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化产业金融体系~知和

悟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p class="ql-block">孔子说: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和,庄子说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就是和,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p> <p class="ql-block">知,左边是代表箭头的“矢”,右边是口,要表达的意思是脱口而出,并且一语中的,这才是“知”,这也包含了“智慧”的含义。大家都知道“知”和“智慧”的“智”通用,实际上这个字也表达了从感知到觉知再到认知的我们形成认知和智慧的过程和方法。感知,说的是我们的身体作为一个全息的信息接收装置,外部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本身的各种信息,汇聚到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了意,这其实就是感知,但是意既包括潜意识中形成的,也有经过我们的理性和思维过滤形成的,意逐步强化,形成了“志”,可以说我们的认识,就是最初的意和志,形成的,但是绝大部分是未经理性思辨和过滤的,再之上,人还具备元认知能力,也就是能够对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进行认识和思辨、优化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知字本身包含了知道的含义,也包含了智慧的含义,这个字的造字左边是代表箭头的“矢”,右边是“口”,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一语中的”,包含了快速、迅捷的含义。就像这里的父母之年,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快速的脱口而出,而且准确无误。那我们可以继续思考,除了父母的生日,我们学习的知识、技能能够做到让我们脱口而出,一语中的吗?记住一个数字,可能还是最简单的要求,要我们能够快速的对于当时当下出发,才不会偏离孔老夫子的真精神和真学问。我们一般说“知道了”的时候,我们只是对于别人说的一件事情,一个概念大致的了解了,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掌握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或者说这个概念的内涵还外延。这几年阳明心学大热,很多人把“知行合一”奉为圭臬,但很少有人真正能够理解“知行合一”的本意,我们这里可以说一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解读,也就是我们对于知识的掌握做到了全面、准确,对于概念、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都能深刻的理解,并能够灵活的用来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从知识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能够对使用这些知识的范围、方法、关键环节都能做到了如指掌。</p> <p class="ql-block">和,意为一种平静安谧的人文环境,和乃中华民族自古追求的最高境界。自古至今,文人以和为尊,百姓居家讲求以和为贵。和已渗透进中华大地,将千古流传,那么和是什么呢?和就是美满的祝福,是人们生活交集的基础,是人们精神连接的纽带,是中国人民的一种伟大的精神,和就像是人生中的一缕阳光,照亮我们未知的方向。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和”是朋友之间的纯洁的友谊,是我们精神上的支柱,是我们用心来关照的感情,我们需要这样的情感,也需要这样的爱。如果没有朋友之间的信任,那么在我们伤心的时候谁来一起陪我们来承担这些痛苦在吗?我们高兴的时候有谁能陪我们一起欢乐,朋友是一个宝贵的词,“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朋友这个词语是那么的珍贵,友谊之间不应该存在说谎与欺骗,因为我们需要这段纯真的友谊因为我们需要这段纯纯真的友谊,也需要这种爱。“天时地利人和”,可见“和”在这里是一个主观因素,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地球的长久发展都与之息息相关。在“任何时候”,积极践行“和”的宗旨,收获更多的是他人的理解,团队的生存,国家的安泰,整个地球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p> <p class="ql-block">我总是会重复:很高兴能够来和想要聆听我的人在一起。今天我带来了一个比较轻松的主题,但会让你们许多人去思考和分享:和谐。和谐是什么?和谐的东西就是跟随着一个韵律的东西,一个听起来、看起来、体验起来令人高兴的东西;它不会吓到你,不会有悬念,不会有失衡;它只带来平衡,喜悦。一个完全处于平衡的身体就是一个和谐的身体,如此它会散发出高振动的能量。</p> <p class="ql-block">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象征,是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华文化是多元的,“和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自然万事万物的诞生发展、人们的自我认知和修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家和国家的和平共处都离不开“和”的思想。“和”的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两千多年以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我们常说“和谐、祥和、和乐、和睦、和气生财、和和美美”,这些词语饱含着中华“和”文化的处世态度和哲学智慧。</p> <p class="ql-block">汉语中带有“和”字的词语很多:和气,和蔼,和风,和好,和乐,和谐和睦,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家和万事兴…… 把这些带“和”的词语归类,就会发现“和风、和煦、和暖”属于“自然之和”;“和气、和睦、和蔼、和好、和乐、和颜悦色、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和衷共济”属于“人之和”,当然包含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等多方面。</p> <p class="ql-block">“和”字在我国历史上出现得较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发现,“和”是由一棵植物与一个“口”组成。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和”字:“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更早的古汉语中,“和”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和(龢)字由“禾”与“龠”构成。“禾”表示龢的发音,“龠”包含龢的含义。《说文解字》中记载:“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告诉我们“龠”是有着三个孔的竹子制作成的乐器,能够与其他乐声相协调。从《说文解字》中我们可以发现:“和”与音乐相关。《乐记》认为“乐近于仁,义近于理”,清楚地指明了“乐”的陶冶是与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状态紧相关联的。在周代的礼乐制度中,“乐”用于熏陶人们思想,使人内心平和,顺应“礼”的等级秩序,进而实现政治上的和谐,国泰民安。 如:《庄子·天下》所言:“《乐》以道和”,即音乐能够表现中和之气。 真正的音乐不是一个声调的独奏,而是不同声调的和谐演奏,那么我们对“和”的理解拓展开来,是不是意味着不同元素的配合、协调发展呢?</p> <p class="ql-block">西周末年的一个叫“史伯”的思想家在《国语·郑语》中最早阐释了“和”的内涵。他谈周朝时政时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的东西互相和谐相融才能生长出世间万物,所有的东西都相同,世界就不再发展了。史伯举例说,金木水火土互相配合,就能生成世间万事万物;五种滋味相配和,就会满足人们的口味;六种音律相配合,就能使人身心愉悦,这就是“和实生物”。如果只有一种声音、一种颜色、一种味道,就谈不上有动听的音乐、多彩的世界、可口的佳肴,这就是“同则不继”。史伯对“和”的阐释使我们明白:“和”就是不同的事物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如果所有事物都是相同的、一模一样的,这个世界会因为单调而无法发展。“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有子认为: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宝贵。他认为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最可取的就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种思想体现儒家希望重整周礼,以建立一个和谐新秩序。“礼之用”中的“礼”,是孔子所尊奉的“周礼”,“礼”的作用在于使各等级身份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实现“贵贱有等,长幼有序”,在孔子看来,君臣父子,各有严格的等级身份,只有各安其位,各得其宜,社会才会有秩序,如乐之和谐。“礼”之“和”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要求。可见“和”不仅与音乐密切相关,还与“礼”密切相关。《礼记乐论》指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与“礼”:分别确定了“天地之和”与“天地之序”,这样我们进一步明晰了“礼之用,和为贵”的内涵。《论语子路》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为人处事方面,与他人和谐友善但不盲从附和,容纳不同意见,却坚持自我;而小人在为人处事方面,对任何意见都认同,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和”不是不承认矛盾的存在,而是容纳不同见解,在求同存异中追求更高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里指出:“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君子间的和谐是友好的、没有挑剔、刻薄之心的。小人之间的“同”却有阿谀奉承、攀比之心。晏子与齐侯论梁丘据的故事也很好地阐释了“和”与“同”:齐景公感慨说:只有梁丘据和我真是相处得和谐啊!对梁丘据的赞美溢于言表。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与您只是观点相同,而不是和谐。晏子接着举了做“羹”的例子,味淡就加些调料,味浓就加水冲淡,君臣之间也是这个道理,国君的想法有不当之处,臣子应不断劝谏,而不是附和国君的意见,这样国家才能政通人和。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梁丘据只是阿谀奉承、随声附和齐景公,是出于小人之心的“同”而非君子相处的“和”,君子之和应以为国为民、实现国家社会的进步为目标,虽然想法不同,但为了实现目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实现国家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思维与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处世态度。“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们学过孟子关于“和”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有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这里的“和”已上升到治国的层面。由此看来“和”的内涵包含:由音乐之和到自然之和、由人与人之和到社会之和、国家之和,逐步深化。“和”的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渗透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中华文明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关系中,无一不闪烁着“和”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中国自古认为人与自然是彼此和谐的,管仲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 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倡导尊重农作物、鱼类、树木的生长规律,不违农时,不过分捕捞,按时令伐树。 荀子“不夭其生,不绝其长”的主张,也包含着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农牧业并不发达,但哲人已告诫人们爱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类才会很好地发展,这充分体现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观点。 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点,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更高层面的追求。 从我们学习的课文中能看到人与自然的美好图景。《桃花源记》中“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绘了落红飘飞、明艳灿烂景色,充满了自然和谐之美。 《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冰雪融化、燕子归来……”,人们正是由于尊重自然规律、研究物候现象,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农业,这岂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济南的冬天》描写济南城外的小山温情地呵护济南城,济南的人们心情是愉悦美好的,这不是一幅和谐的画面吗?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要友善地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不破环生态环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孔子问弟子的志向时,曾皙的回答:在大地开化、万物复苏的季节,在沂水中沐浴,然后到舞雩台上,沐着春风,把自己融进自然,他描绘了一个从容洒脱、无忧无虑的画面,孔子听后十分赞赏。这句话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和谐的表现,因为曾皙没有谈治理国家、出使会盟的理想,而是回归自己的内心。“与自己和谐”就是内心平和、从容淡定、超然豁达的生命状态。《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心里的喜怒哀乐还没有发泄出来时,心是平静,被称作“中”;如果情感表现出来,自己却能够节制,被称作“和”。“中和”是一种自我克制、达到平衡的状态。“与己和”需要回归内心世界,让自己的心灵安然自由。陶渊明辞官不作,回归故里。沉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宁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也不愿重返官场,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他认为身在官场,心志被形体役使,只能惆怅而独自悲伤,为什么不把心灵交给故乡和田园?他登东皋舒啸、临清流赋诗,这样的生活因为他与自己内心的和谐,从而有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这或许是后人推崇和喜爱陶渊明的原因吧?“乌台诗案”中苏轼被千里缉捕,锒铛入狱,坐牢103天,濒临死境,死里逃生。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从堂堂的知州到团练副使,他感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孤寂黯然的艰苦生活中,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耕作,自称“东坡居士”,他知道了五谷的香味,回归了生活的本真。苏轼成为了苏东坡,因为他回归于自己的心灵,回归自然和宁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实现了困顿后的人生超越,他在黄州完成了一次精神突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在这里奏响,都源于苏东坡自由与平和的心灵世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无论身处低谷还是春风得意,都要寻求内心宁静,以“中和“的态度看待成败得失,守住内心和谐,就会变得超然旷达。</p> <p class="ql-block">中国儒家文化认为“和”比争更加重要,一个人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人的人际关系。《论语》有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切磋学习心得、探索为人的道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快乐的事。我们可以想象这样其乐融融的场面,岂不充满和谐之乐?翻开历史,战国时有“将相和”的美谈,三国有“桃园三结义”的佳话,清朝有“六尺巷”的故事,罗威伺犊、杨翥卖驴……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与人的和谐是国家稳定、社会美好的基石。《社戏》让我们看到这样美好和谐的画面:在小村里,一家来的客人,也就是公共的客人。孩子们对我无微不至地照顾,月夜陪我看戏,归程一起偷豆,六一公公送豆……平桥村的人平等自由,友善洒脱。多年以后,作者依旧怀念平桥村淳朴、善良的人们,因为这里人与人关系和谐美好。费孝通先生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与人之间不断和谐,就会促进社会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人在全心投入之前,都会犹豫,想着退出,也就一直做不出什么成绩来。关于所有自发的(以及创造性的)行动,都有一个最基本的真理,忽略了这个真理,则会扼杀无数的点子和伟大的计划。从一个人真正把自己投入的那一刻开始,上天的旨意也会跟着动作。从那个决定开始,一连串的事件启动了,各种不同且无法预见的事件、人际遇合、物质援助接踵而来,以他未曾梦想过的方式汇聚起来,一同协助他。“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希望你能够记住这句话,也希望你能够相信它。它能够给你带去力量。</p> <p class="ql-block">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云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