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资深戏迷,看过无数次《金沙滩》。从最早宋王金殿商议五台山降香开场,到如今删减版“困山”开场;从看通渭县马尚武团长,甘谷县杨安民团长主演到生角行当大咖刘随社,王鸿斌…可以说只要有戏,《金沙滩》必看。这次西安易俗社来甘谷演出,又特邀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宁夏秦腔剧院院长李小雄主演,从主角到配合团体都是一流,认真品看,果然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前年甘谷大像山四月八春游会期间,天水西秦腔研究院特邀刘随社主演《金沙滩》,之前有人直播的时候介绍,“困山”是刘原创,几天大家看到的是真正的原版云云。可见他就不懂戏,自有《金沙滩》就有“困山”一折。只不过受传播较为广泛的秦腔碟片的影响,他看到的原唱是某,就成了某的原创。谈到“困山”,版本较多。大体上分为三种:一刘版,老令公免冠着黄靠版;二是宁夏秦腔剧院版,杨家父子带法绳着囚衣;这种版本相对比较符合前后剧情:宋王得位不正心怀歉疚,许下五台山降香,来到五台山受到北国天庆王邀请,在潘仁美的撺掇下拟赴幽州玩景,杨家父子因极力反对被推下问斩被八王千岁救回,因此把父子囚禁五台山着呼延赞看守,其余人等赴幽州游玩;当时杨家父子处于“死缓”状态,所以着囚衣带法绳我个人认为是恰当的,但是,或许处于后面马上要换衣靠的考虑,或者为了标明杨家父子的武将身份,宁秦版的杨家父子均在囚衣内着战巾,我认为极为不妥,父子表面上是因为不同意赴幽州发生争执而获罪,其实作为宋王,面对如狼似虎的父子九人,他是不是时刻忌惮着?本来人家最怕杨家反,你偏偏囚衣内着铠甲,这不是反迹昭然吗?</p><p class="ql-block">而这次李小雄主演的《金沙滩》,可能也是易俗社配合的原因,父子八人(五郎随军未归)均带法绳着囚衣,内无战巾,既然被囚,不管内心多么思君吉凶五郎未归,只能规规矩矩当囚徒。直到有旨到来,相当于事出危急急召救驾同时无罪开释</p> <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会说,杨家满门忠烈,怎么会反。忠烈是因为“金沙滩”一役三死两失落。余下三人最年长的杨五郎又看破红尘选择出家为僧,相当于彻底搓了元气。再者,发展到结局大家都看到的是满门忠烈。没发展到最后谁能看到他们内心怎么想?主少国疑主弱臣强最后导致江山异主的事历史上没少上演。连编剧设计的台词也是“国王家的江山是臣创”,言外之意,我服了你是皇帝,一旦心生怨恨,天下还不知道是谁家的…</p> <p class="ql-block">纵观整本《金沙滩》,唱功看“困山”“舍子”“出家”三折,论表演主要看点是“”老令公点子”。二郎杨延定保着大郎杨延平假扮的宋王去金沙滩(地名)赴宴。把宋王和八王千岁转移到安全地带(王台山)后又打发三郎杨延光等其余六个儿子去接应,出京城的时候妻子佘太君“满满地斟起一杯酒,冒堂堂交给八个儿”,回去向他要“儿四双”。八个孩子一个都没回来,他心急如焚,坐立不安。四处张望,慌张焦虑。整折戏近二十分钟没一句台词,举手投足之间要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是最能考验演员做功的地方。四处寻找不到后登上山岗张望。关于在山上张望后下山的动作,有位专家级别的人曾经解读过:看着登上的是个桌子,其实代表山岗,所以有些演员纵身跃起平叉着地,尽管能够博来观众掌声,但从山上跃下腿都会摔断了,所以不符合逻辑。李小雄在的上山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纵身起跃,稳稳一个卧虎势坐在桌上,举刀亮相,干净利落,漂亮不俗。有了这里的跃坐,情节发展到后面,经过反复清点,发现八个孩子只回来三个后,疯狂举刀,纵身跃起,平叉着地(许多演员着地后亮相等一阵观众掌声),瞬间斩去挥刀亮相。可以说亮瞎了观众的眼睛。有了前面跃上山的铺垫,再次跃下山方不显得突兀。</p> <p class="ql-block">不断有话题谈秦腔艺术的传承,总认为秦腔逐步在衰退,稍微排练个近几年不常演的本子都会标以“濒临”剧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一方面与社会发展进步,人们不断接受新鲜事物;节奏加快,人们很少去停下脚步看戏有关。另一方面,与秦腔人的盲目改革,胡删乱改有关。有次看《五典坡》,王宝钏索要书信,薛平贵一句“你没忙”,直接一问一答军旅生活,王以为演员忘词了。第二次看,还是这样,我直接问该团演员,你们怎么这里越了一段?他说没有,丢书信那段现在都不唱了…前面要,后面没给,也再没究原因。粗暴删去一段,直接影响前后情节的逻辑性。我还想,要删,可以删去“算粮”一折戏中苏龙调侃魏虎老婆的桥段,他毕竟是按照正面人物塑造的,随便调戏妻妹有失人物身份和形象塑造。</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说这些题外话呢?回到《金沙滩》,这本戏给人很深的印象是注重细节。“点子”一折结束后,大幕开启,首先看到的是大佛殿背景,佛像庄严威严,两边分别两条长幡坠地,上书“南无文殊师利菩萨”。</p><p class="ql-block">受碟片的影响,给人种的印象是《金沙滩》老在大佛店:开场“困山”,杨家父子囚在五台山,“舍子”背景大佛殿,唱词都是“在大佛殿里拿本上”,后面“出家”还是在大佛殿,一张佛像挂到剧终 。事实上,“舍子”的时候宋王被困幽州,急调杨家父子救驾刚到,又收到“金沙滩赴宴”的邀请,并没有佛像。</p><p class="ql-block">稍微有点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五台山是佛教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在佛像两边多了四条“南无文殊师利菩萨”的幡条,恰当,正确,表现出设计者的文化修养和内涵。另外,四条庄严的幡条渲染了现场气氛,为早有念佛思想的杨五郎斩断烦恼丝,下定决心舍弃红尘作了铺垫。金沙滩一仗损失“弟兄仨”,五郎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家,一方面是菩萨点化“朝而杀来暮而杀,杀来杀去杀自家,刀刀儿割的娘心肉,箭箭儿又射白莲花…”另一方面,看到佛像经幡,容易让人产生超度亡灵的思想…所以他“听封官将心疼烂”,一心五台落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细节,在“舍子”一折戏中,当老令公唱完“将何人交于舍太君,”宋王道“六郎七郎听封”,台上宋王开始给安全回来的三弟兄封官,老令公转身缓步下场。在戏剧中其他角色有大段唱腔的时候,闲着的角色也有悄悄退场的习惯,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p> <p class="ql-block">而当他再次上场的时候,才发现帽子衣服全换了:刚刚还是无翅相帽金黄大靠(不知是不是也受碟片影响,近几年看到的金沙滩中老令公都是这身装扮,个人认为做为主帅戴帅盔比较恰当。)前段时间突然看到县具体演员在唱“出家”的时候老令公戴帅盔着白蟒袍既觉得新颖又感觉传统,没想到再次上场的李小雄老师扮演的老令公突然换成戴帅盔着白蟒袍的装扮,马上要全剧终了为什么又要换装呢?</p> <p class="ql-block">“伴驾王”!旁边一老戏迷一语道破天机。不错,“金砖玉瓦来相撞,金梁倒又把玉柱伤,诚恐怕逼反杨老将…”眼看着杨家父子不见了大半,再不下血本安抚一下真正反了怎么办?所以宋王赶紧封官许愿“稳”住他。先出口封他“伴驾王”试探口气,没想到人家“把主的荣华富贵不愿想,只想众家儿郎福长”,宋王赶紧发布大面积安抚标准“活的封官死封王的标准下”,八个儿子对号入座。这时候的老令公黯然退场,痛定思痛,接受了现实。所以再次登场的时候脱去戎装甲胄(金黄大靠),换上白蟒袍。素服登场与其痛失三子的心情相符。换去帽子表示对宋王安抚结果的臣服…</p><p class="ql-block">基于这个细节,突然想能不能让老令公整本戏戴帅盔,然后再“出家”这时候换成无翅相帽显得更像“伴驾王”?</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秦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着眼点应该放在细节的刻画,深化,以及糟粕桥段的删减,而不应该放在随意改变情节发展,粗暴删减内容,压缩演出时间上。这样才能真正的让秦腔这一艺术紧跟时代脉搏而又不失去其艺术性。</p><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5日22:54初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