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维</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〇二三年暮春,农历三月十四日,崇信文艺界晚辈:麻彬、杜旭元、张信睿、李仲林、李健、田效益、张改过、于金玉、信国辉等二十八人,谨以香烛帛爵酒礼之仪、师生之情,致祭于先生之灵柩前。曰:</p><p class="ql-block"> 春花方谢去,青山正当绿;</p><p class="ql-block"> 庄稼吐锦绣,莺燕遍地飞。</p><p class="ql-block"> 正当人间春尽,清夏初来,季节始盛,草木丰盈,乃人间一片良辰美景之际。我们敬爱的于老伯父、于老先生却因疾不治,于三月十一日(公历4月30日),午时两点钟仙逝。接此噩耗,我等痛心不已,追悔莫及,顿觉节日无趣,山水同悲。</p><p class="ql-block"> 于老先生一生,可谓命运多舛,饱尝磨难。少时,务农放羊,温饱不济。步入青年,又充丁当兵,因身材瘦小暂时效命县衙,其间有幸迎来全国解放,才返身回家。一年后,立志报国,去平凉师范就读,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师资人才。毕业后在木林、柏树等乡任教,多次担任校长职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又转调县农副公司、饮食服务公司、以及锦屏供销社,担任主任、经理等。改革开放后,于老先生又重返教育,在崇信县中学担任总务主任、之后在崇信县教师进修学校担任副校长,直至光荣退休。</p><p class="ql-block"> 于老先生的一生,可以用桃李遍地,门庭流芳来形容。他一生为人正直,对教育事业克己奉公,鞠躬尽瘁;对家庭,他事业有成,教子有方;薪火相传,可以用教育世家来比喻。在他的良好的教育和精神影响下,四个儿子都成为国家干部。其中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媳、一个孙女、都成为国家优秀教师和优秀校长。在他的亲戚和后辈中,也有不少是人民教师。现在,于家四世同堂,人才辈出,事业兴旺,家庭和睦,可以说是书香之家、教育之家、文化之家、幸福之家,是人们值得敬慕的人家。</p><p class="ql-block"> 所以,于老先生是一位好老师、好干部、好父亲。他的一生是伟大的、成功的、也是很圆满的。仁者寿,善者福,于老先生能有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儿女子孙,这都是他一生的德望所在,功绩所在。</p><p class="ql-block"> 用一副挽联来形容的话,那就是:</p><p class="ql-block"> 一生桃李春风芮川飘香,</p><p class="ql-block"> 四代优秀儿孙崇城争芳。</p><p class="ql-block"> 生活美好,儿孙满堂,家庭幸福,百事如意,正是他颐养天年,乐享天伦之乐之际,然,天公不达人意,让他在满足含笑中,溘然长逝,善始善终,享年九十有三,人生百年。可谓功德圆满,名列仙班。</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以无比沉痛的心情,向于老先生的英灵三鞠躬,愿老伯父含笑九泉,一路走好!尺纸寸墨,晚辈心意,聊表寸虔。</p><p class="ql-block">伯父有灵来格来鉴。</p><p class="ql-block">伏维</p><p class="ql-block">尚飨!</p><p class="ql-block"> 崇信文艺界众晚辈同叩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公元二零二三年三月十四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