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热锻车间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市场化的变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3年6月5日</p><p class="ql-block"> 为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钢球产品的发展速度,厂党委和厂务会决定在现有钢球分厂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试点,组建具有真正市场化意义上的新钢球分厂。改革方案将体现出在经营过程中,加强干部力量,积极进行产品结构和组织机构的调整,在人财物,产供销等诸方面赋予新钢球分厂更大的工作权限和承担相应的义务,促使分厂领导和员工更多的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的考验,以减轻总厂的经营压力,加快将现行的车间建制逐步改变到适应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上来。</p><p class="ql-block"> 1987年九月初,厂务会决定成立筹备新钢球分厂的工作小组,郭冠侠副厂长具体负责,由我担任组长,成员有裴世华、唐富成、于振森、刘强等。工作小组的任务是设计出几个方案供厂领导讨论,主要内容包括新钢球分厂的组织形式、与总厂的关系、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劳动组织安排,内部薪酬分配制度,财务与成本核算,分厂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近期发展目标等。谈话中透露,根据需要将有可能调我去新钢球分厂主要岗位任职。其后,工作小组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并按照领导要求先后设计提交了初步方案。</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6日工厂召开了全体中层干部大会,宣布成立市场化运作的新钢球分厂的厂务会决定,同时宣布了机构调整和部分干部聘解的文件。裴世华、我和蔡家俭分别担任改革后的新钢球分厂的厂长和副厂长,汪振启任党支部书记。由于我们车间与此项改革相关联,所以当天下午也相应召开了热锻车间全体职工大会,传达工厂干部大会精神和新钢球分厂的实施方案。其中热锻车间有29人调到新钢球分厂、16人调到支承车间,其余人员等待分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热锻车间管理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干部聘解结果与领导事先的谈话精神、工作安排稍有不同。利用值班时间我和刘铁峰书记交换了对成立新钢球分厂以及工作安排的看法和意见,刘书记一方面讲明厂部对机构变化和人员安排的意图,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工作表现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刘书记谈到厂领导出于为工厂发展、培养多面手干部的需要,对年轻干部的成长要求补上多岗位锻炼这一课,要经受更多的岗位历练。同时提醒我,目前你还没有处在风暴的中心位置,否则遇到的事情、难解的问题、尖锐的矛盾将更多!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使我几十年来始终未忘!</p><p class="ql-block"> 李秋凯厂长也找我谈话,说明工作岗位、组织机构和任职变动的原因,我虽有不同意见,但还是表态服从组织决定,尽力把工作干好。当天下午,即和新钢球分厂裴世华厂长、汪振启书记见面,交流成立新钢球分厂的具体打算和工作步骤。</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18日下午,工厂在徐州市文化宫召开了新钢球分厂全体职工大会,具有改革探索意义的新钢球分厂正式成立,裴世华发表了激情四射的就职演讲,工厂有关车间和相关科室也到场表示祝贺。</p><p class="ql-block"> 1月26日,我正式走马上任新钢球分厂技术副厂长。在第一次办公会上,分厂领导明确了各自的工作分工。我也诚恳地向其他领导谈了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不是新钢球分厂技术副厂长这个岗位的最佳人选,因为进厂17年来,我一直从事的是产品热加工技术,对产品冷加工技术不甚熟悉。尤其是在过去的工作中,对钢球技术和制造过程了解更少。所以在座的各位都是我的老师,今后一定会虚心地向大家学习,尽快地熟悉情况并进入角色,和全体员工一起努力创造新钢球分厂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同时,在发言中我也引用了马克思17岁所写论文中的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我们感到的并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虽然现在看起来这个发言有些不接地气,在这个环境下引用警句也有些书生气,但在当时喜欢看书并爱好记录警句的我,在发言时还是非常激动和感到十分神圣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热锻车间热处理工段的师傅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间不长,1988年5月31日,我的工作岗位又一次发生了变动。根据工作需要,我被调至回转支承厂总工程师办公室,任厂长助理,负责全厂技术工作,行使技术副厂长职权。6月4日,我和新钢球分厂的其他领导进行了工作交接,并参加了总师办王进臣主任主持召开的、全厂技术科室与钢球分厂共同举办的欢送欢迎座谈会。刘铁峰书记、闫勇副厂长参加了座谈会,宣读了工厂任职文件并发表了充满激情的讲话。</p><p class="ql-block"> 在新钢球分厂仅仅工作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但实际学习和工作实践的过程却使我受益匪浅。我做到了认真的拜师学习,从每一道工序、每一台设备、每一份工艺文件和检测标准开始熟悉,师傅们也都真诚地帮助我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一段宝贵的经历填补了我对钢球产品基础理论、技术水平、市场发展及加工制造的认知空白。尽管由于时间短的原因,在新钢球分厂并没有做出突出的业绩,但在实践过程中的细节积累上收获较多,从而在以后涉及钢球产品的工作中有了一定的发言权,起码做到了工作中不说外行话、处理内外部问题时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事实证明毛主席所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的道理是非常英明的。所以每当回忆起这一段在新钢球分厂工作的经历时,就会由衷地感恩领导的培养、感恩同事的帮助,感恩工作中收获的信任,以及感恩宽松、愉快、有效率的工作环境。</p><p class="ql-block"> 在后续发展的一段时间里,新钢球分厂也发挥出它应有的能量,加大了技术改造的投资规模,引进了美国国民公司高速冷墩机、德国SMS公司的钢球成套设备,产品精度等级一跃从原来的G20提高到G10 ,部分型号达到了G5,产品生产能力也翻了一番,使我们厂的钢球生产能力稳居全国行业第五,尤其是大规格钢球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工业钢球的出口交货值每年都达生产量的1/3以上。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变革后的新钢球分厂并没有走的太远,但已经为以后的改革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并表现出积极的探索意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回转支承公司厂报40周年特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回转支承公司厂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