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223集</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成都之旅</u></i></b></p> <p class="ql-block">2023.04.21.成都之旅健康挚友群团队坐上内燃机车走起🚝🚃🚃🚃🚃🚃🚃🚃🚃🚃🚋</p> <p class="ql-block">2023.04.21.有30人成团夕阳红《成都之旅》,去程:K548哈尔滨西站4月21日19点:37分---至---4月23日22点:51分,成都西站。</p> <p class="ql-block">四月23号晚上住在《万里客酒店》去熊猫基地前,在酒店门前拍了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台(川AR8399)大巴🚌从成都早上七点出发第一站是熊猫基地🐼🐼</p> <p class="ql-block">上午8点40分到熊猫基南大门</p> <p class="ql-block">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熊猫大道1375号,距市中心10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30余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迁地保护基地、科研繁育基地、公众教育基地和教育旅游基地。基地占地面积1000亩。作为“大熊猫迁地保护生态示范工程”,以保护和繁育大熊猫、小熊猫等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32]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在成都动物园饲养、救治、繁育大熊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97年,建立开放实验室。2019年基地接待中外游客超900万人次。</p><p class="ql-block">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基地总面积达3570亩,其中扩建区面积为2535亩。基地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大熊猫产房、熊猫饲养区、科研中心、熊猫医院分布有序,若干处豪华熊猫“别墅”散落于山林之中。扩建区充分遵循并沿用原始地形地貌,利用山体冲沟及溪流形成山地溪谷多层次景观带;根据熊猫主题特点,将项目总体划分为多个区域。截至2020年末,大熊猫种群数量达215只,是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p><p class="ql-block">1995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称号。[21]2006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进入熊猫基地景区</p> <p class="ql-block">观看大熊猫🐼</p><p class="ql-block">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成都市斧头山,占地面积560余亩,绿化率达到97%,目前在这里生活着60只大熊猫。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动物,已经出现了至少八、九百万年的时间,所以被世界称为活化石。目前,世界上的大熊猫总共只有1000多只,而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崇山峻岭中,就连大猩猩,黑犀牛、亚洲象这些频危动物在数量上都超过了它们。</p> <p class="ql-block">黄龙溪古镇午餐,午餐后游览黄龙溪古镇💒🏩🕌⛪️🏛</p> <p class="ql-block">黄龙溪镇,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地处成都市南部,东与眉山市仁寿县接壤,南与眉山市彭山县相连,西与天府新区、新津区接为邻。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双流区34千米。[7]区域总面积49.7平方千米。[9]截至2019年末,黄龙溪镇辖区户籍人口30040人。</p><p class="ql-block">清末,属华阳县黄龙、永安、顺河3乡和仁寿县佛洞、嘉禾2乡。1992年,与回水乡合并为黄龙溪镇。[7]截至2021年10月,黄龙溪镇辖5个社区、2个行政村。[8]镇人民政府驻黄龙大道四段2799号。</p> <p class="ql-block">文物古迹</p><p class="ql-block">古街坊</p><p class="ql-block">古街坊,两千一百年的历史变迁,古镇依旧保留完整,现有明清时代街坊七条,街面全由石板铺成,两旁廊柱排列有序,街面平均宽度3.44米。</p><p class="ql-block">古寺庙</p><p class="ql-block">黄龙溪镇内有三座完好寺庙,古龙寺、镇江寺、潮音寺,都位于黄龙溪正街形成一街三寺庙,街中有庙、庙中有街的景观,镇外还有2座大寺庙,建筑宏伟。</p><p class="ql-block">古建民居</p><p class="ql-block">黄龙溪镇内古建民居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主街道由石板铺就,两旁是飞檐翘角杆栏式吊脚楼。现有明清民居76套,一楼一底,傍水而筑,临江“吊脚楼”体现了古蜀民居“干栏”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古树</p><p class="ql-block">黄龙溪镇内现有树龄800年以上的古榕树6株,盘根错节的树根和浓荫蔽日的树盖,增添了古镇的浓郁的古貌古趣,古镇在鹿溪河畔镇龙沟内还有一株外形酷似一条龙的千年古树乌臼树。</p><p class="ql-block">古崖墓场</p><p class="ql-block">古崖墓场,镇周围多次发掘汉代岩墓,其中有石棺、陶俑、铜玺等大批文物,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古佛洞</p><p class="ql-block">黄龙溪镇内的古佛洞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依山傍水,隔河遥望,颇为壮观。7、古佛堰:金华庵下府河上拦河筑堰引水灌溉的水利工程设施,黄龙溪万亩良田依旧由此灌溉,恰似一座小型"都江堰"。</p><p class="ql-block">古战场</p><p class="ql-block">黄龙溪镇的是古战场历史上常为兵家必争之地,流传着蜀王、诸葛亮、张献忠、杨展在此大战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古风民俗</p><p class="ql-block">黄龙溪镇还保留许多民风民俗,如打更、放生会、龙舟会、烧火龙、观音会、川剧座唱等习俗。</p><p class="ql-block">三县衙门</p><p class="ql-block">黄龙溪镇三县衙门历史上黄龙溪属"金三角"地带,民事、经济纠纷、匪患困扰三县(华阳、彭山、仁寿),遂设三县衙门(今联合办事机构)共管民事、水政及匪患。[2]</p><p class="ql-block">陈家水碾</p><p class="ql-block">黄龙溪镇境内的陈家水碾,起于清朝嘉庆年,以一溪之水碾一村谷物,担谷物用时少顷。闸起而作,闸谢而落,水流稀薄而力不可估也。从鹿溪河口沿锦江上游二千米是陈家小岛,小岛现存川西保留的一座不冲古磨水碾-“陈家水碾”, 碾桥之畔有筒车8辆,灌田800余亩。陈家水碾是上起成都、下至乐山最有名的水碾,其兴旺史截至于20世纪70年代。现今,陈家水碾已经形成一个水碾岛,是“黄龙五岛”之一。</p><p class="ql-block">地方特产</p><p class="ql-block">黄龙溪镇有芝麻糕,是黄龙溪的一种民间小糕点。据县志记载,古时曾作为地方名点进献宫廷,作为黄龙溪名牌产品曾荣获过多次奖项。黄辣丁是黄龙溪知名的小吃之一,黄辣丁是取自锦江、鹿溪河中的野生河鲜,肉质细腻,无腥味。有两种吃法,一是以黄龙溪当地产的山椒、红辣椒提味,佐以香菜,汤色红亮、麻辣鲜香。二是用猪油、水、盐煮,不用太多作料,保持原汁原味,一直煮到白汤为止,起锅时加入葱花,汤美鱼鲜,口味清淡。黄龙溪美食中的石磨豆花又称珍珠豆花,因其色泽白润、口感细腻而出名。一根面又称长寿面,长久面等。是宋、元、明、清时期四川成都黄龙溪古镇著名的特色传统名小吃。</p> <p class="ql-block">下午16点进入凌云寺乐山大佛景区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p><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p><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1]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组成部分。[2]</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Leshan Giant Buddha</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乐山市市中区凌云路2435号</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p><p class="ql-block">4月1日-10月7日 07:30-18:30(最晚入园18:30);10月8日-次年3月31日 08:00-17:30(最晚入园17:30)[20]</p><p class="ql-block">景点级别</p><p class="ql-block">AAAAA级</p> <p class="ql-block">四川5A级景点,乐山大佛:</p><p class="ql-block">第1集 乐山大佛~凌云大佛</p><p class="ql-block">古代的乐山位于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楫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p><p class="ql-block">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修建,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p><p class="ql-block">现代维护</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8日,乐山大佛景区九曲栈道处已经开始施工前打围封闭。2019年4月1日,历时近半年的四川乐山大佛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结束,乐山大佛正式“出关”,景区的九曲栈道和佛脚观光平台重新开放。</p><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8日,由四川省文物局组织多位全国知名专家参加的石窟保护座谈会。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们一致认为,乐山大佛存在多种病害,最主要“病根”在水患。[24]</p><p class="ql-block">名称考义</p><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是后人对这座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大佛的通称。</p><p class="ql-block">建造于唐代的这座大佛,真实的官方名称却一直是谜。事实上,根据后来诸多专家考察证实,这座被称为“乐山大佛”的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应该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p><p class="ql-block">1989年,历时两年多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研项目正式启动。其间,在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的时候,发现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经实测,该碑高6.6米,相当于两层楼房的高度;碑宽3.84米;面积为25.08平方米。这通摩崖碑的发现具有相当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直接确定了这座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也是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乐山大佛现存可靠的第一手直接文献。</p><p class="ql-block">佛像结构</p><p class="ql-block">基本面貌</p><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p><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p><p class="ql-block">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10]</p><p class="ql-block">石块发鬈</p><p class="ql-block">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p><p class="ql-block">木质双耳</p><p class="ql-block">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由此可知,内侧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p><p class="ql-block">排水系统</p><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这些巧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 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不知道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12]</p><p class="ql-block">胸部残碑</p><p class="ql-block">据1962年维修的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衡介绍,当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毁。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通洞里保存,可惜在1966年被人毁掉了。</p><p class="ql-block">设计特点</p><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p><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景观</p><p class="ql-block">沿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着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5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p><p class="ql-block">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p><p class="ql-block">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文革被毁。[13]</p><p class="ql-block">文物保护</p><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在漫长岁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自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大佛饱受自然风雨侵蚀,以致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p> <p class="ql-block">在峨眉山栈道观看岷江,大渡河交汇口。</p> <p class="ql-block">4月25日 7点55分进入四川省峨乐山市黄湾乡峨眉山景区。</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胜为峨眉一大特色。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大峨山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说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大峨、二峨两山相对,远远望去,双峰缥缈,犹如峨眉山画眉,这种陡峭险峻、横空出世的雄伟气势,使唐代诗人李白发"峨眉高出西极天"、"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之赞叹。峨眉山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弥漫山间的云雾,变化万千,把峨眉山装点得婀娜多姿。 </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括为十种:"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如红珠拥翠、虎溪听泉、龙江栈道、龙门飞瀑、雷洞烟云、接引飞虹、卧云浮舟、冷杉幽林等。峨眉新十景为:金顶金佛、万佛朝宗、小平情缘、清音平湖、幽谷灵猴、第一山亭、摩崖石刻、秀甲瀑布、迎宾滩、名山起点。无不引人入胜。进入山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万壑飞流,水声潺潺;仙雀鸣唱,彩蝶翩翩;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登临金顶极目远望,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人心旷神怡;西眺皑皑雪峰、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南望万佛顶,云涛滚滚,气势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铺锦绣,大渡河、青衣江尽收眼底。置身峨眉之巅,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叹。</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海拔较高而坡度较大,气候带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 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为冰雪覆盖,时间为10月到次年4月。 </p><p class="ql-block">峨眉景区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气候特征。清音阁以下为低山区,植被葱郁、风爽泉清,气温与平原无大差异,早晚略添衣着即可。清音阁至洗象池为中山区,气温已较山下平原低4℃-5℃,游客需备足衣物。洗象池至金顶为高山区,人行云中,风寒雨骤,气温比山下报国寺等处低约12℃左右。山上为游客准备了大量棉大衣,可供游人租用。峨眉山中间有一条"界线",山下被称为"阳间",山上被称为"阴间"。积云有一定的重量,所以在峨眉山的那条界线的位置。因此,游人在金顶时时常会听见雷声,但只有"阳间"在下雨,"阴间"不会下雨。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昔日十景</p><p class="ql-block">【圣积晚钟】 </p><p class="ql-block"> 圣积寺,古名慈福院,位于峨眉城南2.5公里处,为入山第一大寺,环境清幽。寺外有古黄桷树二株,需数人才能合抱。铜钟原悬挂于寺内宝楼上,故名圣积铜钟,铸于明代嘉靖年间,由别传禅师募化、建造,此钟铜质坚固,重达12500公斤,相传为四川省最大的一口铜钟。赵循伯编撰,于一九三五年出版的《峨眉山记载》:“其钟每于废历(即夏历)晦望二日之夕敲击……每一击,声可历一分五十秒。近闻之,声洪壮;远闻之,声韵澈;传夜静时可声闻金顶。” </p><p class="ql-block"> 1959年,圣积寺废,钟搁置于道旁。1978年,铜钟迁至报国寺对面的凤凰堡上,并建亭覆盖维护。凤凰堡上参天蔽日的苍杉翠柏,庄重典雅的八角攒尖钟亭,环绕四周有百余通碑刻的古碑林,与古朴凝重的巨钟浑然一体,融和了自然美与人文美,堪称一大景观。 </p><p class="ql-block">【萝峰晴云】 </p><p class="ql-block"> 萝峰位于伏虎寺右侧,距之0.5公里,是伏虎山下的一座小山峦。萝峰草丰竹秀、涧谷环流,古楠耸翠,曲径通幽。 </p><p class="ql-block">山峦上数百株古松苍劲挺拔、千姿百态,是峨眉山上少见的松树聚生地。山风吹过,阵阵松涛回荡在山谷之间。夏季雨后初晴时,烟云从涧谷袅袅升起,或从蓝空缓缓飘过,从密簇簇的松林中望去,轻盈婀娜,变化莫测,显示出峨眉云彩变幻的流动美。云从石上起,泉从石下落。奇妙景观,美不胜收。 </p><p class="ql-block"> 罗峰庵,又名罗峰禅院,是一座雅致的小庙,于1987年6月重建。此庵翠竹掩映,桢楠蔽日,幽静典雅,绝尘脱俗,其门联曰:“一尘不染三千界,万法皆空十二因。”庵后为新建的和尚塔林,墓塔林立,庄严肃穆。峨眉山的高僧大德,都把萝峰作为圆寂后的长眠之地。 </p><p class="ql-block">【灵岩叠翠】 </p><p class="ql-block"> 灵岩寺遗址位于高桥左侧,在报国寺西南5公里。创建于隋唐年间,曾名护国光林寺、会福寺。明洪武、永乐年间重建,仍名灵岩。明代是灵岩寺的鼎盛时期。此寺殿宇重叠,密林掩映,丹岩凝翠,层层叠叠,呈现出灵岩的雄伟壮观,“灵岩叠翠”便成为峨眉十景之胜。 古刹于20世纪60年代全部毁坍,而“灵岩叠翠”的自然景色却依然如故,去灵岩山,赏叠翠层,仍有“仿翠摹青情不尽”的感受。灵岩地处金顶三峰后面山麓,在灵岩寺遗址上向北眺望,近处,青峰绵延起伏,茂林修竹,点缀其间;远处,万佛顶、千佛顶、金顶宛如三座巨型翠屏横亘天际,三峰挺拔而柔和的轮廊线十分清晰。由低至高,由近至远,青青的山色,由翠绿转黛青,由灰蓝到灰白,向远方层层扩展,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的分界线,这是何等壮丽的奇观! </p><p class="ql-block">【双桥清音】</p><p class="ql-block"> 清音阁地处峨眉上山下山的中枢,与龙门洞素称“水胜双绝”。面对清音阁展开的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卷。高处,玲珑精巧的楼阁居高临下。中部,是丹檐红楼的接御、中心二亭,亭两侧各有一石桥,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双翼,故名双飞桥。近景,则为汇合于牛心亭下的黑白二水。右侧黑水,源出九老洞下的黑龙潭,绕洪椿坪而来,水色如黛,又名黑龙江;左侧白水,源出弓背山下的三岔河,绕万年寺而来,水色泛白,又名白龙江。两江汇流,冲击着碧潭中状如牛心的巨石。任其黑白二水汹涌拍击,牛心石仍岿然不动,组成独具特色的寺庙山水园林环境。园林学家称它是有声的诗,立体的画。伫立中心亭,观黑白二水,大有山随水动之感。 </p><p class="ql-block">【白水秋风】 </p><p class="ql-block"> 龙门洞位于峨眉河中游,后山公路登山入口处,距报国寺西北2.5公里,集峡谷风光、地学旅游、摩崖艺术为一体,与清音阁素称峨眉山“水胜双绝”。 </p><p class="ql-block">峨眉河畔,两山对峙,宛如一门,门壁上有一大洞,传说曾有神龙居之,故名龙门洞,或龙门峡。因溪流清澈,色如碧玉,这段河流,又名玉溪、玉峡、种玉溪。此处原有“二龙戏水”,“洞口抛珠”、“龙门观鱼”等景观。 </p><p class="ql-block">洪水季节,龙门峡谷两山的绝壁上,一道瀑布飞泻而下,另有数道溪流,从河岸边喷射而出,弯曲纡行,犹如几条游龙奔涌峡谷,习称“九龙吐水”或“九龙游水”。 </p><p class="ql-block">龙门峡内,有一道铁索桥横架上空,峡谷低处怪石嶙峋。峡壁上有一条数十米长、紫灰两色相间的岩层,形如船舶,顺卧溪面。夏秋两季,水位涨高,似石船浮游于水上,乘风破浪,受任远征,形成一道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 </p><p class="ql-block">【洪椿晓雨】 </p><p class="ql-block"> 以清幽静雅取胜的洪椿坪,坐落在众山群峰环抱之中。坪上,云低雾浓,古木葱茏,涛声殷殷,山鸟长鸣。洪椿坪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千佛禅院,以寺外有三株洪椿古树而得名。寺中有对联曰:“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以“大椿”来比喻洪椿树的古老和寺庙的历史悠久。 </p><p class="ql-block"> 春夏雨后初晴的早晨,山野空气格外清新,微带凉意;寺宇庭院一尘不染,整洁雅致。此时,山林中,石坪上,庭院里,落起霏霏“晓雨”。这“晓雨”,似雨非雨,如雾非雾,楼阁、殿宇、山石、影壁、花木、游人,以及庭院右侧的林森小院,一切都似飘忽在迷茫的境界中,呈现出一种虚无飘渺的朦胧美。游者或倚立庭院,或漫步寺外,仿佛周身被“晓雨”润湿,但抚摸衣装,却没有被雨水浸湿的痕迹,只感觉到清凉和舒适。 </p><p class="ql-block">【大坪霁雪】 </p><p class="ql-block"> 大坪孤峰突起,高耸于黑白二水之间。位于峨眉山中部,左与华严顶、长老坪、息心所、观心坡诸山比肩相望;右有天池、宝掌、玉女诸峰环绕呼应;中心顶鼎峙于前,九老洞屏临于后,海拔1450米。大坪山势险峻,孤峰凌空,仅东北两侧各有一陡坡上下。此峰雪后景观堪称奇特,被选入峨眉山十胜景,名“大坪霁雪”。</p><p class="ql-block">每年秋末,金顶开始飘雪;立冬一过,大坪已是雪花满山飞舞:挺立的常绿乔木,如琼枝玉叶,似白塔矗立。严冬时,峨眉山处处雪树冰花,全山宛如银色世界。大坪和周围的群峰,变成一片洁白的净土。晴雪初霁,伫立在高海拔的山峰上鸟瞰大坪,眼前是另一番“幽峭精绝”的冬景。大坪和环绕四周的群峰,组合成一朵庞大的雪莲花:大坪山峰如同花芯,丛丛参天古树活像花蕊,周围的峰峦犹如一裂裂花瓣,“大坪霁雪”展现出峨眉雪的形色之美。 </p><p class="ql-block">【九老仙府】 </p><p class="ql-block"> “九老仙府”是仙峰寺与九老洞的统称。“寺号仙府,洞临九老;山迎佛顶,台接三皇。”仙峰寺第一座大殿前石柱上的这副楹联,概括了“九老仙府”的主要特色。在仙峰寺右侧0.5公里的九老洞,全称九老仙人洞。相传九老洞是仙人聚会的洞府,给它蒙上了一层飘飘欲仙的神奇色彩。洞位于仙峰寺右侧山腰,旁边藤萝倒置,下临绝壁深渊。洞口呈“人”字形,高约4米。洞内黝黑阴森、凹凸湿润,能直立行走的通道有100多米,往前岔洞交错,深邃神秘,未探明前,人多不敢入内。 </p><p class="ql-block"> 1986年,经过四川省地质队和有关专家联合科学考察后,才初步揭开了九老洞之谜。九老洞为峨眉山著名的岩溶洞穴,在长达1500多米向下延伸的通道内,有一个全封闭型的观赏空间,首先呈现出的是形状多变的空间美。第一段为浅部,有比较宽敞的厅堂,及廊道式洞穴;第二段为中部,是九老洞的主体部分,这一段开始出现岔洞,多系网状交叉形的宫型洞穴,洞中有洞,上下重叠,纵横交错,仅在洞穴交错处,有较大的洞穴或竖井;第三段为深部,主要是裂隙型洞穴,一条暗溪时而沿裂缝渗出,时而蜿蜒隐入洞底。洞壁和洞顶有丰富的岩溶造型,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芽、石花等等,千姿百态,造型奇特,新颖优美,浑然天成。 </p><p class="ql-block">【象池月夜】 </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月,自古闻名。观月的最佳地点是报国寺、萝峰顶、万年寺、仙峰寺和洗象池等处。毋庸置疑,中秋是赏月的最佳时节。“象池月夜”是峨眉十景中最富感情色彩的一景。 </p><p class="ql-block">每当月夜,云收雾敛,苍穹湛蓝,万山沉寂,秋风送爽,一轮明镜悬挂在洁净无云的碧空,唯有英姿挺拔的冷杉树林,萧萧瑟瑟,低吟轻语。月光透过茂密墨绿的丛林,大雄殿、半月台、洗象池、初喜亭、吟月楼,沉浸在朦胧的月色里,显得庄严肃穆、淡雅恬静。月光下,古刹酷似大象头颅,蓝天映衬,剪影清晰:大殿似额头,两侧厢房似双耳,半月台下的钻天坡石阶,又好似拖长的象鼻。这不会是纯粹的巧合吧,应该是建筑设计师的匠心独具。皓月当空,斗转星移,六角小池内一汪清泉,恰好映现出一轮皎洁的明月,空中嫦娥,池上玉兔,遥相呼应,天上人间,浑然一体。清高赏月君子,处此迷人美景,心旷神怡,踌躇满志,苏轼名句,脱口而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那是何等的情趣! </p><p class="ql-block">【金顶祥光】 </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峨眉十景之首“金顶祥光”则是峨眉山精华所在,由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组成。日出:在海拔3079.3米的峨眉山金顶,居高望远,日出景象更加浩瀚壮阔。黎明前地平线上天开一线,飘起缕缕红霞,空旷的紫蓝色天幕上,一刹那间,吐出一点紫红,缓慢上升,逐渐变成小弧、半圆;颜色由桔红变成金红;然后微微一个跳跃,拖着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轮圆圆的红日悬在天边。旭日东升,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p> <p class="ql-block">云海:晴空万里时,白云从千山万壑中冉冉升起,苍茫的云海犹如雪白的绒毯,缓缓地铺展在地平线上,光洁厚润,无涯无边。山风乍起时,云海四处飘移,群峰众岭变成云海中的座座小岛;云海聚拢过来时,千山万壑隐藏得无影无踪。云海时开时合,恰似“山舞青蛇”,气象十分雄伟。 佛光:天气晴朗时登上峨眉,当下方弥漫着雾气时,若有人背对着太阳,站在巍峨的金顶上,让阳光从身后射来,前下方的雾幕上,会出现一个彩虹般光环,中间浮现着他的身影,并且影随人动、形影不离,这就是所谓的“佛光”。即使有成百上千的游人同时观看,各人只看到自己的身影被光环笼罩,如此奇景,四海五洲,绝无仅有,既心感身受,又虚无缥缈,非海市蜃楼,乃人间仙境,十分神奇,非常玄妙,这种“佛光”又称“峨眉宝光”。佛光是光的一种自然现象,因阳光照射云雾表面而形成。佛光每年平均出现70余次,在下午2--4点钟出现较多。 </p><p class="ql-block">圣灯:“圣灯”又名“佛灯”,在金顶无月的黑夜,“舍身岩”下常出现飘浮的绿色光团,从一点、两点形成千万点,似繁星闪烁跳跃,在黑暗的山谷中飘忽不定,被人们称为“万盏明灯朝普贤”。“圣灯”现象极为奇特,对此有不同解释:多数认为是山谷的磷火;另一种解释是,某些树木上有一种密环菌,当空气达到一定湿度时便会发光。 </p><p class="ql-block">今朝十景</p><p class="ql-block">【金顶金佛】 </p><p class="ql-block"> 金顶金佛系铜铸镏金工艺佛像造像,通高48米,总重量达660吨,由 </p><p class="ql-block">台座和十方普贤菩萨像组成。金像通高48米,象征着阿弥陀佛的四十八个大愿。其中,台座高6米,长宽各27米,四面刻有普贤菩萨十种广大行愿。外部采用花岗石浮雕装饰,十方普贤像高42米,重350吨,整尊金像设计完美,工艺精湛,堪称铜铸巨塑的旷世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观赏审美价值,是海峡两岸艺术家智慧的结晶。 </p><p class="ql-block">【幽谷灵猴】 </p><p class="ql-block">峨眉山灵猴是峨眉山的精灵,嬉闹顽皮、滑稽可掬又极通人性,见人不惊、跟人嬉戏、与人同乐,给游人带来许多乐趣,成为峨眉山的一道活景观。与群猴玩耍,给猴子喂食,观赏其千姿百态,了解其生活习性,跟它们亲密接触,成为游客到峨眉山旅游不可缺少的项目。峨眉山生态猴区位于峨眉山清音阁、一线天至洪椿坪之间,为一段狭长的幽谷,占地25公顷,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自然生态猴保护区。生态猴区内现有三支家族式野生猴,共300多只。 </p><p class="ql-block">【万佛朝宗】 </p><p class="ql-block"> 万佛顶为峨眉山最高峰,海拔3099米,表示“普贤住处,万佛围绕”之意。是峨眉山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区,有万佛阁、高山杜鹃林、黑熊沟、仙人回头等景点。万佛阁高21米,雄伟庄严,悬于楼顶的“祝愿古钟”古朴庄重。万佛阁撞钟颇有讲究,常撞击108次: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次,慢敲18次,不紧不慢再敲18次,如此反复两次,共108次,其含义是应全年12个月、24节气、72气候(5天为一候),合为108次,象征一年轮回,地久天长,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佛家也解释为:击钟108次,可消除108种烦恼与杂念。 </p><p class="ql-block">【小平情缘】 </p><p class="ql-block"> 1980年夏,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同志到峨眉山视察,当行至当时景区公路的终点——双水井时,停下来在此小憩,小平同志登高远眺,胸襟开阔,意气风发,兴致颇浓,面对峨眉山的秀丽景色,他语重心长地指示说:“峨眉山是个文化型的风景区,是一个宝库。要作好保护,要作好规划,要综合开发;要加强建设,加强管理。办事情要有登山不止的精神”。为了缅怀这位伟人,在此建成了邓小平登山纪念亭景区,由纪念丰碑、鱼水情深、指点江山和登山不止等景点组成。 </p><p class="ql-block">【清音平湖】 </p><p class="ql-block"> 清音平湖位于清音阁旁边,面积30万平方米,系绿色生态湖,水质纯净,清澈见底。四周青嶂翠峦环抱,古木参天,湖如碧玉嵌入其中,深深浅浅,点点滴滴,不知是树映绿了湖,还是湖染绿了树。置身于其间,只听绿树浓荫处,蝉鸣声声,山风阵阵,丝丝水气洗尽凡尘,好一派山水之情,逍遥之乐。这里夏清秋凉、景美色秀,为度假避署的胜地;即使在冬季和春寒料峭的初春,这里没有冷风寒流相逼,仍然温适如画,翠色生烟。 </p><p class="ql-block">【第一山亭】 </p><p class="ql-block"> 第一山亭,位于低山游览区中心,展示了峨眉山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了峨眉山磅礴而奔放的恢弘气</p><p class="ql-block">势,是峨眉山古今文化的缩影,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铜亭,也是游客步行入山的起点。 </p><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 </p><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面向峨眉山最大的生态旅游广场,位于瑜伽小径旁,北靠红珠顶,瑜伽河从旁边缓缓流过,倍添一份静谧和雅趣。崖石上“神州第一山”和“山之领袖”九个朱红色大字,标明了峨眉山在中国名山中的显赫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魅力。分列在四周的名人名言,代表了魏晋、元、明、清时期不同人物对峨眉“第一山”的评价。 </p><p class="ql-block">【秀甲瀑布】 </p><p class="ql-block"> 秀甲瀑布是迎宾广场的一大景观。“秀甲天下”是“峨眉天下秀”的浓缩,“甲”字突出了峨眉秀色的地位和峨眉山人的气质。同时,“秀甲天下”与“天下名山”牌坊互相呼应,对“天下名山”的特色作了补充和强调,概括了峨眉山的历史地位和景观特色。站在瀑布前,只见飞瀑从天上泻来,一条白练悬挂于石壁上,飞溅的水花在空中形成雨雾,阳光下七色彩虹隐现,溪河中浪花滚滚,响声隆隆。 </p><p class="ql-block">【迎宾石滩】 </p><p class="ql-block"> 迎宾石滩是迎宾广场的标志性景观,旁边有宝掌和尚所提“震旦第一山”,和康熙皇帝御提“峨眉山”三个大字,背靠峨眉山“游人中心”和峨眉山博物馆。四周绿荫环绕,山泉从石上流下,状像丝网,色如白练,似明珠镶嵌翡翠,犹水晶装饰琥珀,溪流跳跃奔腾,水声欢快歌唱,代表着热情好客的峨眉山人,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 </p><p class="ql-block">【名山起点】 </p><p class="ql-block"> 名山起点,位于有“世外桃源”之称的峨眉山第一乡——黄湾乡,是进入峨眉山景区的门户。“名山起点”牌坊结合了古代南北建筑艺术风格,既有北方建筑的庄严气势,又有南方建筑的精雕细刻,其牌坊顶部则采用了峨眉山民居典型的翘角手法,整体均为仿古式建筑,庄严凝重,古朴典雅,集景区的行政和客运为一体,也是“数字峨眉山”的重要组成部分。 </p><p class="ql-block">精选看点</p><p class="ql-block">【峨眉金顶】</p><p class="ql-block"> 峨眉金顶与峨眉顶峰的万佛顶相邻,海拔3079.3米,这里山高云低,景色壮丽,游客可在陡峭的舍身岩边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景。如果天气晴朗,还可远眺数百里外的贡嘎雪峰。金顶地处高寒地带,游客须注意防寒,体弱者不宜久留。佛光、云海、圣灯,是峨眉金顶的三大自然奇观。在金顶的睹光台眺望,台前白云平铺之时,阳光照在云层上,可见明亮艳丽的七彩光环,通常称之为“佛光”,据说影入佛光可获吉祥,故名金顶祥光。云海是峨眉金顶的另一奇观。每当晴空万里时,深谷雾起,弥漫于睹光岩前,越积越厚,一望无涯。峨眉顶部诸峰在茫茫云海中犹如孤岛。如空中无风,云面似镜,寂静无声,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境。如遇风起,云海波涛翻滚,犹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非常壮观。月黑风清的夜晚,岩下幽谷中有时可以看到一种神秘的圣灯。实际上,圣灯既非来自阴间,又非出于神灵,而是由于大自然中的磷化氢燃烧而产生的。峨眉山以佛教文化和独到迷人的风光,吸引着四方游客,把人们带入那雄秀缥缈的奇妙境界。 </p><p class="ql-block">【四面十方】 </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金顶四面十方普贤金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也是第一个十方普贤的艺术造型。金佛系铜铸镏金工艺造像,通高48米,总重量达660吨,由台座和十方普贤像组成。其中,台座高6米,长宽各27米,四面刻有普贤的十种广大行愿,外部采用花岗石浮雕装饰,十方普贤像重350吨。金佛通高48米代表着阿弥陀佛的48个大愿。“十方”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二是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喻普贤菩萨以圆满的无边愿行,广度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普贤大士的十个头像分为三层,神态各异,代表了世人的十种心态。 </p><p class="ql-block">【万年寺】 </p><p class="ql-block"> 万年寺是峨眉山的主要寺庙之一,始建于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当时叫普贤寺,宋代改名为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建无梁砖殿,第二年竣工,改名为圣寿万年寺。明代砖殿内宋代铸造的普贤骑象铜像为镇寺之宝。这尊铜像通高7.85米,重62吨。万年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殿宇五重:山门、弥勒殿、砖殿、巍峨宝殿、大雄宝殿。万年寺砖殿为我国古代建筑一大奇观,该建筑400年来经历了18次地震,却安然无恙,被誉为我国古建筑史上的奇迹。1986年以后又修复了弥勒殿、般若堂、幽冥钟亭、鼓楼长廊、山门等,使整座寺院更加雄伟庄严。 </p><p class="ql-block">【清音阁】 </p><p class="ql-block"> 清音阁隐现于牛心岭下,左黑龙江,右白龙江,两水合抱,汇合处的峡谷有一黑色巨石,形似牛心,称牛心石。“黑白二水洗牛心”成为峨眉山著名景观之一。阁下有双飞桥,两桥之间耸立双飞亭,两条清澈的溪水从桥下奔流而过,“双桥清音”为峨眉山胜景。两溪交汇处有一大石矗立其间,溪水撞击大石,发出巨响,浪花飞溅,激起阵阵薄雾,阳光下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虹影,令人爽心悦目。“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诗句概况了此阁特色。 清音阁系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慧通禅师所创建。原名集云阁,清康熙时重建,改名清音阁。殿宇一排,供奉释迦、普贤、文殊像三尊。这里山环水绕,溪流有声,岩壑林泉,清幽绝佳,被誉为峨眉山第一胜景。峨眉山海拔700-3000米,有黑龙江、白龙江穿插其中,河床落差大,构成了众多的流泉飞瀑、峡谷悬崖。仙峰寺、洪椿坪、清音阁一带,峰谷高差都在七八百米以上。 </p><p class="ql-block"> 牛心寺位于牛心岭下,杉木茂密,遮天蔽日。此寺古称延福院,寺庙逐步荒废。为唐代药王孙思邈修身炼丹之所。 </p><p class="ql-block">【一线天】 </p><p class="ql-block"> 一线天在清音阁西的黑龙江峡谷,两岸对峙,险如刀削,宽约6米,最窄处仅宽3米,倾崖壁立,直落江底,形势十分险要。黑龙江栈道一线天,是清音阁景区的泉峡景观。位于黑龙江上白云峡内,在清音阁西面1公里。黑龙江源出九老洞下的黑龙潭,经洪椿坪,至清音阁,会白龙江流入峨眉河。在牛心岭下,沿着黑龙江西行上山,山径总是在江两岸萦回纡曲。旧时步行需来回涉水踏石过溪,并在乱石中淌水行走,故这一带山道俗名“二十四道脚不干”。后来,景区管理部门已建起数座小桥,整修成一条平坦的水泥游山道。沿途两岸瀑布轰鸣,怪石峥嵘,山道随着溪流峰回路转,颇有“曲径通幽”之感。 </p><p class="ql-block">【洪椿坪】 </p><p class="ql-block"> 洪椿坪地处峨眉山中低部,海拔1100米,始建于明朝,称千佛庵;清代时重修,因寺前有三棵洪椿古树而得名,洪椿古树相传为唐代所植。这里树木葱茏,清荫如云,既无山下之嘈杂,又无山顶之寒冷,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是全山最宜长住避暑处所。抗战时期,蒋介石就曾在此逗留。</p> <p class="ql-block">【洗象池】 </p><p class="ql-block"> 洗象池位于峨眉山中部,海拔约2100米,相传是普贤菩萨洗浴白象的地方。这里山高气朗,以清绝的月夜景色最为美丽,“象池夜月”为峨眉十景之一。游客如能在月圆之夜借宿于此,感受将极为独特。 </p><p class="ql-block">【报国寺】 </p><p class="ql-block"> 报国寺是峨眉山的门户,坐落于峨眉山脚下,背靠雄伟的光明山,面对秀巧的凤凰包,是峨眉山最大的一座寺庙,被称为峨眉山第一景。原名“会宗堂”,报国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明末毁于大火。清顺治十一年(1654)闻达禅师重建,清康熙帝敕名报国寺。匾额为康熙所亲书。清嘉庆和光绪时经过两次扩建,成为四重殿宇和亭台楼阁俱全的宏大庙宇。 </p><p class="ql-block">寺内殿宇四重,掩映在苍松翠柏间,还有新建的亭台楼榭和精巧雅致的花园。报国寺中有三件珍宝,一是七佛殿内永乐十三年(1415年)建造的高2.4米的巨型瓷佛;二是高2.3米、重25吨的大铜钟;三是高7米、四周铸刻有4700余尊佛像和华严经全文的14层“华严铜塔”。 </p><p class="ql-block">铜塔分三段十四级,下段为粗壮的覆钵体,塔身上部为双重楼阁,中间以巨大塔檐划分为两段,上、下各七级。华严铜塔兼具我国古代亭台与佛教建筑的特色。其上之雕饰多属高浮雕,且造型特殊,状如两重七层宝塔相叠。在大型金属建筑物中,堪称首屈一指。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雕刻艺术之珍贵文物。 </p><p class="ql-block">【伏虎寺】</p><p class="ql-block"> 伏虎寺是游人登峨眉山的必经之地,离报国寺很近,始建于唐代,原名神龙堂,后因寺后有山雄峙,横出寺背,蹲伏如虎,改名伏虎寺。该寺在明末毁于兵火,清初大事扩建,历时20年,建成13重殿宇的崇隆大庙,重楼复阁,曲折深邃。 </p><p class="ql-block">【神水阁】</p><p class="ql-block"> 神水阁一带,是宗教景点萃集之处。纯阳殿建于明万历年间,殿前不远处有普贤石,传为普贤登山憩息处。附近的千人洞是道教凌虚第七洞天遗迹,十字洞传为吕纯阳剑划而成。 </p><p class="ql-block">【峨眉云海】 </p><p class="ql-block"> 晴空万里时,白云从千山万壑冉冉升起,顷刻,茫茫苍苍的云海,雪白的绒 毯一般平展铺在地平线上,光洁厚润,无边无涯,似在安息、酣睡。有时,地平线上是云,天空中也是云,人站在两层云之间,极有飘飘欲仙的感受。南宋范成大把云海称“兜罗绵世界”(兜罗:梵语,树名,它所生的絮名兜罗绵),佛家叫作“银色世界”。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佛家又把“银色世界”作为峨眉山的代称,如同五台山叫“金色世界”,普陀山叫“琉璃世界”,九华山叫“幽冥世界”。 </p><p class="ql-block"> 山风乍起时,云海飘散开去,群峰众岭变成一座座海中的小岛;云海汇聚过来,千山万壑被掩藏得无影无踪。云海时开时合,恰似“山舞青蛇”,气象雄伟。风紧时,云海忽而疾驰、翻滚,忽而飘逸、舒展,似天马行空,似大海扬波,似雪球滚地。最壮观的是,偶尔云海中激起无数蘑菇状的云柱,腾空而起,又徐徐散落下来,瞬息化做淡淡的缕缕游云。此种蘑菇云却极难见到。范成大有诗惊叹这幻变的云海:“明朝银界混一白,咫尺眩转寒凌兢。天容野色倏开闭,惨淡变化愁天灵。” </p><p class="ql-block">【峨眉日出】</p><p class="ql-block"> 金顶黎明前的天空是美妙的。东方,墨紫墨紫的太空,天地一色,逐渐地,地平线上天开一线,飘起缕缕红霞,托着三两朵金色镶边的彩云,预示着一个辉煌的白昼即将降临。彩云下,空旷的紫蓝色的天幕上,一刹间,吐出一点紫红,缓慢上升,逐渐变成小弧、半圆;变成桔红、金红;然后微微一个跳跃,拖着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轮圆圆的红日嵌在天边。日出,因气象条件和季节的不同而千姿百态,差异极大。天气晴朗时,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可观赏到壮丽日出的全过程;或天边有云气,待见日出时,已是脱离地平线的一轮红日;或云层弥漫,则有时仅能看到朝霞、云海。 </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旭日东升,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峨眉山宛似从头至脚逐渐披上金色的大氅,呈现出它全部的秀美身姿。此时此刻,天上地下变成金色的世界,象征着“早晨是黄金”之意不陟高寒处,安知天地宽。 </p><p class="ql-block">【万佛朝宗】 </p><p class="ql-block"> 万佛顶为峨眉山最高峰,海拔3099米,取名“普贤住处,万佛围绕”之意。是峨眉山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区,有万佛阁、高山杜鹃林、黑熊沟、仙人回头等景点。万佛阁高21米,雄伟庄严,悬于楼顶的“祝愿古钟”庄重威严。万佛阁撞钟颇有讲究,常撞击108次: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次,慢敲18次,不紧不慢再敲18次,如此反复两次,共108次,其含义是应全年12个月、24节气、72气候(5天为一候),合为108次,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祈福国泰民安,人间幸福。佛教也有称击钟108次可消除108种烦恼与杂念。万佛阁撞钟,是站在峨眉山极巅之上,面对四面十方普贤,用钟声叩响极乐世界的大门,传递美好的心愿。</p><p class="ql-block">九老洞</p><p class="ql-block"> 九老洞属于喀斯特地形的峨眉山区,溶洞成群,崖穴成网,九老洞可以算得上山中洞穴之首。从这仙皇台上去,便是九老洞所在。</p><p class="ql-block"> 关于“九老洞”的得名,源于一人神奇的传说。传说当年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远道从黄河边来峨眉山访天真皇人问道,巧遇穴居此洞中的九位老人,名叫“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冲、天芮、 天蓬”,问及年龄,九位老神仙已记不清楚,只记得他们曾经在年轻时候为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捡过石头,看来是资历不浅的了。“九老洞”的得名源出于此。</p> <p class="ql-block">4月26号下午14点,大巴车一路行驶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一汶川县》进入服务区,休息20分钟!</p><p class="ql-block"> 意外收获,藏族人牵着白毛牛,拍照一次十元钱。</p> <p class="ql-block">4月27日上午9点20进入九塞沟景区!</p> <p class="ql-block">寨沟县</p><p class="ql-block">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辖县</p><p class="ql-block">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p><p class="ql-block">贡献维护者 小尺 </p><p class="ql-block">九寨沟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阿坝州东北部。东、北与甘肃省文县、舟曲县、迭部县交界,西、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平武县、松潘县接壤,总面积5288平方千米[47]。下辖5个镇、7个乡。[47]截至2021年末,九寨沟县常住人口6.6万人。</p><p class="ql-block">九寨沟县地势西北、西南高,东南低。属高原湿润气候。境内拥有获“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三项国际桂冠和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区称号的九寨沟,还有省级勿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白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贡杠岭自然保护区、甘海子国家森林公园和神仙池风景区、甲勿天池、黑河风光带、玉瓦石碏红叶风景区、喇嘛石大峡谷风光、杜鹃山、勿角白马藏族风情园等众多生态人文资源。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旅游强县”。[1]</p><p class="ql-block">2021年,九寨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3.1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09亿元,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24.9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9:16:75。[47]</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九寨沟</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Jiuzhaigou</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南坪</p><p class="ql-block">行政区划代码</p><p class="ql-block">513225</p><p class="ql-block">行政区类别</p><p class="ql-block">县</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地名由来</p><p class="ql-block">九寨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建置沿革</p><p class="ql-block">九寨沟县原名南坪县,古称羊峒,殷商以前至秦均属氐羌。经考古调查,除草地、永和乡之外,其他乡镇均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可将九寨沟县历史上溯至五千年以前。</p><p class="ql-block">大禹时属梁州的西北境,西汉王朝建立后,在四川北部设广汉郡,下属十三县,其中的甸氐道就是今天的九寨沟县境内,甸氐道设置是九寨沟县有史可考的最早行政管理机构,说明在2000多年前,九寨沟县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到汉王朝的版图。</p><p class="ql-block">九寨沟</p><p class="ql-block">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吐谷浑可汗之子、龙涸王莫昌率众归附北周,北周以其地为扶州(今松潘黄龙乡),置扶州总管府。</p><p class="ql-block">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废邓州,改置扶州,将扶州由松潘黄龙乡迁至今九寨沟县安乐乡下安乐村(旧称水扶州)。</p><p class="ql-block">隋历唐至元、明,皆为扶州。</p><p class="ql-block">清初,城垣毁于“帕纳皇帝”之乱。雍正三年(1725年),清政府决定设立松潘厅南坪营,因扶州城毁坏,于是另选城址于扶州之南、西山之麓的南坪坝,至雍正七年(1729年)筑成。</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16日,南坪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1953年,南坪单独建县。</p><p class="ql-block">1978年12月15日,国务院正式下达文件,批转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大熊猫保护、驯养工作的报告》,批准建立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1980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成立。</p><p class="ql-block">1982年,国务院批准九寨沟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1984年,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p><p class="ql-block">1992年12月14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全委会第16届大会表决一致通过,将九寨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1998年6月,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p> <p class="ql-block">地理环境</p><p class="ql-block">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九寨沟县东临甘肃省文县,北与甘肃省舟曲县、迭部县交界,西接若尔盖县,南同平武县、松潘县接壤,介于北纬32°53′-33°43′,东经103°27′-104°26′之间,总面积5286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九寨沟县内河谷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高山为主,另有部分山原和平坝,地形呈阶次变化,海拔落差达2000米。九寨沟主沟呈“Y”字形,总长50余千米。沟中分布有多处湖泊、瀑布群和钙化滩流等。原始森林覆盖了九寨沟一半以上的面积。九寨沟以高原钙化湖群、钙华瀑群和钙化滩流等水景为主体的奇特风貌。</p><p class="ql-block">气候特征</p><p class="ql-block">九寨沟海拔1900—3100米,属高原湿润气候,山顶终年积雪。气候冬长夏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温凉;按海拔高度分为暖温带半干旱、中温带和寒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7℃,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日照1600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65%,年平均气压859.3百帕。春天气温较低而且变化较大,平均气温多在9—18℃之间。夏季气温回升且较稳定,平均气温19—22℃。秋季气候宜人,但昼夜温差很大,特别是10月后的深秋(10月下旬即有冻土出现)。冬季较寒冷,气温多在0℃以下。九寨沟降雨较少且多集中在7—8月。</p><p class="ql-block">植物资源</p><p class="ql-block">九寨沟县已知森林植物和栽培植物264科2822种,药用植物467种,其中:地衣植物16科51种,苔藓植物48科147种,蕨类植物28科155种,裸子植物7科45种,被子植物125科2334种,其中双子叶植物109科1997种,单子叶植物16科337种,菌类植物40科217种。</p><p class="ql-block">依据《中国植物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第二批名录所列,九寨沟县珍稀濒危植物有82种:其中I级重点保护植物3种:银杏、红豆杉、独叶草;II级重点保护植物75种;其他濒危植物4种。[11]</p><p class="ql-block">动物资源</p><p class="ql-block">九寨沟县境内有国家级保护动物42种,珍稀性突出,保护价值大。</p><p class="ql-block">其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其中:</p><p class="ql-block">兽类6种:大熊猫、金丝猴、牛羚、豹、林麝、马麝。</p><p class="ql-block">鸟类4种:绿尾虹雉、雉鹑、斑尾榛鸡、金雕。</p><p class="ql-block">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32种,其中:</p><p class="ql-block">兽类14种:猕猴、豺、小熊猫、黑熊、马熊、水獭、黄喉貂、大灵猫、金猫、兔狲、猞猁、岩羊、鬣羚、斑羚。</p><p class="ql-block">鸟类18种:鸳鸯、苍鹰、雀鹰、普通鵟、金雕、短趾雕、灰背隼、燕隼、黄爪隼、藏雪鸡、血雉、红腹角雉、蓝马鸡、勺鸡、红腹锦鸡、雕鸮、灰林鸮、鬼鸮。</p><p class="ql-block">境内分布有中国特有鸟类18种,特有兽类25种。</p> <p class="ql-block">游览到下午17点 结束!</p> <p class="ql-block">4月28日中午进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黄龙景区!</p> <p class="ql-block">黄龙风景名胜区介绍:</p><p class="ql-block">黄龙风景名胜区(黄龙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是中国唯一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黄龙风景名胜区面积700平方千米,与九寨沟相距100千米,海拔1700~5588米。核心区域点缀着三千多个彩池。以结构奇巧、色彩丰艳的地表钙华景观为主景,由黄龙沟、丹云峡、牟尼沟、雪宝鼎、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黄龙中寺、五彩池、扎嘎瀑布、珍珠湖、黄龙钙化池等组成。</p><p class="ql-block">黄龙沟</p><p class="ql-block">黄龙沟是一条由一条由南向北,逐渐隆起的钙华山脊,地势极像一条昂扬腾越的巨龙,歇息在雪峰冰川晶莹的怀抱中。以宏大的地表钙华景观为主,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结构造型多姿多彩的喀斯特地貌之经典。</p><p class="ql-block">丹云峡</p><p class="ql-block">丹云峡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俊秀峡谷风光,成为黄龙的“五绝”之一。丹云峡景区起于玉笋群峰,止于扇子洞,绵延18.5公里,落差1300米,峰谷高差为1000至2000米。这里冬天一片雪白,夏天山林翠绿,尤其是春天的杜鹃漫山遍野,秋天的枫叶一路红遍峡谷,那情景仿佛夕阳之下的火烧云从天而降,丹云峡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牟尼沟</p><p class="ql-block">牟尼沟海拔4070米,年平均气温约4度。景区内山、林、洞、海等相应成辉,林木遍野,大小海子可与九寨彩池比美,钙化池瀑布可与黄龙“瑶池”争辉。此处沟内还有溶洞群探奇,有珍珠温泉沐浴,对考古有兴趣者,还有古化石追忆。扎嘎瀑布和二道海是牟尼沟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雪宝鼎</p><p class="ql-block">雪宝鼎为岷山主峰,海拔5588米。其山势雄伟,峰体挺拔,崖壁陡峭,奇峰掩映,终年积雪,冰川倒悬。是道教、藏传佛教圣地。雪宝鼎山区角峰众多,大多四壁陡峭,峰顶尖锐,山势险峻,雄奇巍峨,被人们作为崇高、伟大、圣洁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p><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距离黄龙景区大约20公里,距离九寨沟景区大约90公里,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总碑,耸立在元宝山顶的纪念总碑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p><p class="ql-block">黄龙中寺</p><p class="ql-block">黄龙中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区黄龙旅游风景区内,下距接仙桥458米,上距黄龙古寺676米,属佛教寺庙,外观三层均单檐歇山式造型。简介黄龙中寺下距接仙桥458米,上距黄龙古寺676米。详细说明属佛教寺庙,外观三层均单檐歇山式造型,古朴雄伟。</p><p class="ql-block">五彩池</p><p class="ql-block">五彩池海拔3900米,是黄龙景点最高处。走到这里需要一定的体力,很多人因为体力不支或高原反应,而中途下山放弃了这个最美丽的看点,所以上山时,一定不要走太快,保存体力,预防高原反应。</p><p class="ql-block">扎嘎瀑布</p><p class="ql-block">扎嘎瀑布位于扎嘎沟尾的扎嘎山下,扎嘎瀑布起点海拔3270米,落点海拔3176米,瀑高93.7米,瀑面宽35~40米,夏季流量2~5立方米/秒。为台阶式瀑布,夏季流量23立方米每秒。瀑布上游是湖泊,下游是阶梯式河床,湖水从巨大的钙化梯坎上飞速写速跌落,经三级钙华台阶跌宕而下,固罪愿屋直算本选持冲击于巨大的钙华石壁,听谁掉群识是形成巨幅瀑身,声闻十里,如战鼓擂动,如万马奔腾。</p><p class="ql-block">珍珠湖</p><p class="ql-block">传说这是黄龙真人住二道海尚未迁居黄龙时,为九天仙女营造的祛病沐浴池。珍珠湖水温较高,即便是大雪冰封的严冬时节,水温也在200C左右。温泉周围硫磺气味浓烈,泉边有一株鳞千虬劲的古松,树上挂满经幡,每年夏季,方圆百里的群众都会结队到此洗浴,以求祛除百病。</p><p class="ql-block">黄龙钙化池</p><p class="ql-block">黄龙以钙化池闻名,流经的地下泉富含碳酸钙,这是钙化池的成因。黄龙的钙化池沿着山沟,顺着泉流铺下去来,层层叠叠。大自然真神奇,把石灰岩溶解在水中,又用这种水溶液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山川景观。</p> <p class="ql-block">黄龙寺!</p> <p class="ql-block">黄龙寺五彩池!</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1]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12]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7]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8][12]</p><p class="ql-block">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9]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10]为有效管理维护都江堰的运行,设立了堰官、岁修制度。[15]</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8]</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都江堰</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Dujiangyan</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p><p class="ql-block">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p><p class="ql-block">气候条件</p><p class="ql-block">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p><p class="ql-block">08:00—18:00</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修建背景</p><p class="ql-block">都江堰的创建,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p><p class="ql-block">共2张</p><p class="ql-block">都江堰风景</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刀兵峰起,饱受战争痛苦的人民,渴望中国统一。当时,落后的秦国,经过变法改革,一跃成为“国富兵强,长雄诸候,周室归籍,四方来朝”的强国。国势振兴、实力雄厚的秦国,亟欲统一天下,结束分裂局面。秦欲统一中国,必须有其坚实的后方基地,为它提供可靠的兵力、财力,故早有图巴、蜀之意。首先,秦惠王诱使蜀王修通了“石牛道”,并不断用金银美女去麻痹蜀王。《华阳国志·蜀志》载:“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16年,处于奴隶制割据的巴、蜀两国发生了激战。《华阳国志·蜀志》载:“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候,苴侯奔巴,求救于秦”。这就为秦灭巴、蜀造成了机会。秦国的司马错分析了巴、蜀形势,认为:“蜀有桀纣之乱”,向蜀扩展的时期已到。提出了秦灭巴、蜀,政治上秦有“禁暴止乱之名”,符合巴、蜀人民的愿望;经济上,“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军事上,巴、蜀“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的战略主张。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同年秋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举兵从石牛道伐蜀,蜀兵败,蜀王被戳。蜀国灭亡后,秦在蜀地置蜀侯及蜀相,推行封建制度。从此,奴隶制割据的蜀国,迅速向封建制社会转化。封建势力的兴起,为都江堰的创建,准备了最可靠的社会历史条件。</p><p class="ql-block">共3张</p><p class="ql-block">都江堰</p><p class="ql-block">都江堰修筑之前,成都平原的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蜀以务农为本,并有治水的要求和能力。《华阳国志·蜀志》说:“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又说,司马错伐楚时,兵精粮足。实力雄厚,曾率领“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山海经·海内经》载:“蜀有都广(即广都,今四川双流区一带)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黍、膏稷”。足见成都平原的农业,已具有相当水平,为都江堰的兴建,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秦为促进生产的发展,将蜀地建设成可靠的战略基地,势必要兴修水利。要兴修水利,政局稳定是先决条件。故秦并蜀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为加强秦在蜀中的政权力量,首先“乃移秦民万家实之”。此举也给蜀地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立刻修建了成都城、郫城和临邛城,使之成为既是新的政治、经济中心,又是军事设防的堡垒。《华阳国志·蜀志》说:成都城“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这表明秦政府已着手进行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即用封建的个体工商业,伐替了原蜀国的奴隶制工场。秦灭蜀后的三十多年间,先后平定了蜀侯、蜀相的三次叛乱。公元前285年,秦昭王采取了断然措施,废蜀侯,“但置蜀守”。彻底废除了分封制而代之以郡县制。此时,蜀地人民得到了休生养息,生产有了发展,故人心归顺,政局稳定。这既从生产关系上为解放生产力创造了条件,也从组织上为都江堰的兴建提供了保证。[9]</p><p class="ql-block">至今也不落后的世界最古老水利工程-都江堰</p><p class="ql-block">眠眠冰室</p><p class="ql-block">赞141</p><p class="ql-block">阅读2.8万</p><p class="ql-block">修建过程</p><p class="ql-block">在都江堰修建之前,蜀国人民对岷江的开发和利用,已有很多贡献。《尚书·禹贡》说:“岷嶓既艺,沱潜既道”,“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水经注·江水》亦说:“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华阳国志·蜀志》载:蜀王杜宇时期,“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等。这些先行者在水利工程上所取得的经验,为后来都江堰的创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p><p class="ql-block">都江堰工程布置图</p><p class="ql-block">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李冰注重实地考察,根据岷江出高山峡谷,河面开阔,流速顿减,以及左岸一带,山势弯环的地形特点和资源条件,精心设计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首先“凿离堆,避沫水之害”。即将瀚山伸向灌县城西的一段余脉,凿开一道约二十米宽的引水口,这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能引水灌溉成都平原。二是“壅江作”。即修筑都江堰分水堤。其布局是:在离堆以上的一段江心,沿左侧山麓的走向,就地取沙石修筑长堤。并将此段山麓,修整成为引水渠的左岸,构成从右(岷江正流)向左的弧形弯道(这段弯道称为内江),以迫使表层水自右向左进入引水渠;底层水挟带泥沙仍奔向正流。因此,大大减少了灌溉渠道的泥沙淤积,使渠道的畅通得到保障。《益州记》在叙述这段史实中写道:“江至都安,堰其右,检其左,其正流遂东……”。意思是说,岷江水流,经分水堤右侧的导引和左面山岩的钳制,驯服地流向成都平原。三是“穿二江成都之中”。即在离堆引水口以下,开凿两大干渠(即今之走马河、柏条河),将水引入成都平原。[9]</p><p class="ql-block">鱼嘴</p><p class="ql-block">北魏郦道元(约470—527年)所撰《水经注·江水》载:“江水(指岷江)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因大堰之口建于湔江口,湔江为现白沙河)……俗谓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都安县,为原灌县之古名,为控制成都平原安全之地,都安大堰,实为控制天府之国安全之大堰。</p><p class="ql-block">鱼嘴位置选择的科学性:在岷江上利用河心州的淤滩修建分水工程,可以将宽阔的岷江河道缩窄,将河道形势由宽浅式转化为窄深式,一方面有利于非汛期沱江口的进水,另一方面,利用凿开的宝瓶口将汛期的洪峰引进成都平原,可以最大限度地削减岷江洪峰对沿途带来的洪水威胁。</p><p class="ql-block">清代水利专家在对都江堰创建过程及历史的研究过程中认识到,当初李冰将鱼嘴选址在湔江口,主要是因为有利于沱江的进水,而到了清代,沱江口早已不存在,百丈堰(渠)也一去不复返,如再将分水鱼嘴建在上游,一方面是工程规模较大,耗资巨大,另一方面,引水口的冲淤也不稳定,且管理难度加大,运行成本也较高,把鱼嘴分水工程直接建在离堆旁边的人字堤,可以大大减少工程规模(不再有飞沙堰以及分水鱼嘴至飞沙堰之间的分水堤埂工程了),同时大大减小工程维护成本和管理难度。</p><p class="ql-block">分水鱼嘴在人字堤这一工程布局,对宝瓶口的分水、分沙非常不利。一是因为没有上游外江的分洪,全部洪水涌向离堆附近,必然增加宝瓶口的进水流量,这对成都平原的防洪非常不利;二是由于失去外江和飞沙堰的排沙作用,宝瓶口的进沙量也必然增加,这就加重了岁修时渠系的清淤任务;同时,洪水直冲离堆,对离堆的安全也构成威胁。因此,后来鱼嘴位置又再次上移并恢复了飞沙堰工程。</p><p class="ql-block">宝瓶口</p><p class="ql-block">据《史记·河渠书》载,“……于蜀,蜀守冰凿离碓(古堆字),辟沫水之害。”“穿二江于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至于所过,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于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p><p class="ql-block">李冰凿离堆建宝瓶口,“辟沫水之害”,将岷江洪峰引走,从而削减了岷江沿岸的洪水压力,同时,“开二江于成都之中”,将岷江水引进缺水的成都平原,“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由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p><p class="ql-block">飞沙堰</p><p class="ql-block">唐代,应发生了较为巨大的地质灾害,山崩地裂,巨浪淘天,沱江进口段两岸的山体崩塌,沱江进水口断面不断缩小而成百丈渠,内江水大时,只靠狭小的百丈渠和内江右岸的平水槽泄水已不能满足内江河段泄水的需要,如不在内江右岸及时修建旁侧溢洪道,在洪期,宝瓶口的进水量势必加大从而对成都平原形成洪水灾害威胁。在此情况下,飞沙堰的修建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唐一官至侍郎的官员主持修建了这一旁侧溢洪道,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将该溢洪道称作侍郎堰。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有侍郎堰,其东百丈堰(应为原沱江口演变而来),引江水以溉彭益田,龙朔中筑。”后,因不断的地质灾害导致百丈渠最终逐渐封闭,为解决内江总干渠北面(内江总干渠左)灵岩山前沿原百丈渠灌区的农田灌溉问题,便在宝瓶口下游的内江总干渠左岸修建了导江堰支渠,宋“永康军岁治都江堰”时,将导江堰支渠两岸种植杨柳树以保护渠堤,故导江堰支渠至此后又改称杨柳河。</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1]</p><p class="ql-block">二王庙</p><p class="ql-block">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1]</p><p class="ql-block">二王庙</p><p class="ql-block">伏龙观</p><p class="ql-block">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祠、李公庙等。清同治五年(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1]</p><p class="ql-block">伏龙观</p><p class="ql-block">安澜索桥</p><p class="ql-block">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17世纪)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桥为钢索混凝土桩。</p><p class="ql-block">安澜索桥</p><p class="ql-block">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1]</p><p class="ql-block">卧铁</p><p class="ql-block">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1]</p><p class="ql-block">卧铁</p><p class="ql-block">其他景点</p><p class="ql-block">都江堰内还有奎光塔、虹口景区、南桥、园明宫、清溪园、都江堰城隍庙、玉垒关、离堆公园、秦堰楼、玉垒山公园、掷笔槽、青城外山景区、青城前山景区青城后山景区两河漂流药王庙、幸福大道、翠月湖、灵岩。[1]</p><p class="ql-block">秦堰楼</p><p class="ql-block">水利功能</p><p class="ql-block">综述</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8][12]</p><p class="ql-block">共26张</p><p class="ql-block">都江堰</p><p class="ql-block">鱼嘴</p><p class="ql-block">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素有“分四六、平潦旱”之称,并能使岷江总来沙量80%以上的泥沙(推移质和悬移质)从外江(岷江正流)分走,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1][8][10]</p><p class="ql-block">岷江鱼嘴</p><p class="ql-block">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1]</p> <p class="ql-block">飞沙堰</p><p class="ql-block">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飞沙堰的主要功能:拦水、分洪、排沙。治水三字经中有“深淘滩、低筑堰”六字,“深淘滩”即指都江堰渠首内江大修期间飞沙堰对岸的凤栖窝淘淤,深至所埋“卧铁”露出来为止,而“低筑堰”即指飞沙堰的堰顶高程,目前为飞沙堰正中的堰顶高程为河床以上2.05米。“深淘滩、低筑堰”是相辅相承的,互为前提,保证过水断面,以确保宝瓶口的进水量。[1][8][10]</p><p class="ql-block">飞沙堰</p><p class="ql-block">飞沙堰功能原理:洪期,岷江内江段洪水主流直冲飞沙堰对岸的凤栖窝山体,该山体形成的自然丁坝直接改变了水流方向,经过丁坝的强制作用,内江水主流直接冲向内江右岸的飞沙堰中心,由于水流较大,冲大于淤,水流在经过丁坝的强制转向后大部分能量并未得到释放,水流越深,能量释放越难,深层水带着巨大的水能同沉积在该段的推移质(卵石等)进行搏击,最终将卵石等推移质挑向对岸的飞沙堰,水能在搏击的过程中能量得以释放,同时飞沙堰的强排沙功能在此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据都江堰渠首原型观测,直径近2米的卵石均能通过飞沙堰排入岷江正流,这样就保证了进入宝瓶口的水流夹砂石量相对较少。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1][10]</p><p class="ql-block">宝瓶口</p><p class="ql-block">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鱼嘴</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西游记拍摄点《人参果树》真的假的,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羌城:</p><p class="ql-block">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凤仪镇。地处岷江西岸金龟包、银龟包之间,坐西朝东,背靠水西,脚抵岷江,面向九鼎圣山,头枕蓝天白云,庄严雄伟,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中国古羌城占地3000余亩,规划面积2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建筑基础面积14万平方米。由12个组团组成。中国古羌城保持羌族原有的建筑风貌、民风民俗、祭祀礼仪,充分体现羌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和羌民族的生息特点,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羌族文化活态展示、展演区及文化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中国古羌城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损毁严重,为恢复古城原貌,保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古羌族文化,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重建。现古羌城为重建后样式。2017年11月,正式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中国古羌城</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The ancient city of China</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中国古羌城[3]</p><p class="ql-block">气候条件</p><p class="ql-block">亚热带季风气候</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p><p class="ql-block">全年:周一至周日 08:00-17:30</p> <p class="ql-block">云朵上的古羌王国,古老的古羌城开城式,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内4A级景点</p><p class="ql-block">全年:周一至周日 08:00-17:30</p><p class="ql-block">中国古羌城前的雕塑 茂县地区古为古羌冉駹王居地,长期生活着“冉”部落和“駹”部落,即分别以牛头和羊头为图腾的部落。 羌民族举行迎宾、集会、庆典的大型文化广场,又称冉駹广场。 中国古羌城前的停车场 古羌城内展示的服装、应该是官服。</p><p class="ql-block">中国古羌城: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凤仪镇。地处岷江西岸金龟包、银龟包之间,坐西朝东,背靠水西,脚抵岷江,面向九鼎圣山,头枕蓝天白云,庄严雄伟,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中国古羌城占地3000余亩,规划面积2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建筑基础面积14万平方米。由12个组团组成。中国古羌城保持羌族原有的建筑风貌、民风民俗、祭祀礼仪,充分体现羌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和羌民族的生息特点,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羌族文化活态展示、展演区及文化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中国古羌城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损毁严重,为恢复古城原貌,保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古羌族文化,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重建。现古羌城为重建后样式。2017年11月,正式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中国古羌城:面向九鼎圣山,头顶蓝天白云,庄严雄伟,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中国古羌城</p><p class="ql-block">中国古羌城(The ancient city of China)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凤仪镇。地处岷江西岸金龟包、银龟包之间,坐西朝东,背靠水西,脚抵岷江,面向九鼎圣山,头枕蓝天白云,庄严雄伟,气势恢宏。中国古羌城占地3000余亩,规划面积2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建筑基础面积14万平方米。由12个组团组成。中国古羌城保持羌族原有的建筑风貌、民风民俗、祭祀礼仪,充分体现羌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和羌民族的生息特点,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羌族文化活态展示、展演区及文化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中国古羌城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损毁严重,为恢复古城原貌,保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古羌族文化,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重建。现古羌城为重建后样式。2017年11月,正式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茂县羌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茂县羌族博物馆是一座地方性民族博物馆,坐落在茂县县城羌兴街南端,占地面积4329平方米,陈列面积10000余平方米,于1988年羌族传统节日“羌历年”时正式开馆,是我国唯一的羌族博物馆。2020年12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三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土地岭森林公园</p><p class="ql-block">土地岭森林公园位于茂县北。于1998年评定为省级森林公园,是岷江水系与涪江水系的分水岭,位于县城东部7公里处。</p><p class="ql-block">查看更多</p><p class="ql-block">四川省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共320个词条</p><p class="ql-block">3412阅读</p><p class="ql-block">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四姑娘山镇境内,属青藏高原邛崃山脉,距成都220公里。四姑娘山与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连,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02°42′30″-102°58′40″,北纬30°54′16″-31°16′21″之间。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点为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幺姑娘山(幺妹峰)、三姑娘山、二姑娘山、大姑娘山。四姑娘山山势陡峭,现代冰川发育。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雪峰85座,终年积雪,发育有现代山岳冰川。主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是邛崃山脉的最高峰,四川第二高峰,横断山脉第三高峰。四姑娘山风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遗产,全国十大登山名山。</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Sanxingdui Museum)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开放,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东北角,地处广汉城西鸭子河畔,南距成都40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是中国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有两个展馆,其展示面积近12000平方米。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9年9月20日,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2020年3月,为感谢全国医护人员的坚守奉献,博物馆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实行年内免费;同年5月,入选“第十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的“十大精品”奖项名单。2021年5月27日发布一组精美海报,三星堆重要文物即将在三星堆博物馆揭开面纱。同年9月28日,三星堆博物馆开放式文物修复馆开始试运行。2022年12月12日,三星堆博物馆将恢复对外开放。2023年5月1日,三星堆新馆,游客广场部分区域有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自贡恐龙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自贡恐龙博物馆(Zigong Dinosaur Museum)位于四川省自贡市的东北部,1987年建成开放。距市中心11公里。它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就地兴建的一座大型遗址类博物馆,是中国继半坡遗址和秦始皇兵马俑坑之后,又一大型现场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座专业性恐龙博物馆,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占地面积6.6万多平方米,馆藏化石标本几乎囊括了距今2.01-1.45亿年前侏罗纪时期所有已知恐龙种类,是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罗纪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价为“世界上最好的恐龙博物馆”。2020年3月,为感谢全国医护人员的坚守奉献,博物馆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实行年内免费。</p><p class="ql-block">结构景观历史价值旅游线路TA说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结构</p><p class="ql-block">中国古羌城主要由中国羌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羌文化广场、羌王官寨、羌文化主题酒店、演艺中心、萨朗广场、羌圣山、炎帝广场、天碉、祭祀广场、羌乡古寨和停车场、彩虹云梯、古羌城门、古羌城景观支道、水系景观、古羌磨房、古羌绳渡、古羌木桥、金银路、水西路、金龟寨等景观、景点及特色建筑组成,其中,中国羌族博物馆拥有近万件珍贵文物藏品(其中,国家一、二、三级文物313件)。是羌族悠久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的实证。是全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世界唯一的羌文化最大核心展示地。</p><p class="ql-block">景观</p><p class="ql-block">中国古羌城</p><p class="ql-block">中国羌族博物馆:是展示和传承古羌文化的中心区,中国羌族博物馆拥有近万件珍贵文物藏品(其中,国家一、二、三级文物313件),该博物馆已于2012年6月28日开馆。</p><p class="ql-block">古羌城堡:是中国古羌城景区的核心景点,由气势恢宏的古羌建筑群组合而成。高大威武、依山傍水、其城门高达20余米,是天下第一古羌城。</p><p class="ql-block">羌王官寨:位于古羌城内的羌王官寨浓缩了整个羌文化的建筑、室内陈设、日常生活和议事等文化精髓,作为羌族上层文化集中体验展示区,让游客们在体验羌区上层文化生活的同时唤起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中国古羌城</p><p class="ql-block">金龟神山:是祭祀天神木比塔的神圣场所,也是展现木姐珠和斗安珠浪漫幸福爱情故事的文化纪念场所。内有“天长地久”、“天定姻缘”、“凤仪坪”等景点。</p><p class="ql-block">银龟圣山:是纪念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大禹和羌王李元昊的祭祖场所。</p><p class="ql-block">羌圣山:是羌民族祭祖祈福之圣山,</p><p class="ql-block">护城河:位于中国古羌城与羌文化广场之间,由一河两湖组成。以前是阻断敌军进攻城门的重要设施,如今用来作为游客水上游乐项目的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炎帝广场:为羌人大型祭祖广场;</p><p class="ql-block">羌文化广场:又称冉駹广场,是一个综合观光、休闲、集散区。以“羌王官寨”建筑为背景,还原了羌民族举行迎宾、集会、庆典的方式,是感受羌民族隆重的迎宾、咂酒开坛、挂红、鸣炮、吹号等礼仪场面及不同民俗表演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祭祀广场:是体验感受羌族宗教文化魅力的绝佳场所;</p><p class="ql-block">萨朗广场:则是大型歌舞文化广场。</p><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是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弘扬羌文化的工作场所;</p><p class="ql-block">演艺中心:在这里你会看到最具羌族特色的歌舞表演,还有大型的民俗风情演出,演艺中心将会成为羌城的亮点和夜间的核心活动区。大型羌族原生态歌舞——《羌魂》表演,其取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保护项目“羌年”,是对数千年古羌经典文化的全面展示和艺术再现。</p><p class="ql-block">歌仙坪:位于羌城的中心地带,属于集中公共活动区,除节假日大型活动外,组织游客可自发性参与的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先龙坪:重大节日(如:祭山会等)举行祭祀仪式的广场。</p><p class="ql-block">中国古羌城</p><p class="ql-block">四季田园:景区内各村寨的乡村田园风光区,一年四季自成一景,观花、摘果、赏红、沐阳、品农家菜、吃坝坝筵,充分让您感受田园风趣。</p><p class="ql-block">羌圣祠:坐落在羌圣山之巅,分别建堂安放炎帝、大禹、元昊三位羌圣羌祖的大型塑像,供游客祭祖、朝拜;</p><p class="ql-block">天碉:是游客祭天、祈福、求运的区域;</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中国古羌城地处川西北高原上的茂县,历史上为冉駹居地,古茂州所在地,是全国最大的羌文化核心保护区,羌民族核心聚居地。其旅游资源丰富,羌文化特色浓郁,历史文化底蕴厚重。</p><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是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弘扬羌文化的工作场所;羌文化广场是举行迎宾、集会、庆典的大型文化广场;羌王官寨是羌族上层文化集中体验展示区,也是游客的集中接待区域;羌圣山是羌民族祭祖祈福之圣山,羌圣祠坐落在羌圣山之巅,分别建堂安放炎帝、大禹、元昊三位羌圣羌祖的大型塑像,供游客祭祖、朝拜;炎帝广场为羌人大型祭祖广场;天碉是游客祭天、祈福、求运的区域;祭祀广场是体验感受羌族宗教文化魅力的绝佳场所;萨朗广场则是大型歌舞文化广场。另外,演艺中心还提供大型羌族原生态歌舞——《羌魂》表演,其取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保护项目“羌年”,是对数千年古羌经典文化的全面展示和艺术再现。</p> <p class="ql-block">5月2日乘火车回到了哈尔滨,结束了开心快乐成都之旅!期待我们下次一路同行💃💃👏👏👏</p> <p class="ql-block">这是这次成都之旅大姐(金梅大姐),也是这次成都之旅的岁数最大的(75岁)和我们一起游览,性格开朗,助人为乐,特别阳光的一位老大姐,祝你长寿🌹🌹🌹🌹🌹🌹🙏🙏</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