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踏寻水乡乌镇文化的源流一一一

若离

<p class="ql-block">走马观花踏寻水乡乌镇文化的源流一一一</p> <p class="ql-block">  乌镇潭家湾远古文明的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谭家湾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乌镇浮澜桥村谭家湾组的一个加土圩,总面积12万平方米,中心范围在3000—6000平方米左右,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马家浜文化的遗址。</p><p class="ql-block"> 谭家湾遗址清理墓葬15座,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兽骨遗物。陶质可分为夹砂陶、夹蚌陶、夹碳陶。谭家湾遗址是乌镇历史的源头,对乌镇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谭家湾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谭家湾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无论是从历史上,经济上,文化层面上来说,都是乌镇的历史源头,对乌镇史研究具有极高和特别重要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乌镇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镇的历史悠久而灿烂,六千多年前,就有先人在此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镇东郊潭家湾古文化遗址就是实证。春秋时,乌镇为吴越两国的疆界,战事频繁,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御越国,故得名乌戍;唐咸通十三年始建镇;宋嘉定年间,以车溪(今市河)为界分为两镇,市河以西为乌镇,属吴兴县(今湖州市)市河以东称为青镇,属桐乡市。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乌青两镇合并,统称乌镇。</p> <p class="ql-block">百床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座落在乌镇东大街,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从富商大贾到极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无不具备。既有贵胄们的奢华,也有普通百姓的俭朴,是中国床文化的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  乌镇景观 东栅 和 西栅 - (xī zhà)</p><p class="ql-block">东栅和西栅的栅,不读珊珊来迟 -(</p><p class="ql-block">shān shān lái chí)(珊珊shān shān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栅 zhà:</p><p class="ql-block">栅栏。用竹、木、铁条等做成的阻拦物。</p><p class="ql-block">​栅(拼音:zhà、shān、shi、cè)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最早见于《说文》小篆,本义为用竹木、铁条等做成的篱笆样的阻拦物,在中国北京市前门外一条热闹非凡的街市名字就叫大栅栏,读shi;比如用作地名,广东省珠海市以及中山县有上栅、下栅,读c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桐乡乌镇西栅是一个风景区,西栅(zhà)位于浙北桐乡市杭嘉湖平原上的乌镇。进入西栅要乘渡船,西栅由12座小岛组成,60多座小桥将这些小岛串连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不管站在哪一座桥边,都可以看到一个桥洞里的另一座桥,故有“桥里桥”之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栅有许多原生态的东西,有长达数公里的老街,手工制酱作坊,红烧菜馆,手工铸造铁锅作坊等等。</p> <p class="ql-block">江浙分府</p><p class="ql-block">乌镇历史上曾经设置江浙分府,职掌巡盐捕盗,兼理地方词讼,俗称二府衙门。自明朝嘉靖间设立,至民国初撤销,几经革复,数易其址,历时三百七十余年。</p> <p class="ql-block">东栅民俗馆</p><p class="ql-block">东栅的金家,曾经是乌镇的望族,今天他们的居所变成了一个博物馆。这儿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婚丧嫁娶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5月的江南枇杷熟的诱人,游人如织,走在夏初里的风里人也醉了,枇杷,又称卢橘,枇杷在众多果树中较为特别,它冬月开花,春季结果,初夏成熟,“秋荫、冬华、春实、夏熟,备四时之气”,《群芳谱》里也如是说,故人们称它为“四季果”。</p><p class="ql-block">游人甚爱江南枇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到五月,枇杷果子便挂满了枝梢,映衬着鲜绿的树叶,更加显得喜人,那是满树金光闪烁,噢,江南的枇杷真的熟了! 满树黄澄澄的果子等你来摘!!!</p> <p class="ql-block">文人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镇钟灵毓秀,文人荟萃,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乌镇的文化人,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梁昭明太子萧统,他曾在乌镇筑馆读书,他编辑的文集《昭明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一起成为古代读书人手头必备的文学范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镇历史上的“第一乡贤”张杨园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以教授学生为业,中年经营农务,以实践所得,写成《补农书》,堪称自学成才的农学家。</p> <p class="ql-block">清代著名藏书家、乌镇人鲍廷博有“知不足斋”,他不仅藏书可观,还将所藏之孤本、善本校刊、辑成《知不足斋丛书》计三十集,世称善本。乾隆编《四库全书》,鲍廷博贡献的藏书甚多,称私家藏书之冠,先后受到乾隆、嘉庆帝的多次奖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文化名流文徵明、祝枝山等人的足迹亦常履乌镇,留下了珍贵的诗文墨迹……</p> <p class="ql-block">乌镇的历史文化名人知多少?</p><p class="ql-block">乌镇人杰地灵,英才济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乌镇知名作家木心先生回忆:“上溯则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在此读书,斟酌《文选》。《后汉书》的下半部原本是在乌镇发现的。乌镇的历代后彦,学而优则仕,仕而归则商,豪门巨宅,林园相连,亭树、画舫、藏书楼……寻常百姓也不乏出口成章、白壁题诗者,故每逢喜庆吊唁红白事,贺幛挽联挂得密密层层,来宾指指点点都能说出一番道理。骚士结社,清客成帮,琴棋书画样样来得,而我,年年‘良辰美景奈何天’,小小年纪,已不胜惆怅‘赏心乐事谁家园’了。”</p><p class="ql-block">  矗立在乌镇“昭明书院”门前广场上的“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石坊,见证了中国最早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编纂。</p> <p class="ql-block">  除昭明太子之外,中国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齐梁文坛领袖沈约、书画大家唐宰相裴休、江西诗派三宗之一陈与义、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宋孝宗、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的明代散文家茅坤,中国最早的镇志编撰者沈平、著名的理学家张杨园、著名藏书家鲍廷博、晚清翰林严辰、夏同善等,都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萧统之后千年,茅盾从这里走出。乌镇是茅盾先生故乡,现在的“茅盾故居纪念馆”,是他曾经居住的东栅老宅。茅盾先生辞世,与同为乌镇籍的孔德淽夫人合葬于西栅灵秀之地“茅盾陵园”。附近的“茅盾纪念堂”,展示了他不寻常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谭家湾遗址的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谭家湾遗址在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谭家湾遗址一带所代表的就有马家浜文化,这儿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先民们生活繁衍生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谭家湾遗址的发现:</p><p class="ql-block">1975年,谭家湾遗址被发现 。</p><p class="ql-block">1978年,在遗址西北面开纵向运河时,发现鹿角钩二件,釜、罐、盆、钵、豆等陶器碎片和较多的麋鹿、水牛遗骸 。</p><p class="ql-block">2015年5月—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谭家湾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小范围发掘,发掘面积25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遗址特点:</p><p class="ql-block">谭家湾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4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中心在谭家湾组以西的河西荡田高墩桑地及河西小圩水田的一部分 ,中心范围在3000—6000平方米左右。谭家湾遗址中心范围表土层厚2米,文化堆积层厚约1—2米 ,地下文化层共分3层,中下层的文化内涵极丰富,属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有机质较多,土质松软,色泽深黑;上层则晚于罗家角遗址。</p> <p class="ql-block">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谭家湾遗址是乌镇历史的源头,遗址面积大、地下文化层堆积厚、内涵丰富、且保存状况良好,对乌镇史研究乃至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马家浜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p> <p class="ql-block">四目相望的那一刻,</p><p class="ql-block">春已深、</p><p class="ql-block">绿已浓!</p><p class="ql-block">愿你山高水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