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这首《梅花》可谓妇孺皆知,自古梅就是四君子之首。</p> <p class="ql-block">初画梅时,恰是早春时节,上植的梅园里梅花正开最后一波,特地去看了,还未入园,便远远地闻到梅花的香味,暗香沁人,难怪梅这个主题一直受文人雅士追捧。</p> <p class="ql-block">樊老师从梅花花头开始教起,传统画法有勾勒和墨骨两种,前者表现白梅,即圈画,后者表现红梅墨梅,直接用笔点出来。</p> <p class="ql-block">学完花头,便是梅枝梅干。赵孟頫曾说“石如飞白木如籀”,这里木就是指树枝,作为梅枝,画起来要像籀,即是像古代写大篆一般。这种笔法区别于兰竹,更追求一种苍涩而非圆润流利。书法中形容这种笔法如锥画沙。</p> <p class="ql-block">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首关于梅花的最早一首诗写于六朝,一位叫陆凯的诗人写给他北方的朋友范晔,最后一句经常在画梅的题款中看到,第三次课的主题便是折枝梅。</p> <p class="ql-block">金农擅画梅,他的折枝梅小品用来给初学者临摹再适合不过。</p> <p class="ql-block">墨梅这种画种在元代得到发扬光大,王冕成为其中代表人物。王冕,浙江绍兴人,留下了不少墨梅图。</p> <p class="ql-block">王冕这幅图出名的是左上角的那首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华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而这幅画中的梅花画法据说也是王冕首创,没有勾勒,直接用淡墨画出。</p> <p class="ql-block">梅花作品里很多以条幅作品显现。这幅文徴明梅花条幅看起来简洁大气,和他其他作品风格略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这是罗聘儿子罗允绍的梅花条幅作品,是我喜欢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涌现了很多画梅的高手,这幅画是明陈宪章的推蓬春意图,尺幅不大,长枝条似乎模仿王冕的画风。</p> <p class="ql-block">清恽寿平的梅花,清秀柔和。</p> <p class="ql-block">金农金冬心的梅, 和他的字一样形成自己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清弘仁松梅长卷,现存于北京故宫</p> <p class="ql-block">从晚清到民国,梅花在上海这里形成了自己的新风格,代表人物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这类画特别适合展览,红梅浓墨,很远便能映入眼帘,也符合当时新兴的市民阶层的审美。</p> <p class="ql-block">短短的八节课,樊老师带领我们纵览了中国梅花史,不仅局限于画,更有梅花主题诗词,音乐,历史,人物,器皿等。赵孟坚的松竹梅,北宋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古琴曲《梅花三弄》,瓷器梅瓶等,让我全方位的了解梅这个主题,已然和国人的精神物质生活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次梅花主题课,我还是选了杨无咎的《四梅图》,它展现了折枝梅的未开,将开,盛开,将残的四种形态,可谓诠释梅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扬州八怪之罗聘的画风也是我所喜欢的,虽然只能临之一二。</p> <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梅这个主题仍然是中国画的热门,我想国人爱梅,更暗喻其背后的精神。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p><p class="ql-block">癸卯年的春天,特此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