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杨泗港,当年叫杨氏庙作业区,码头后方的大片区域叫建港,是五十年代在长江左岸汉阳的荒野乡村建设起来的一个现代综合性大码头,是武汉港数百座货运专业码头中实力最强的港区,其年装卸量不仅在武汉是头牌,在全国内河港口单个港区中也是第一。当年属于武汉港务局的三大港区之一,局外人不可能知道这些事,因为当年这里远离市区,离人们的日常很远,甚至连杨氏庙这个名字都没听说过,但长江上飞架起一座橘黄色大桥,一跨过江,名字叫做杨泗港长江大桥时,人们应该知道了一点什么。</p> <p class="ql-block">从个人的角度,我觉得大桥取名杨泗港,是对港口的纪念,是对老码头人的怀念,也是对历史的一个交代。正如二七长江大桥的名字,是对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那个惊心动魄事件的纪念一样,杨泗港或许会引起我们的后人依稀感觉这里与码头有关?武汉三镇是依水而生的城市,两江四岸无处不码头,而且是与工业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货运码头,现在当然不是了,“整体搬迁”了,应该有个历史性纪念载体,我觉得“杨泗港都市T台”可以算一个。</p> <p class="ql-block">大堤堤面做成跑道,留下标识,有创意!</p> <p class="ql-block">作业港区做成休闲娱乐健身场所,废物利用!</p> <p class="ql-block">龙门吊放在这里,主要是纪念,据说也方便投射屏幕需要。</p> <p class="ql-block">铁轨铺设得简单抽象,是一种纪念,不影响玩乐。当年的铁轨在岸上,在库房边,在堆场上。</p> <p class="ql-block">硕大的系缆桩沿着岸线排列,述说着当年的繁忙,万吨巨轮包括我们那众多的小铁驳曾经在这里靠泊,汽笛声声,号子连天,叉车游动,吊车轰鸣,通宵达旦,无论寒暑!虽然是遥远的60、70、80年代,那场景是那么清晰而深刻,年轻的装卸工和我一样,从知青变身为工人,从农田来到码头,健康乐观,坚毅自觉,再多的货物,再大的压力,完全可以无视。那是一个奇妙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垃圾桶设计得有特色,系缆桩造型,这东西我们船上叫“别齿”,当年“洋船”上许多设施都用英语,老船员们就用汉语“直译”。懂的才懂,哈哈!</p> <p class="ql-block">卷扬机?</p> <p class="ql-block">这个近三公里长的码头T台,实际是杨泗港的第二代装卸平台,专门停放神龙轿车的平台。九十年代码头变化巨大,在没有货源的环境下,港区改成汽车滚装码头,而我头脑里还保留着第一代港区情景。当年顺着江岸排列着两长排仓库,很长很长,串起十多座码头,什么货物都可以在此存储中转,粮食棉花农药化肥日杂百货,主要还是包装计件货物。煤炭码头不在这里,在更上游的“抬船路码头”,位置在今天杨泗港长江大桥上游一点。那是个非常厉害的皮带机作业码头,几百吨的船舶,半个多小时就装好,排着队的各类船舶必须不停地调档换船满足它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滚装码头的停车平台变成了现代居民休闲娱乐场所。</p> <p class="ql-block">篮球场</p> <p class="ql-block">健身器材活动场</p> <p class="ql-block">儿童游乐场</p> <p class="ql-block">还停留着两艘汽车滚装船,属上海港的。</p> <p class="ql-block">滚装船的船头。</p> <p class="ql-block">滚装船内部的局部</p> <p class="ql-block">从T台上游看杨泗港长江大桥,约一公里左右。</p> <p class="ql-block">从T台下游看鹦鹉洲长江大桥,也是一公里左右。</p> <p class="ql-block">从岸上看T台</p> <p class="ql-block">T台尾部逐渐收窄,应该是运输通道</p> <p class="ql-block">长江大堤内坡</p> <p class="ql-block">下游沿江小景</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老码头!</p> <p class="ql-block">鹦鹉洲长江大桥桥下,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