敌人残害,最小的娃娃兵九岁就倒在了血泊中。他们还是孩子,但曾担起了抗日救国的重任。</p> 女兵方阵 跪射兵方阵 炮兵方阵 <p class="ql-block">士兵们手握的这些迫击炮是由盟军美方提供的。迫击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携带方便,且射速快、威力大,可以为步兵开辟道路。</p> 老兵方阵 <p class="ql-block">在松山中国远征军雕塑群中,有一个很特别的方阵,这就是老兵方阵。老兵方阵由28座2013年9月3日前尚在世的远征军老兵雕像组成。雕像以付心德等28位中国远征军老兵为原型塑造,代表了所有当时还健在的中国远征军老兵。</p> <p class="ql-block">↑付心德,出生于1900年,原籍河南项城,抗战后定居云南省龙陵县,中国远征军七十一军八十七师第二野战医院少校军医。付心德因是迄今国内最年长的抗战老兵,被誉为“抗战活化石。于2013年9月21日下午4:30时去世,享年113岁。</p><p class="ql-block"><br></p> 将军方阵 <p class="ql-block">↑孙立人将军雕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戴安澜将军雕像</p><p class="ql-block">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p><p class="ql-block">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p> 盟军方阵 <p class="ql-block">↑史迪威将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将军雕像</p><p class="ql-block"><br></p> 驻印军方阵 <p class="ql-block">由2座将军、58座士兵雕像组成,当年有大批知识青年入伍并空运到印度受训,驻印军配备全副美式装备,为当时中国最精锐的作战部队。</p> 战马方阵 松山战役遗址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参观结束后,我们来到松山战役遗址。</p> <p class="ql-block">松山位于龙陵县腊勐乡境内,顶峰海拔2019.8米,距县城32公里,东临怒江,地势险要,是著名的滇缅公路咽喉要塞,被军事专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松山是滇西抗战的主战场,松山战役遗址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二战战场遗址之一。经普查共有遗址69个,遗迹815个,保存完好的战壕约13200米,在大小松山、黄土坡等大小七个高地上,地堡、战壕、弹坑等随地可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遗址于199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省委、省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土生土长、在松山护林已有20余年的杨金满师傅是松山战场遗址导游和讲解员,他对松山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在当地很有名气,我们请他做向导,在杨师傅的带领下,边走边听讲解、满山遍布的一条条战壕、掩体、弹坑,展板上的一张张图片,为我们勾勒出了战火连天的战争场面。杨师傅介绍,松山战役遗址与中国远征军雕塑群遥相呼应。松山上高大的松树密布,但杨师傅站在其中两颗弯扭的古树前,指着树上大大小小的坑洼说“这就是当年远征军与日本军队作战时留下的弹孔,现在也只有这两颗树,是当年留下来的古树了”。</p><p class="ql-block">修理的工人也不时会清理出当年战争遗留的弹壳弹片,并向路人展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是我国八年抗战中最早向日寇发起的战略性反攻,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反法西斯战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性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至9月的这场战役中,龙陵因地处滇缅公路咽喉成为中日双方交战的核心地区,战斗尤为惨烈,松山则是1944年中国远征军全面进攻日军于滇缅公路设置的防御制高点,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战场中重要的山地攻坚战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是滇西抗战打的最为艰苦卓绝的一场决战。日军占领滇西后,松山独特险要的地理位置成为扼守滇缅公路咽喉要塞,鬼子在这里聚集了战俘和民工在两年多时间中建起了一座规模庞大的防御工事体系,暗堡密布,战壕纵横交错。除此之外,日军还在堡垒下面建造了掩护所和粮弹仓库,主要用于屯藏兵力和储藏军用物资。堡垒的顶部还盖上了好几层30毫米厚度的钢板,然后在钢板上面覆盖一层一米厚的积土,普通的山野炮很难对它造成破坏。国军以强敌几十倍的兵力围攻一座山,近百天鏖战,在付出1:6的惨重代价才歼灭守敌。</p><p class="ql-block">据介绍,这场战役历时3个月零3天,从1944年6月4日开始至9月7日结束,前后共计大仗10余次,小仗上百次,中国军队全歼日军1260多人,但也付出惨重的代价,死伤官兵7675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1944年松山大战结束后,一位村民在一战死远征军身上发现的一封神秘的信件,信件语言别扭,格式怪异,无法正常阅读。我查阅了许多文章,这封信件至今未揭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右侧是日军的车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右侧是日军的战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听杨师傅讲“103师墓碑”,这是陆军第八军第103师阵亡将士公墓,墓碑上刻着所有阵亡者的姓名,松山战役;中国远征军最惨烈的一战,103师仅剩两个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和杨金满师傅在松山战役遗址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巍巍松山,记下了历史画册中悲壮的一页,滔滔怒江流走了多少心酸和屈辱。我相信,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走向未来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过去,不会忘记为国御寇,英勇奋战的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文字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