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1964年由海政文工团创排的歌舞表演唱《水兵的光荣》一剧中,这首歌当初并无歌名,将它正式定名为《毛主席来到军舰上》的大体时间,应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p> 在建国初期,我华东、中南军区所属海军按其所担负的任务重新调整编组,分别组建为第五(登陆运输)、第六(护航)和第七(战舰)舰队。当朝鲜战场仍然烽烟弥漫之时,毛泽东主席就已将视角转向了海洋。 1953年2月19日至24日,毛主席在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参谋长张爱萍和公安部长罗瑞卿的陪同下,前往武汉首次视察海军舰艇部队。即时海军、华东海军及第六、第七舰队主要领导在下关码头迎侯,并一同登舰陪同视察。 (我的收藏:选自海军美术工作者1970年创作的作品画册) 在华东海军的旗舰“南昌”舰会议室,毛主席在谈话中强调说:过去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大都是从海上来的。现在太平洋还不太平,我们应当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过去在陆地上,我们要爱山爱土,现在你们是海军,应该爱舰爱岛爱海洋。当谈到当时国际斗争形势时,他坚定的表示:帝国主义如此欺负我们,我们要争气,要认真对付。我们的海岸线这么长,一定要建设强大的海军。 <p class="ql-block">(我的收藏:选自海军美术工作者1970年创作的作品画册)</p> 在随后的6天视察中他先后为“长江”、“洛阳”、“ 南昌”、“黄河”、“广州”五舰题词,都写下了同样的话:“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并乘坐“长江”舰在“洛阳”舰护卫下,历时四天三夜由武汉沿江而下至南京,随后在码头和燕子矶江面检阅了华东海军舰艇部队。 (右图显示出文革时翻印该剧曲谱时所标的统称) 为纪念1953年毛泽东主席首次视察海军舰艇部队,1964年海政文工团将这一重大事件以艺术的形式搬上舞台,编成了歌舞表演唱《水兵的光荣》,作为海军代表队的选送节目参加了当年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 该歌舞的主要创作者是1963年调入海政歌舞团的艺术指导吕远,担任剧中主角的枪炮兵阿金是由随同一起调入并担任合唱队长的吕文科饰演。他们两位在“民转军”之前就曾有过多次合作,五十年代后期吕远根据吕文科演唱所表现的特有张力和对气息运用的感染力,按其风格专门量身定制了《克拉玛依之歌》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音乐作品,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而为群众所喜爱。 歌舞《水兵的光荣》就是采用叙事结构,以三场表演唱的形式抒发了当年水兵战士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并着重讲述一个叫“阿金”的贫苦翻身青年参军后来到军舰服役,在舷窗外为毛主席站岗所经历的难忘航程。 <p class="ql-block"> 该歌舞第二景“毛主席的舷窗”其台本是这样编排的:</p><p class="ql-block"> 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夜空,斜卧着北斗七星,正北方,一粒紫微星光分外光明。江水缓缓流着,远处有军舰上的彩灯闪闪。阿金站在甲板上,主席的舷窗外。那舷窗,放射着温和的,清新的光。在一段二重唱与合唱后,音乐亲切安祥,少顷,阿金轻声歌唱: </p><p class="ql-block"> 江水在舷边轻声歌唱,</p><p class="ql-block"> 我的心象滔滔万里长江。 </p><p class="ql-block"> 天天想,年年望,</p><p class="ql-block"> 想不到我守卫着毛主席的舷窗。</p><p class="ql-block"> ……</p> (吕文科上世纪九十年代演唱录音,较64年原唱略有改动) 在这里吕远仍然延续自己的创作曲风, 用一种近乎戏剧的音乐方式和说唱风格的节奏,演绎出这首叙事风格的独唱歌曲,并通过此曲使吕文科在演唱中将其艺术特色发挥得非常充分。 歌曲的开始部分通过流畅连贯的自然发音,细腻婉转的自由节拍,类似长调的悠远韵味,声情并茂的抒发出水兵(阿金)对领袖的热切向往与爱戴。随后是运用浓郁的戏曲音乐形式,如歌如诉地描述出毛主席在视察中与他亲切交谈的场景。这段充满叙述式的曲调十分优美,既有华北民歌的动感与豪放,又略含江南小调的柔曼与缠绵;既有中原曲调的舒展圆润,又有西北民歌的高亢明亮。尤其是高音拖腔,将水兵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该歌曲临近处结尾段落的这几句后面都加入合声伴唱, 由阿金的每一句独唱再重复跟入众人的合唱,恰似江河汇入湖海,波涛起伏跌宕,荡激出水兵战士共同的心声:<br> 你是我世界上最亲的人,<br> 你象我知冷知热亲爹娘!<br> 你给我阿金新的生命,<br> 你给我带来了光辉思想!<br> 敬爱的毛主席!(众人合唱)<br> ……<br>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须因情所动而形于声,为感而奏方成于乐, 音声合发于心,曲乐交汇为歌。《水兵的光荣》这部歌舞剧表演形式灵活, 以歌舞为主体,兼有合唱、独唱、对白等艺术形式,并借鉴了我军传统的“活报剧”演出特点,真实的展示了共和国领袖的“海军情结”以及与海军战士血脉相连的深厚情意。 我曾在网上找到吕文科65版演唱此曲的录音片段, 真可谓音色清亮, 激昂流畅,演唱质朴而真挚。为了更好地发挥其独一无二的拖腔所展示的音乐形象,他将原词重新做了调整, 使其更适合于独唱。由于缺少当时的音频资料,也没能查找到当年印刷的曲谱,更因其受音色、音域等因素所限而未能被群众所传唱,故无法判定它当时是否冠有歌名。 文革时期,这首歌却很受学生们的喜爱,优美飘荡的旋律,亲切真挚的唱词,引发了多少青春少年对海洋的无限向往,渴望着能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驰骋在祖国的万里海疆。那时各学生组织印刷的《水兵的光荣》大都是在64版演出台本的基础上添加上曲谱, 但每段插曲仍没具体标注歌名。还有的虽然标有《毛主席来到军舰上》的歌名, 所附的却是第一景“难忘的时刻”的唱段。 1977年全军第四届文艺会演,是在经历十年文革之后全军文艺战线的又一盛会。参加会演的有总政、各军区、各军兵种等单位二十一个专业文艺代表队,共计6400余人。 海军代表队选送的是在原《水兵的光荣》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歌舞《红日照航程》,主要取自原歌舞第一景“难忘的时刻”的剧情。歌舞重新删改了吕文科所饰战士的唱段,并改编增添了众多群舞场面,以短短七分钟的时间,力求展示出毛主席首次视察海军这一重大事件。 但整场舞蹈语汇略显粗糙,对事件的描述亦流于形式。197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艺术片《胜利号角》时,该歌舞被更名为《毛主席来到军舰上》。 而正式将这一“标签”定为本曲歌名应在九十年代中期, 为使其更适合于演唱,海政文工团的原创人员将64版与65版重新填词,整合出流行于今的“现代版”,并将这一曲目定名为《毛主席来到军舰上》。 (在回顾海政文工团建团60周年演唱会上,吕继宏演唱。) 但对历史经典之作进行改动, “现代版”仍没能摆脱妄加改词的“通病”,与《人民海军向前进》同出一辙,在歌曲的结尾部分将“毛主席”改为了“共产党”。如“你象我知冷知热的亲爹娘,敬爱的共产党……你给我带来了光辉思想,敬爱的共产党”这类改动后的唱段,由于缺少内在的逻辑关系,背离了艺术创作规律,缺失历史的厚重感,就很难让人接受,也削减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p class="ql-block"> 现代版将原版的第一句:“江水在舷边轻声歌唱”改为“江水在船边轻声歌唱”,本身就犯有常识性的错误。500吨以上的大型军用船只为舰,其两侧为舰舷,而船则是民用交通工具的通称,其两侧为船舷。</p> 如今翻唱大都将“政委告诉他我是个新兵”改为“舰长告诉他我是个新兵”,更是与实情不符。“长江”舰的前身是原国民党“民权”舰,当时舰上航海、机电等部门均是原起义成员,军政工作统由舰政委一人负责。 <p class="ql-block"> 更有词谱将首句直接改为“江水在船面轻声歌唱”,船舶有船艏、船艉,而这“船面”是那个部位,我不清楚,若是江水涌到船面,那岂不成了“半潜船”。</p> <p class="ql-block"> 尊重历史,崇尚自然,将《毛主席来到军舰上》歌词回归至当初的版本,这条路还很漫长。</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们唱起64版的这首歌时,心中难掩的激情便油然而生,每一音符都与我们的青春与记忆相联。因情而唱,忘情而歌,抒怀铭志,回归本色。而今我们的的人民海军在新形势下,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我们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不好战,但更不可畏战、避战。</p> <p class="ql-block">(我的收藏:选自海军美术工作者1970年创作的作品画册)</p> 正如同歌舞《水兵的光荣》第三景“光荣的任务” 结尾所唱:<br> 我们热爱家乡,<br> 我们更爱海洋。<br> 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宁,<br> 就把海洋当做家乡。<br> 我们热爱和平,<br> 我们也不怕战争。<br> 假如敌人敢来侵犯,<br> 就把它在海上肃清。<div><br> 一个军队要有一股“气”,有了这股“气”就会形成一种“势”,气壮而军魂在,势强则敌者惧。当前南海局势错综复杂,美国为了自身利益插手搅局,妄图遏制我国的再次崛起。我们今日重温毛主席为人民海军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br></div> <p class="ql-block"> 忘记过去者,既丧失信仰、气节及灵魂。本色的回归,就是要勿忘传统,重塑精神, 筑固军魂,使其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和压倒强敌的坚定意志。</p><p class="ql-block"> 多少风云成旧事,长歌一曲入情怀,愿水兵的歌声化作战斗的角号,永远激荡在祖国万里海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于 2015年5月28日 </p><p class="ql-block"> 修改 2023年5月7日</p> 附:我的旧作《音乐札记之三》 1969年春,我从同学那里借来油印的文革前由海政文工团创编的大型歌舞剧《水兵的光荣》,它曾与当时空政文工团创编的大型歌舞剧《井冈山的道路》并驾齐驱而风靡全国,为年青人所喜爱和传唱。 而其主题曲《毛主席来到军舰上》采用叙事结构,讲述一个叫“阿金”的翻身青年农民参军后来到军舰上,在舷窗外为毛主席站岗的内心活动和与毛主席的对话过程,特别是结尾处的拖腔,可谓声情并茂,将水兵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艺术特色也极具民族韵味。 歌中的叙事部分以河北民歌为基调,与早年李涣之《春节序曲》由双簧管演奏,再由大提琴重复的中间部分,以及芭蕾舞剧《白毛女》第八场,农民欢天喜地庆祝翻身解放焚烧地契的音乐同出一辙,均为同一北方秧歌曲调。 今年海军组建60周年之际,京城的几位昔日战友(学实、寿新等)齐聚青岛,临别之时,我们来到海滨“鲁迅公园” ,斜风细雨中,沿着曾留有我们青春足迹的弯曲小路,面向大海引昂高歌,其中唱的最多的就是这首《毛主席来到军舰上》。 无奈岁月沧然,如今的破锣烟酒嗓难以再唱出那歌中的高腔,而唯剩旧日的豪情还在。火红的时代,革命的传统,嘹亮的军歌,金色的年华,这一切汇成难以忘怀的旋律,将永远在心中激荡。 <br><br><div> 2009年5月22日<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谢谢观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