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朋友,你有过惊心骇瞩的经历吗?你接触过荡气回肠的事件吗?这里介绍一件尘封的往事,但今天忆旧,仍然震古烁金!癸卯年仲春,平鲁区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周亮组织作者等人赴双碾乡实地调查发生在抗战时期的白辛庄惨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白辛庄村一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白辛庄,位于双碾乡西北,北、东、南三面环山,村庄坐落于一个扇形的向阳坡上,地势偏僻且容易疏散撤离,抗战时期是平鲁西山根据地中可靠的红色堡垒村之一。1941年10月5日,驻扎该村的五地委、平鲁县政府、群众团体、抗联训练班、八路军独立营十二连的一个排等四百余人,在中秋节当夜,突遭日伪军包围,虽经步二营拼死解围,但有168人牺牲在这里,史称“白辛庄惨案”,这是抗战期间,发生在平鲁境内一次牺牲人数最多的惨案。在乡村干部和杜姓老者的陪同下,我们巡回走过当年我党政军人员驻地、突围时死伤叠集的南大沟、战斗激烈的大庙、北梁等遗址,末了来到当年埋葬烈士的三处墓地(遗骨已迁往李林烈士陵园)。塞外三月,山秃草黄,野鸦飞鸣,虽然阳光明媚,山风不时掠过,令人感到春寒,结合来前翻阅的党史资料,作者眼前复盘上映着惨案的前后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被围时人员集中的街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突围时我方人员牺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叠集的南大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早在抗战全面开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牺盟会便以特派员身份派出王益寿等进入平鲁展开了抗日救亡的宣传,并通过这一形式,宣传党的抗日救国纲领,秘密发展党员,输送兵员参加军训。1937年9月,中共晋绥边工委赵仲池、梁雷率领30多名同志北上雁北,挑起了抗日救亡的重任。当年9月26日,日寇占领平鲁城,次日攻占井坪城,为反抗日本侵略者,英雄的平鲁朔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拿起武器,同日寇展开了殊死斗争,先后创建了洪涛山根据地、朔平西山根据地、清平根据地。为保卫陕甘宁,联通大青山做了彪炳千秋的贡献。 为了剜掉这些插在心头的尖刀,日寇连年开展“治安强化运动”,组织大规模扫荡,妄图用“三光”政策,毁灭抗日军民的家园与肉体。1941年9月底,五地委机关及群众团体从右南一带转移到了平鲁西山,汇合平鲁县委及警卫部队共四百余人,集中住到白辛庄(时称白家辛庄窝村),随后地委专署主要领导外出参加高干会,留在驻地主持工作的地委秘书高明,置地委领导嘱咐尽快转移的指示于不顾,执意在白辛庄欢度中秋佳节(那年的10月5日,正逢中秋节),组织排演节目。不料,我方动态被日伪密探侦知,上报于平鲁城日军指挥官。如获至宝的日寇当即集合三百余日伪军,连夜向白辛庄进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午夜过后,皓月当空,参加联欢会的我方人员陆续进入梦乡,哪知,从雄沟梁方向赶来的日伪在俘虏我方哨兵后,分别从三个方向撒下了围捕我方人员的大网。幸亏我方设在村南梁的哨兵发现敌情鸣枪示警。村里霎时喧闹起来,由于缺乏思想准备、地县人员互不统属、大部分人员没有武器,更重要的是缺乏统一指挥,聚集街头的人们只能结伙分散突围。 驻扎村西的右玉县十一连二排,在指导员毛润生,连长梁祥指挥下向村外大庙冲去,意图占领这个制高点,不料刚到大庙近边,便被密集的弹雨阻断,改变冲锋方向后,再次受阻,包括毛润生在内的许多同志牺牲在突围的路上…… 住在村中央和东边的干部及妇训班学员,乘着朦胧的月色,一起向庙梁沟跑去,就在前边的十来个同志刚出沟后,沟两侧的机枪喷出罪恶的火光,一排排热血青年当场叠尸牺牲在一起…… 混战中,平鲁县公安局长时芒(已任命山朔县长),山朔县组织部长王一民相继倒在突围路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迁葬烈士遗骨后留下的墓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冲入村内的日伪,看见人影便开枪。逐户砸门进屋搜查,手无寸铁的我方人员利用地形,用石头棍棒与敌人展开了拼死一战,街巷里、大门外,到处是横七竖八的遗体…… 据事后统计,有20多名村民惨死,其中有一对新婚夫妇…… 残无人道的日本军官对受伤被俘的女同志奸污后再行杀害……血腥的屠杀,一直持续到10月6日上午10点多。这时,正在东水洼村休整的六支队步二营闻讯赶到,立即对正在打扫战场的敌人展开猛烈打击,20多个日伪横尸街头,余敌仓慌龟缩村内。乘这个空档,一百余名被困干部群众冲出了包围圈。下午3点多,担心被围的日伪拖着20多具尸体仓慌撤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场惨案,造成我方168名同志遇难,其中有妇女20多名,年龄最小的是15岁的通讯员唐富。这些同志在清洗装殓后,除去亲人认领走的,分别埋在南大嘴、东圪楞、边墙沿。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时隔两月,五地委、平鲁县委在白辛庄举行了追悼会,本世纪初,在惨案地竖起了纪念碑……由于战时状态,牺牲的同志仅有30余人留有姓名,其余如缕缕春风,融化在崇山峻岭,从而使抗战胜利后,倚门而望的父母痛断肝肠也未见到游子归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白辛庄烈士纪念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日近中午,寻访人员在南沟沿看罢2000年迁葬烈士于李林烈士陵园后留下的星辰般的深坑,来到建在长城旅游公路旁的“白辛庄惨案纪念亭”,细读碑文,环视战地,默忆那个血雨腥风的夜晚,不由得扼腕长叹:日寇侵华犯下的滔天罪行,深深地烙在中华民族的身上,岁月可逝,深仇岂能忘却。不忘历史,振兴中华,是每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职责!采访归来,作者再次翻阅党史资料,并到区档案馆求助,发现在抗日、解放战争中,平鲁县载入《烈士英名录》的就有1368名,其中双碾乡籍的军队、地方人员烈士就有140多名。在晋绥抗战史、朔州抗战史、平鲁红色史迹、塞北烈士陵园等书籍中均有这个惨案的记载。难怪平鲁当之无愧地列入全国革命老区和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名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本文结尾,作者借用一段主席语录,来表达创作心声:毛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写到: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