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田地名趣谈(陈龙林)

美丽桂东洋,问道天庭山

​                 官田排坑水库(华荣丽   摄)<p dir="ltr">     官田古属永福里,在道光十年版县志可以找到龟洞洋、梅岩、和硿、鲍家山、霞浙、吴村6个古村名;还有一个古村庄地名为百家畲,范围包括今官东、官西、石门、山贝、坪山、黄坪6村。百家畲传说为古畲族人(系境内原住民,已被驱逐或同化消失殆尽)聚居的地方,后来汉族吴姓和陈姓人先后迁来定居。因当地菅(读guan)芒丛生、田多地肥,俗称“菅田”。后雅化为官田,至1942年在行政区划上首次出现官田乡。现在有人戏称官田为“出官之田”,此说无历史依据,自不必当真。但官田地名来历饶有趣味,各有各的特色,有的地名至今仍然是个谜。<br></br></h3></br> ​           传说中的官田有“官印”(陈龙林 摄)<p dir="ltr">      官东、官西村,位于乡的中部,古属硿头社。乡政府驻地官田圩属官东村。两村以官田圩附近的白溪为界,溪的东面村庄称官东,溪的西面村庄为官西。“一溪两村”均为永福陈氏四兄弟于明嘉靖年间徙此开基。后老三走到华安县良村附近开辟,为了不忘出发地,地名叫“小官田”。<br></br></h3></br> ​                  石门田园风光(巫秋善  摄)<p dir="ltr">      石门村,位于乡东部,古属硿头社。在村庄下边的小路两边有两个直立的石头形成隔门,叫石门;进门后要翻越山岭方可入村庄,故俗称石门岭,简称石门。<br></br></h3></br> ​      山贝吴氏开基祖祠——霞溪祠(巫秋善 摄)<p dir="ltr">      山贝村,古属硿头社。位于乡驻地土垄钩仑的北山背后,故原称山背,后谐音雅化为山贝。系吴氏于明洪武初年开辟。<br></br></h3></br> ​                  阿巴山风光(巫秋善  摄)<p dir="ltr">      坪山村,位于乡东北部,古属硿头社。据传五、六百年前,有“阿”姓人来此开辟,故原来俗称“阿巴山”。后永定卢姓人迁来定居,人们愿望住在平地,故改名“霭平山”。解放后定名为坪山。<br></br></h3></br> ​           大山深处的黄土坪(巫秋善  摄)<p dir="ltr">      黄坪村,位于乡北部边缘,古属硿头社。俗称黄土坪,原是黄姓人开辟,地势小部分相对平坦,取名黄土坪。后陈姓人迁来居住,沿用原名。解放后,生产大队命名时略称黄坪,群众已习惯之。<br></br></h3></br> ​                      下浙村鸟瞰<p dir="ltr">      下浙村,位于乡北部边缘,古属硿头社。据传下浙原名霞接,因一向为北上漳平、龙岩,南下华安、漳州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客人应接不暇,故名。后来改为霞浙,清乾隆年间在村内渡寮门口的石碑,名曰霞浙渡,后谐音改名下浙。<br></br></h3></br> ​                        梧村村风光<p dir="ltr">     梧村村,位于乡西北部边缘,古属硿头社。明朝末年,吴姓人迁来开辟定居,遂名曰吴村。后吴姓人衰微迁走,傅姓人到此定居,改名梧村。可解读为“梧桐之村”,引来金凤凰栖息,美也。<br></br></h3></br> ​                梅营村俯瞰(巫秋善  摄)<p dir="ltr">      梅营村,位于乡西北部,古属留柄社。原为梅姓人开辟,村里山顶多岩石,取名梅岩,亦名梅山。后来梅姓人衰微绝户,陈、傅两姓人迁来买山置田定居,遂改名为梅营。因村名带有“梅”字,现村里引种了20多个品种的梅花,建造了8亩的梅花公园,酷似“梅花之营”。<br></br></h3></br> ​       漳平最高峰苦笋林尖(海拔1666.66米)      <p dir="ltr">      豪山村,位于乡西部边缘,古属田尾社。据说原为鲍、何两姓人开辟居住,原名鲍家山。1933年,创办新学堂,有教师写副对联“豪英以外知心少,山水之余入眼难”,乃取对联首字称“豪山”学校。后来约定俗成为村名,1961年正式名为豪山大队,但也有人仍按方言习惯称鲍家山。</h3></br> ​         从苦笋林尖俯瞰豪山村(陈龙林 摄)   <p dir="ltr">      和坑村,位于乡西南部,古属留柄社。和坑古称和硿,俗称牛路坑,因村里山路上满是牛蹄脚印而得名;又因地形像葫芦状,亦名葫芦坑。土地改革建乡时,雅化为和坑,群众接受,已约定俗成。<br></br></h3></br> ​      桂东古村落(李忆声供图,摄于2009年7月)<p dir="ltr">     桂东村,位于乡西南部边缘,古属李庄社。桂东地处海拔800米高山上一块小盆地,村中有一石洞,洞内一石头,形状似龟,明代取名龟洞洋,村名粗俗不雅,很早以前就谐音雅化为桂东洋,略称桂东。因村名带有“桂”字,现村里种了数千颗桂花树,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四溢。<br></br></h3></br> ​              今日桂东新貌(李忆声 供图)<p dir="ltr">      古书上与官田有关的还有一个地名叫“百家畬洞”,至今仍迷雾重重。据道光十年版县志“山川”卷记载,“畲洞在县南永福里,界龙岩、安溪、龙溪、南靖、漳平五县之间,而本县正当其北为要冲。万山环抱,四面阻塞,洞口陡隘,仅通人行;其中宽广,可容百家,畲田播种,足以自给”。笔者认为,“百家畲洞”当为百家畲这个古老村庄的一个山洞,但在古称百家畲的官东、官西、石门、山贝、坪山、黄坪这些村庄,迄今未发现这个在旧志书中述生动、有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h3></br> ​                        官田梯田<p dir="ltr">      又据《福建通志》载,“四方亡命者逋聚其间,凭恃为乱。宣德正统间,有江志贤、李乌嘴、卢赤髻、罗进兴乌合跳梁,至动方岳守臣,连年剿捕,始得安宁。今正教所及,均已归厚”。可见,百家畲洞这个地方形势险要,成为农民武装抗击官军的据点。笔者推断,百家畬洞既是五县交界的边境,就不是一个山洞的名称,可能泛指今永福、官田两个乡镇与周边县交界的广大山区地带。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农民起义直接导致了明王朝中央政府采纳龙岩县民林廷琥等人建议,在九龙乡置新县加以控制,成为漳平县诞生的内在原因。<br></br></h3></br> ​                      漳平明县城图      厦门大学庄为玑教授在《福建地名若干问题》一书中说:“漳平县有百家畲洞,这一名称是很古老的,究竟实指什么地方,现在尚难断定。”可以知道的是,这里古时盛产建兰,是建兰的故乡。谢家群在《漳州地名掌故》一书中写道:“江南一向以兰花为‘香祖’,名闻世界的中国兰花‘建兰’,主要产地就是在这一带的‘百家畲洞’,是古越族聚居的地方,相传开拓闽疆的太姥及其子孙,是靠‘艺兰’谋生。” ​                  百家畲洞是建兰的故乡 <p dir="ltr">      追根溯源,地名背后皆有故事。官田地名演变多与村庄的姓氏开基及其兴衰变迁有关,有的则与植物、动物、方位、地形、地势、交通、教育等关联,或再经过雅化后成为今名。至于“百家畲洞”这个地名的实指地方,可能永远是个无解之谜。</h3></br><h3>作者简介:</h3></br><h3>陈龙林,中共漳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一级主任科员,龙岩市作家协会会员。主编出版《漳平市志》《漳平年鉴》《漳平陈氏文化》《漳平人大70年》等著作数百万字,在报刊发表《百年伟业映初心》《漳平城市演变史略》《从九龙乡到漳平市》等文章数十篇。</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yEwgJR17XgljlrgVLazEs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