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敬惜字纸”背“孔孟遗风”民俗钱,铸造于清朝北京地区,文字楷书、对读,地章平整,宽缘,质朴严谨。这枚钱币讲述了古代中国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以及对文字的敬畏之情。古人认为文字非常神圣而且崇高,字纸(即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应该随意丢弃,一纸一字均须好好珍惜不可浪费。</p><p class="ql-block">敬惜字纸的文化信仰,起源于中国文字的出现和产生。</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繁荣发展,文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形成了文人集团。之后,尊文好学之风的兴起,使得中国历史上一代代文人辈出。在宋代,人们对文字的敬畏演变为对字纸的崇敬。宋人张舜民在《画墁集》中讲述一个故事,王曾的父亲爱惜字纸,见到遗弃的字纸,他都会拾起,哪怕是落于粪便之中,也要拾起来然后用香水洗净,然后焚化。某一日,孔子托梦,说他平日爱惜字纸,其子王曾将来一定会进士及第。王曾父亲的善行最终得到回报,王曾后来连中三元,官至沂国公。</p><p class="ql-block">此后,“敬惜字纸”的传统习俗,也随之传习开来。</p> <p class="ql-block">清代,社会对“敬惜字纸”的崇拜和信仰达到了巅峰。康熙皇帝曾讲到,“字乃天地间之至宝……与以天地间之至宝而不惜之,糊窗粘壁,裹物衬衣,甚至委弃沟渠,不知禁戒,岂不可叹!故凡读书者一见字纸,必当收而归于箧笥,异日投诸于火,使人不可作践可也。尔等切记。《圣祖皇帝庭训格言》”雍正皇帝更是警示臣子,“再有抛弃字纸者,经朕看起见,定行责处。《国朝宫史》卷三”,认定字纸神圣不可侵犯。</p><p class="ql-block">敬惜字纸,就是敬惜带字的纸,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燕京旧俗志》记载:“污践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倘敢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p><p class="ql-block">在清王朝的大力倡导下,敬惜字纸的传统得以发扬光大,走向顶峰。一些地方,民间甚至组织惜字会,雇人捡拾废弃的字纸,如“每位拾遗人每日给钱五十文,按日分工到不同地段承值,每旬给假一二日。余治《得一录》”。</p><p class="ql-block">对字纸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入塔焚化,所以,清朝时期,大江南北,字库塔(又名惜字塔、焚字炉、敬字亭等)林立,层出不穷。</p> <p class="ql-block">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二郎庙的老照片上,东旁写的是“敬惜字纸”,西旁写的是“阖会公立”。</p><p class="ql-block">清朝各地官府都会牵头,由士绅出面成立惜字会、惜字局之类的民间组织,安排专人处理字纸事宜。具体流程如下:人们把废旧字纸存放在纸篓里,司事人员会定期上门收集,然后将字纸送入惜字亭(又称惜字塔、字纸亭、焚纸炉等)焚化。纸灰也不能随意抛洒,要运到江河,由流水冲走。</p><p class="ql-block">“敬惜字纸”是中国古文化传统中一种良好美德。字纸代表的是优良的传统文化,“敬惜字纸”就是要珍惜、敬重、爱护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不能荒芜文化学习。这是多么重要的含意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