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6月19日行程安排:上午游览仿照西藏布达拉宫建造的规模宏大的—小布达拉宫,参观藏传佛教建筑的金碧辉煌;观赏金顶;后游览仿照新疆扎什伦布寺建造的——须弥福寿之庙(又称班禅行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普陀宗乘之庙为</b><b>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群,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占地22万平方米。</b></p> <h1><b style="font-size:18px;">普陀宗乘之庙,又叫“小布达拉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建设的佛教庙宇。</b></h1> <p class="ql-block"><b>普陀宗乘之庙位于狮子沟北坡,须弥福寿之庙西侧。普陀宗乘,是梵文布达拉宫的汉译。其建筑与布局是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位于山颠,气势宏伟。</b></p> <p class="ql-block"><b>普陀宗乘之庙庙宇布局依山势自然散置,殿阁楼台前后错落,该寺的主体建筑“大红台”气势宏伟,台高42.5米,宽59.7米,有城阁凌空之感。红台中部是重檐四角攒尖鎏金瓦顶的“万法归一殿”。</b></p> <p class="ql-block"><b>普陀宗乘之庙落成之际从俄国伏尔加河流域万里归来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赶到承德觐见乾隆皇帝,所以此庙也成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纪念碑。</b></p> <h1><b style="font-size:18px;">西藏达赖喇嘛到热河觐见时多居此处。普陀宗乘之庙仿藏式建筑修造,依山就势,自由布置了众多的红白台和塔门,最后为高25米的大红台。</b></h1> <h1><b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18px;">因为是乾隆皇帝敕建,所有工程费用都由国库支付。其中万法归一、慈航普渡、权衡三界三个殿顶鎏金铜瓦共用头等金叶15000多两,红铜20多万斤,工费银10万多两。</b></h1> <h1><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0, 0, 0);">整座庙宇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依次为山门,御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中间御路两例的山坡上,散臵着数十座各式藏式平顶碉房。台塔、殿堂等。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由上部红台、下部白台两部分组成。东西两侧设入口,可循84级石阶登达台顶。</b></h1> <h1><b style="font-size:18px;">金顶群是小布达拉宫一处独特景观,位于海拔3750余米的小布达拉宫主楼红宫之巅,这里共有7座金顶,均为铜鎏金制成。</b></h1> <h1><b style="font-size:18px;">每一座金顶的最顶端部位还安装有三眼火焰似的锋利铁叉,是古代藏区高层建筑避雷装置,是古代科技的具体体现。整个金顶群气势宏大,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b></h1> <p class="ql-block"><b>普陀宗乘之庙是集藏、汉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范。在建筑材料上,均以砖石为主。其体形变化丰富,选用红、白、黄色,突出藏式建筑特色和黄教寺庙的特点。且其抓住西藏布达拉宫的主要内容,原则上有取有舍,仿中有创。</b></p> <h1><b style="font-size:18px;">当你登上金顶群时,仰望即能看见蓝天白云,凭栏远眺即能观赏古城概貌,在这里拍下你难忘的一刻,最能反映出西藏的特色。</b></h1> <p class="ql-block"><b>游览普陀宗乘之庙结束后,我们来到须弥福寿之庙。</b></p> <h1><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0, 0, 0);">须弥福寿之庙位于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仿西藏日格则扎什伦布寺而建。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须弥福寿是藏语“扎什伦布”的汉译。</b></h1> <h1><b style="font-size:18px;">须弥福寿之庙又称班禅行宫。据载,乾隆帝七十寿辰时,后藏政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六世,长途跋涉到承德贺寿,乾隆命人仿班禅驻地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为班禅建一行宫,就是须弥福寿之庙。 </b></h1> <p class="ql-block"><b>须弥福寿之庙自南而北,前有石桥。寺内大红台内壁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建妙高庄严寺,为六世班禅讲经之所。大红台东南有东红台,西有吉祥法喜殿,为班禅寝殿。</b></p> <p class="ql-block"><b>进大门入庭院,迎面第一栋建筑就是碑亭。碑亭位于山门正北,碑亭四面有拱门,上方高挂乾隆帝御题匾额“智光普照”,内置御碑一通,以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镌刻《须弥福寿之庙碑记》,记述建庙背景。</b></p> <p class="ql-block"><b>碑头碑身为一块整石所造,周围和两侧都刻有云龙纹样;碑座为一巨石雕成龟趺,下部基石刻有波涛纹样,四角还有鱼、虾、蟹、龟等动物装饰。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全部装饰中,此碑的形制和规格是最高的。</b></p> <p class="ql-block"><b>走过牌坊,便是须弥福寿之庙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实际是紫色的,它象征着吉祥、高贵、权力,大红台正面墙壁上开有三层垂花矩窗,墙的下部为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抹紫红灰面。</b></p> <p class="ql-block"><b>大红台外墙深紫色,正面开三层窗,窗嵌饰琉璃垂花罩。内部由三层群楼围绕妙高庄严殿组成封闭院落,平面呈回字形,营造神秘莫测、与世隔绝的宗教氛围。</b></p> <p class="ql-block"><b>吉祥法喜殿位于大红台的西北方向。“吉祥法喜”意思是吉祥的传布佛教的福地。此殿是六世班禅的住所,殿的内部是与大红台群楼相通的。吉祥法喜殿高二层,一层殿内供有释迦牟尼佛像,还设有班禅的会客厅和寝室。二层是做佛事的殿堂,供有银制班掸像,殿内还陈设着金、银、玉质的各类器具,琳琅满目,富丽堂皇。</b></p> <p class="ql-block"><b>妙高庄严殿位于大红台裙楼围合而成的天井中心。高三层,面阔七间,是六世班禅讲经之所。三层上下贯通,重檐攒尖顶,覆铜制鎏金鱼鳞瓦,四条屋脊各饰一上一下铜质鎏金行龙两条,共八条龙,每条重约1吨。</b></p> <p class="ql-block"><b>金顶四条屋脊上各饰两条铜鎏金龙,一只朝上,仰首翘望,趋向宝顶,昭示出四海归心、天下一统的思想认同;一只朝下,昂首向外,势欲腾空,体现了无穷无尽、包举宇内的空间观感。</b></p> <p class="ql-block"><b>屋脊上八条金龙弓身翘尾,鼓目生威,栩栩如生,大有跨空欲跃之势。于静止的艺术造型中蕴含着强烈的动态之美,堪称妙高庄严殿的点睛之笔,也是整座庙宇的精华所在。</b></p> <p class="ql-block"><b>妙高庄严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殿内东侧是六世班禅讲经用的宝座。殿中间前面供奉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殿内二层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两侧是其大弟子摩诃迦叶、阿难陀。据说,在殿内摆放的五供、八宝、珊瑚树等都是原物。</b></p> <p class="ql-block"><b>眺望妙高庄严殿金顶上的鎏金腾龙,心中想象着六世班禅在此讲经说法的种种情景,令人难以释怀。当年,班禅六世第一眼看到这座宏伟的庙宇,一定是深感欣慰,或许是在远离故土数千里之外的皇家庙宇里追寻到了对藏传佛教的一种膜拜之情。</b></p> <p class="ql-block"><b>万法宗源殿位于庭院北面,面阔九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殿前为中庭,东西两侧有深一间的廊庑。南面正中三间,又向南突出二间之深,称“金贺堂”,前间单层,后面两层,都是平顶结构。</b></p> <p class="ql-block"><b>寺庙建成后,六世班禅率领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堪布及高僧百余人,随从僧俗、官方代表约2000多人,从后藏扎什伦布寺出发,历时一年到达了承德。</b></p> <h1><b style="font-size:18px;">后部山上有班禅弟子居住和译经的金贺堂,与万法宗源殿形成一个整体院落。其后为琉璃万寿塔,七层八角密檐实心塔,塔身黄绿琉璃相间,镶嵌56尊无量寿佛,寓意乾隆帝万寿无疆。一层壁面上饰以精致的佛龛和佛像。</b></h1> <p class="ql-block"><b>这座庙宇利用地形的起伏,山势的高低配置了相应的建筑,神同形异地将藏族著名建筑在承德地方再现,是群体组合成功的实例。汉藏建筑手法运用自如,反映出中国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在建筑领域内取得了空前的成就。</b></p> <p class="ql-block"><b>游览须弥福寿之庙,可以看出整座寺庙采用了汉族建筑的中轴线向纵深对称布置的形制。从建筑形式上看,须弥福寿之庙的主要建筑都是藏式风格的,但某些建筑个体和细部装饰又具有汉族风格,这些建筑充分显示了汉藏两族文化交融的建筑艺术。</b></p> <h1><b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18px;">触摸着充满历史的墙垣。究竟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才能穿透繁花浮世,寻一隅清幽之地给灵魂栖息?究竟该谱写怎样的曲调才能洞穿心灵,召回我内心的纯净?</b></h1> <p class="ql-block"><b>庙宇灵活运用汉藏建筑手法,整体上并非完全按照扎什伦布寺照搬而成,而是在沿袭汉式传统对称布局的同时,依山就势地营造藏式建筑,既保持了汉族传统宫殿沿中轴线纵向布局的建筑格局,又融入了藏式建筑中的雄伟外形与装饰手法,堪称汉藏建筑结合的典范。</b></p> <h1><b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18px;">人海茫茫觅知音,何等幸运遇到君。外八庙宇高千尺,不及洪奎帮我情。</b></h1> <p class="ql-block"><b>远处眺望,整个寺庙与远山、近水、园林风景浑然一体,使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b></p> <p class="ql-block"><b>须弥福寿之庙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艺术传统,由于经营的年代、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在造园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在清代兴建的园林中,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名园,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的一个杰出的典范。</b></p> <h1><b style="font-size:18px;">回到山门右边有免费的观光车到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须弥福寿之庙和普陀宗乘之庙是联票的,并且须弥福寿之庙停车场停车是免费的。</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下午的行程先游览魁星楼,然后游览僧冠峰。</b></p> <h1><b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18px;">承德魁星楼是中国北方著名的道教建筑之一,创建于公元1828年。魁星是汉族神话传说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魁星神能保佑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获得成功。</b></h1> <p class="ql-block"><b>承德魁星楼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供奉魁星的道观,也是该地区唯一的道教活动场所。 魁星楼建筑占地面积6.6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依山势而建,自上而下依次为楼、廊、殿、阁、苑,呈现独特的道教建筑风格。</b></p> <p class="ql-block"><b>魁星楼主楼建于山巅,拔地接天,气势宏伟,供奉开文运点状元的魁星神,取独占鳌头之上欲点明榜首的一瞬。山腰处的碑廊开阔舒展,镶有古代先贤人物及与道教和魁星信仰相关的特色碑刻和木雕情景画等,展现五千年中国文化精髓,激励后人求学上进。</b></p> <p class="ql-block"><b>其中荣仕乐真殿为东西配殿,分别供奉“寿、喜、乐、合”和“福、禄、财、安”八尊神像,彩绘形象,雕制精美,别具一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中国传说中的魁星,一般指道教中的钟馗,据传钟馗是主管人们科考命运的文曲星。当地人说承德魁星楼非常灵验,每年高考前夕,很多家长都会带考生来拜谒魁星,以祈求取得好的高考成绩。</b></p> <p class="ql-block"><b>半壁依然,魁楼隐去。原魁星楼失修遭毁于本世纪40年代,至修复前仅存遗址并几方基石。按着国家恢复文物古迹的有关规定,为弘扬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事业,魁星楼于1996年才得以复原,展其新貌。</b></p> <p class="ql-block"><b>魁星楼因供奉“开文运点状元”的魁星神而名声远播,方圆千里学子争相朝拜。后来,由于年久失修而毁。新建成的魁星楼位于原址半壁山上,占地百余亩,其建筑规模比原楼要大出许多,又增添了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新内容。</b></p> <p class="ql-block"><b>新开发的魁星楼风景区周围800米围墙由虎皮墙石,青砖砌成雉堞,顺山崖蜿蜒,似一条巨龙与主楼相掩相映,增强了景观气势。主景区由数组仿青建筑组成,占地规模比原址要大出数十倍,又增添了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新景观。整组建筑色彩斑斓,宏伟壮观。</b></p> <p class="ql-block"><b>僧冠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市区正南,峰的相对高度300米,海拔650米。峰顶形似一僧帽,乾隆帝题名僧冠峰。</b></p> <p class="ql-block"><b>精致的丁香园、葡萄绿廊、枫树园等植物景观使景区四季风景如画;60公顷森林浴场缥缈浩瀚,置身其中神形俱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僧冠峰为承德名山之一,附近景色秀丽,武烈河水从山脚下蜿蜒南流。夏秋朝暮之际,僧冠峰云雾升腾,似薄纱轻绢,清丽淡雅;严冬雪后初晴,山峰若皎然寒玉,别有一番天地。登上僧冠峰,锦绣山城尽入眼底。</b></p> <p class="ql-block"><b>山峰东临武烈水,南倚九华山,绵亘起伏,层峦叠嶂。这座山的奇妙之处在它还能“以云气聚散占晴雨辄验”,据说一年四季只要看山顶景色的变化,就能预知天气的变化。</b></p> <h1><b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18px;">这座山最奇之处,还不在于景物风华,而是能“以云气聚散占晴雨辄验”。当地民谚说:“下雨戴雨帽,刮风戴风帽”。当地百姓,看到云层集在僧帽山顶,缭绕不散,都知道天将下雨;看到云层偏在僧帽山脑后,就知道要刮风。</b></h1> <h1><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0, 0, 0);">景区占地面积400公顷,自然、人文景观浑然一体。</b><b style="font-size:18px;">《世界佛教之光》摩崖雕刻汇集了世界各国佛教经典艺术造像之大成,高妙庄严,气势非凡。</b></h1> <h1><b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18px;">“佛之光”摩崖雕刻总长为300米,所有佛像都为赫黄色,与山体颜色和谐匹配,朴拙自然,妙像庄严,气势非凡,去除寺庙纷繁的遮盖,与大自然和谐相融,自然让人们在这辽远广阔的蓝天白云之下,心生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空灵之感。 </b></h1> <h1><b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18px;">这座佛之光长廊的策划集中了世界各园佛教经典艺术造像之大成。模仿了我国佛教“四大石窟”造像艺术之精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b><b style="font-size:18px;">向人们展现了佛国世界精妙绝伦的文化艺术。</b></h1> <p class="ql-block"><b>沿崎岖小路登上主峰——僧冠峰,一路上你将看到“达摩老祖像”、“龙王拜佛”等奇峰异石,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b></p> <p class="ql-block"><b>我们可以不信佛,我们可以不信许多东西,但是我们的心灵应该是明净的,不应该缺失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信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