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之行(八)三苏祠

枫叶

<p class="ql-block">文字/枫叶 图片/枫叶 诗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驱车眉山入宋唐,三苏祠内拜词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荷池小桥亭台榭,古树悠悠遮华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父与子,秉烛光,曲径回廊映辉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宦海沉浮怜风骨,名篇佳作俱豪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题记</b></p> <p class="ql-block">  在杜甫草堂拜谒完唐朝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心中感慨万千。跨越千年之后,敲开诗意的门扉,我与之相遇在浣花水畔,从此,诗人在我的世界里不再遥远。</p><p class="ql-block"> 女儿说,同在成都,我们去了杜甫草堂,该去探访三苏祠了,走进东坡先生的故居,拜谒三苏父子。于是,我们开启成都之行的第八站,位于眉山的<b>三苏祠。</b></p> <p class="ql-block">  一家四口,孩子们当导游,自驾从成都出发,一个多小时到达眉山市,我们来到三苏祠。</p><p class="ql-block">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东坡区,也是国家二级博物馆,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及祠堂,既是蜀中古典园林的代表,也是古来“眉州八景”之首。</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三苏祠正门进入,正大门门楣正中悬挂着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题写的“三苏祠”匾,门柱上刻着一幅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了正门,前方道路两旁各有一株600年的古银杏树,笔直参天,幽雅威严守护着祠堂,恭迎八方来客。</p><p class="ql-block"> 这两颗银杏树,因为都是雄树,被后来的人们称为兄弟树,视为苏轼苏澈两兄弟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站在银杏树下,仰望着古树高耸入云,巍然挺立,生机盎然,六百年来依然默默守护着祠堂,见证着岁月沧桑。</p> <p class="ql-block">  穿过砥道,来到前厅。前厅是悬山式屋顶,门上有匾“文献一家”,门上挂着一幅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p><p class="ql-block"> <b> 一门父子三词客,</b>北宋文学家,父亲苏洵号老泉,兄长苏轼号东坡居士,弟苏辙,号颍滨遗老。苏门三父子,在文学中造诣极高,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三席,名扬天下。尤其苏轼苏东坡,还是<b>千古文章四大家</b>(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之一,他们又都是唐宋八大家,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 三苏”在文学上的风格不一样,虽然同出一脉,却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他们同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向前行到飨殿,飨殿是三苏祠主体建筑之一,殿前悬挂着“是父是子”的匾额,意思是“有了很优秀的父亲,才培养出来两位优秀的儿子”。苏轼苏澈的成就离不开父母的培养和教育。</p> <p class="ql-block">  飨殿前楹从左到右有三个匾额,也在三苏父子塑像前。左为兄苏轼匾额“文峰鼎畴”,居中为父苏洵“为父为子”,右为弟苏澈“文章气节”。正中悬挂着一匾“养气”。</p> <p class="ql-block">  三苏祠的木假山堂,堂前正中间上方有一个匾额,是清朝乾隆年间所立,杭州人宋凤启题匾,匾书“木假山堂”。</p><p class="ql-block"> 据说,苏洵偶然得木假三峰,并撰文《木假三记》,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木假山的幸与不幸,象征着坚韧不拔的拼格。也用木假三峰比喻苏氏父子三人。</p> <p class="ql-block">  木假山堂的东侧,有一方水池,池中池水清清,锦鲤游动,附近还有绿洲亭、抱月亭、云屿楼等等组成一组园林,很是幽静。北面便是“披风榭”,透过披风榭便可见隐于竹林中的东坡卧雕塑。</p> <p class="ql-block">  披风榭,造型独特,飞檐冲天,坐南朝北。居史料记载,宋代诗人陆游来眉州,曾游苏祠,登披风榭,瞻仰东坡遗像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遗像》的诗作,其中“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高台老仙谁所写,仰视眉宇寒峥嵘”,可见诗人对东坡先生的仰慕之情。</p> <p class="ql-block">  披风榭不远处,竹林中只见溪畔石上,斜倚散坐着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巨擘东坡先生,他的头戴学士方巾,身着普通的文士服,胸前长髯飘逸,坐在大石上,神情悠远而沉思。</p><p class="ql-block">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先生的词,先生思念至爱亲朋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体会共享一轮明月时的洒脱的浪漫情怀。</p><p class="ql-block"> 想起先生狂傲不羁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豪壮。</p><p class="ql-block"> 想起先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惧风雨的洒脱。</p><p class="ql-block"> 更还有先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回归平凡的智者姿态。我们又何尝不是在人生旅途上跋涉,都是时光的旅行者。</p> <p class="ql-block">  东坡先生塑像附近,有个“洗砚池”,池水幽绿,甚至有些黢黑,仿佛真的是有墨汁之色。不知千百年前,苏氏父子,是在池中洗砚导致,还是用毛笔练习所成?不管怎么样,苏家的千古文章,扬名天下,洗砚池终是勤学苦练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在一环境优雅的庭院里,见到一口遗存的古井,上面写着“苏宅古井”。据说,井水甘甜,长年井水源源不断,从没有枯竭过。想来,当年三苏父子,苦读诗书,长饮这井水,必是受益于此。</p> <p class="ql-block">  书房“来凤轩”就在这荷塘与竹林之中。宁静以致远,苏家父子选择在此处苦读,全部高中,入朝为官,本就是凤展其翼,一家三文豪,来凤轩其名恰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  随意漫步三苏祠,祠内的一段石壁上仿刻着“连鳌山”三个大字,原为苏轼十七岁时与弟苏澈和友人同登连鳌山手书。</p><p class="ql-block"> 三个大字,每个字有三米见方,雄劲有力,后来同登的友人也相继中榜,使得“同登连鳌山”也成了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  祠内,园林之中,小桥畔,有一个雕塑“八娘伴母”,八娘即苏八娘,苏洵之女,苏轼苏澈的姐姐。苏洵极其喜爱这个女儿,称其“女幼儿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我们后来听到许多苏小妹的故事,其实是以八娘为原型塑造的文学形象。</p> <p class="ql-block">  漫步三苏祠,徜徉于此,古典园林的美尽在其中。曲水萦绕,荷池小桥,曲径通幽,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掩映在翠竹绿荫中“三分水,二分竹”的美誉实至名归,美景让人陶醉,浓厚的文化底蕴令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一直想探访三苏祠,更多的是因为崇拜东坡先生,他的一生一直在被贬的路上,三起三落,却无论何处无论何职,都殚精竭虑,为国为民。</p><p class="ql-block"> 他的一生都在路上,他观山观水观世间风景,烟雨任平生;他为国为民为江山社稷殚精竭虑;他用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告诉我们,生易活易生活不易泰然自若走崎岖。</p><p class="ql-block"> 先生的“人间有味是清欢”,是欣赏美景的喜悦,是品茶尝鲜的舒畅,是远离世俗的闲适。其实,这也是我对平静简朴生活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  游东坡故里,品东坡美食。作为大文豪东坡先生的家乡,眉山的美食可是令人垂涎欲滴的。</p><p class="ql-block"> 逛完三苏祠,孩子们在一水之隔的园林式的眉州东坡三苏祠店,给我们点了东坡肘子、东坡肉、甜烧白等特色菜式,吃饱喝足,打道回府。</p> 后记 <p class="ql-block">  在女儿女婿的陪伴下,重庆成都旅行十天,共写了不同风格的十二篇游记,记录了我们在重庆成都所尝到的美食,看过的风景,感受着不同的民风民俗和气候变化,很是惬意,在美篇把美好时光记录保存下来,作为留给老去时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五一”在虹霓古村落旅游时,大哥说:“你的游记写完了没有?”我说:“没呢,还有最后一篇”大哥说:“快点结束吧,你写着不累,我们看着都累😀了”尴尬了!草草写完这篇三苏祠就结束了,虽然还有成都的植物园,太古里和春熙路都没着笔墨,也搁笔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旅行,喜欢看书,喜欢文字。做自己喜欢的做的事,踏遍万水千山、古城古镇;遍览群书,写万千文字,这都是东坡先生笔下的清欢,跟随东坡先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 枫叶 游于:2023-04-01</p><p class="ql-block"> 整理:2023-05-0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