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白马寺,位于古都洛阳城以东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长林古木,肃穆幽静。</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中轴线上第一个建筑是石牌坊,四柱三门,中门上书“中国第一古刹”。色调沉稳庄重,看着十分大气。</p> <p class="ql-block"> 牌坊后面是一个广场。广场上有一对宋代石雕马,雕工精细。这两匹石雕马曾经立在宋太宗赵匡胤的驸马魏咸信墓前,1935年重修白马寺时搬迁至此。</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按建筑格局分为中国古建区、齐云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缅甸佛塔苑。</p> <p class="ql-block"> 古建区坐北朝南,为中轴对称格局。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客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 山门即寺院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的山门简洁庄重,红墙青瓦间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山门前有一对石雕狮子,威武霸气,气宇轩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山门上方悬挂一块青石提刻的“白马寺”牌匾。山门两侧的影壁墙上分别书有“庄严国土”和“利乐有情”八个红色大字。</p> <p class="ql-block"> 穿过山门即进入佛国圣境。</p><p class="ql-block"> 首先可以看到两侧的钟楼和鼓楼。钟鼓楼分别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同为方形角楼,红墙黛瓦,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钟楼上悬挂匾额“马寺钟声”,鼓楼上悬挂匾额“释源鼓音”。</p><p class="ql-block"> 晨钟暮鼓,既是寺院特有的礼佛仪式,也再现了历史悠久的洛阳八大景之一~“马寺钟声”。</p> <p class="ql-block"> 钟楼鼓楼后面分别有两个院落,是祖师院。庭院里靠近围墙的地方,各有一座圆形墓冢,分别埋葬着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这两位高僧在白马寺译经传教多年,共同翻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并最终圆寂在中国。</p> <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两块历史久远的石碑。其一是断文碑,宋太宗赵匡胤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其二是《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的石碑,是为记录元世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而立的,由当时白马寺高僧文才和尚撰写,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人称“赵碑”。</p> <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殿宇是天王殿,为高台歇山式建筑,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坐落在七级台阶的台基上,五间开,三进深,青砖底座,红墙黛瓦,方门圆窗。歇山顶的正脊上雕有“佛光”图形,两旁塑有龙头,南北两面分别各镶嵌着四个大字,南面是“风调雨顺”,北面是“国泰民安”。门框上有一副楹联“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怀”。</p> <p class="ql-block"> 殿内正中安置着从故宫运来的雕龙贴金佛龛,佛龛内供奉的明代”夹苎干漆”弥勒佛像,半跏趺坐于须弥宝座上,胸前有一串佛珠,面带笑容,慈眉善目。另有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分列两边,四大天王手持法器,神态威武轩昂,守护一方安宁。</p> <p class="ql-block"> ”夹苎干漆”是一种以漆器工艺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工艺,主要用于宗教造像,目前此工艺已近乎失传。</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又多次修葺,是僧人们每天早晚课,以及寺院佛事活动诵经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顺着铺有莲花图案的甬道来到殿宇前,可以看到门楣上悬挂一块古色古香的匾额“大佛殿”,门柱上有一副金字楹联“一点尘心咫尺灵山临法境,三千世界去来劫海认莲台”。</p> <p class="ql-block"> 殿内正壁供奉有五尊佛像,释迦牟尼佛居中,左手边依次为迦叶和文殊菩萨,右手边依次为阿难和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左边是卧玉佛殿,内供奉一尊睡姿卧佛。</p> <p class="ql-block"> 卧佛像用缅甸玉雕刻而成,身长5米,重8吨,侧卧于榻上,通身晶莹剔透,圣洁无暇。卧玉佛是释迦牟尼的涅槃像,卧姿自然,安润祥和。</p> <p class="ql-block"> 右边是玉佛殿,门柱上也有一副楹联:“成佛而已有情众生别无他处可安住,当机即了无穷法界自有一心尽摄收”,内供奉一尊玉佛。</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的后殿是观音殿,门楣上有匾额“慈航普度”,门柱两侧有一副楹联:“贝叶演真如万劫尘埃开觉路,莲花生妙相九天云水焕慈光”。</p> <p class="ql-block"> 内供一尊半跏趺坐于莲花台上的观音菩萨金身法相,右脚踏莲花,神态安详随和。</p> <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对面是大雄殿。 大雄殿是白马寺的第三重大殿,也是白马寺内最大的殿宇。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p> <p class="ql-block"> 殿内中央置一巨大的贴金木雕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佛龛内三尊主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阿弥陀佛,右边药师佛,两侧竖立着韦陀和韦力两位天将以及十八罗汉。二十三尊造像均为元代遗物,亦为”夹苎干漆”工艺制成。</p> <p class="ql-block"> ”夹苎干漆”工艺的失传,使这二十三尊造像成为了绝无仅有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据说,当今世上仅有不到三十尊”夹苎干漆”造像,可谓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 接引殿是白马寺的第四重大殿,是白马寺中轴线上规模最小的一座殿堂。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毁于大火,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九年(1883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殿内供奉三尊金身佛像,居中是阿弥陀佛,法相仁慈安瑞,庇佑尘世万物,右手成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左侧为手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面目慈善,施与众生愿望。右侧是手持法宝的大势至菩萨,法相庄严。</p> <p class="ql-block"> 接引殿背后,是一座青石高台~清凉台,是当年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翻译佛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清凉台被称为“空中庭院”,雄浑古朴,蔚为壮观,是白马寺的胜景。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改为天竺高僧下榻和译经之处。</p> <p class="ql-block"> 穿过清凉台灰砖砌成的石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毗卢阁。</p><p class="ql-block"> 毗卢阁是白马寺的第五重大殿,也是最后一座大殿。该殿是明代建筑,重檐顶,第一重屋檐下悬挂一块“毗卢阁”匾额。红色的门窗,上面悬挂三块匾额,依次为“正法永驻”,“狮窟”,“登无上座”。门柱上有一副金字楹联“台洒法雨柏翻风果有清凉气氛,阁显三光池吞月混是毗卢法身”。</p><p class="ql-block"> 殿内供奉着毗卢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整座殿宇虽然不大,但气派庄严,底蕴厚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毗卢殿的两侧还有东西配殿,里面分别供奉摄摩腾祖师和竺法兰祖师的塑像。其中一殿宇的门柱有这样一副楹联“大法西来白马遂教称首寺,佛光东渐宝莲从此遍中华”。是对白马寺和两位高僧的精辟解读吧。</p> <p class="ql-block">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高台。两座高台上各有一座同款楼阁,东阁称藏经阁,西阁称法宝阁。其中,藏经阁内收藏有《龙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正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十余种藏经;法宝阁内保存有诸多传世珍宝,包括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p> <p class="ql-block"> 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在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金代建筑遗存之一。</p> <p class="ql-block"> 齐云塔初建为木塔,后毁于雷火。现存的塔,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所重修,故又称"金方塔"。塔高三十五米,共十三层,玲珑挺拔,古雅秀丽。</p> <p class="ql-block"> 日本空海大师雕像</p> <p class="ql-block"> 1997年,中日友好25周年,日本佛教界友好人士向白马寺捐赠一尊日本空海大师塑像,立于白马寺清凉台西侧,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 日本空海大师804年入唐学法,曾到洛阳白马寺参访学习,又在西安青龙寺拜中国密宗大德慧果大师为师,返回日本后在奈良东大寺弘传密宗,在国际佛教传播中有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19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大师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白马寺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寺庙。也体现出以佛教“祖庭”“释源”自许的白马寺,确实具有“我佛慈悲,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p> <p class="ql-block"> 泰国佛殿苑,位于白马寺古建区西侧,占地11664平方米,浓缩了以曼谷大皇宫、金山寺为代表的的泰式建筑精华,是白马寺国际佛殿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p><p class="ql-block"> 泰国风格佛殿由泰国政府出资建设,始建于1992年,历经两次修建,于2014年全体完工后,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及恭迎佛舍利法会,将泰国“镇国之宝”——曼谷金山寺供奉一百多年的释迦牟尼佛舍利转移到了白马寺舍利塔上,成为中泰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与象征。</p> <p class="ql-block"> 泰国佛殿苑的入口大门</p> <p class="ql-block"> 四面佛</p> <p class="ql-block"> 泰式舍利塔,其形状与中国的舍利塔大相迥异。舍利塔二层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舍利。</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供奉着泰国赠送的释迦牟尼佛像,温和慈祥,法相庄严。佛像高7.2米,重八吨,为铜质贴金像,仿造泰国人最信仰的、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神圣、最完美无瑕,拥有最优美体态的帕清拉纳佛像而造 。</p> <p class="ql-block"> 经典的泰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印度佛殿苑,位于白马寺西侧,由印度政府出资建造。2006年开工,2010年5月29日,印度风格佛殿正式落成,成为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寺。印度总统帕蒂尔于当日参加了落成仪式,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也为印度风格佛殿开光。</p> <p class="ql-block"> 印度佛殿苑主要建筑包括大佛殿、回廊、牌楼等,布局规整,别具匠心。</p><p class="ql-block"> 大佛殿仿印度著名佛教遗址桑奇大塔建造。中央供奉一尊高达4.5米的释迦牟尼坐像。佛殿中心是一个巨大的覆钵式穹窿顶,穹顶是圆形的玻璃天窗,佛殿外回廊环绕,静谧整齐,展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世界观。</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上下两层塔身及殿门前牌坊上雕刻有佛本行故事与佛本生故事。</p> <p class="ql-block">缅甸佛塔苑</p> <p class="ql-block"> 缅甸佛殿苑与泰国佛殿苑毗邻,与泰式佛殿风格极为相似。主出入口设在院落东侧,与泰国风格佛殿连成一体,因此不少人往往把两者混为一谈。</p> <p class="ql-block"> 缅甸佛塔苑由缅甸政府出资修建,2012年工程奠基。佛殿主体建筑为大金塔、大佛殿、博物馆及二处微缩的缅甸著名历史建筑,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缅甸风格殿主出入口(东口)</p> <p class="ql-block"> 大金塔仿照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大金塔的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主门一道,这四道主门,以及佛塔苑的围墙,完全按照贡榜王朝的曼德勒皇宫样式移植过来,以喜庆的红色和富丽的金色为主色调。</p> <p class="ql-block"> 塔内中心位置有8根白色的玉柱,每2根玉柱之间供奉1尊佛像,分别朝向东南西北4个方向。其中东西两侧为金佛,南北两侧为玉佛,4尊佛像均为释迦牟尼,分别表示佛陀成道、说法、布施和禅定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开山之寺。在佛教进入中国的最初两百年,每一个与佛教有关的重大事件都与白马寺有关,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佛教第一寺,是名副其实的“释源”和“祖庭”,也是世界著名伽蓝。其190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佛教史。</p> <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对佛学了解甚少,但是佛殿的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它的历史文化更是源远流长。1961年3月4日,白马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多谢各位关注、浏览!</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