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饮 茶 说 略(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 河 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饮茶是一种中国传统风俗,是人们交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和情感交流的形式。饮茶是一种文化艺术,饮茶艺术尚雅、文人学子品茗风尚、民间茶肆、茶食和民间品茗等,既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饮茶品茗,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因为,烹茶、煎茶的目的,最终是为了饮啜品味。这既是茶道艺术活动的延伸,同时又是饮茶艺术活动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那么,有必要说一说关于“茶”字,据司马相如《凡将篇》载:“荈诧”就是“茶”,扬雄《方言》称茶为“蔎”,《神秘本草经》称茶为“荼草”等等。古代有称之为“茗”、“𣗪”等,可谓之异名同义字也。唐陆羽《茶经》载,其名曰:荼、槚、蔎、茗、荈等,总之其名称之有十几种之多,其中最多者是“荼”字,于是就由一字多义的“荼”字,衍生“茶”字。这“茶”字,还是陆羽《茶经》将其“荼”字去了一横而成为“茶”字。此前“荼”与“茶”两字混用。上述便是茶字的字源。</p><p class="ql-block">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而又延续元明清,至今已风靡世界,成为(茶、咖啡、可可)三大饮品之一。嗜茶者遍及全球,全世界有五十多个国家种茶,其源皆为中国,这些国家引种茶种,栽培技术,加工工艺,饮茶方法以及茶事礼俗等,都是从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茶的祖国”。茶,此乃中华民族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华的一部分,并为世界茶文化的引导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茶文化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丰富,既有物质文明的体现,又有精神文明的延伸。无论古代、还是当代;无论封闭环境、还是开放社会:嗜茶者,大有人在。茶不醉人人自醉,人们为茶作传,为茶礼赞。茶,实在是地地道道的一种“国粹”。</p><p class="ql-block"> 茶虽与咖啡、可可一起,被并列为世界三大饮料,但咖啡和可可仅仅是饮料,充其量用作待客之道而已。茶却不同了,它远不仅是一种饮料,或者说,中国人饮茶,决非单纯为了解渴。茶,其因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迈入一个精神领域,成为一种礼仪的修养,一种境界。</p><p class="ql-block">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先祖炎帝开华夏利用茶叶之先河。又有唐代茶圣陆羽所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见中国茶之历史远溯于四千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如今,茶早已成为人们物质生活的饮料,也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一大享受和人们文化艺术的一种欣赏,并形成了茶礼、茶德、茶宿、茶道、茶宴、茶禅、茶食等一套道德风尚和民俗风情。</p><p class="ql-block"> 茶的起源至少有一万多年。中国利用茶叶的历史有四千多年;茶树栽培的历史有三千多年;茶叶贸易有二千多年。世界各国“茶”字的语源,称为“Cha”或“Tea”,就是在中国茶传到外国时,由广州和厦门乃至广东的潮汕语言翻译而来的,这证明了中国是真正的“茶的故乡”。其源为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p><p class="ql-block"> 中国北方地区的饮茶习惯,主要是从四川传入的。四川,人称“天府之国”,土地丰饶,四周环山,所以,“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上古时与中原联系很少。《华阳国志》载巴蜀贡茶给周天子,即便真有此事,也只是偶一为之而已。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命司马错率兵由陕西入蜀,灭了巴、蜀、苴国,并徙秦民一万户到蜀地。以后,秦攻楚国,多次从已占领的巴蜀之地迂回。这样,经过濒繁的战争与大量的人口迁徙流动,茶树与饮茶习俗才渐渐传开。因此,清·顾炎武《日知录》载:“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其实,“神农尝百草”一典出于《神农本草经》,其书作于秦汉间,那么,至少在战国时代,茶叶作为一种药物,已为人们所了解、服用。</p><p class="ql-block"> 《神农本草经》载:“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食经》说:“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华佗《食论》说:“苦荼久食,益意思。”等等,这些记载都是以茶为药的种种经验。魏晋以后,茶的主要功能已逐渐转移到饮料上,但人们还是不能忘它的药用功能。唐·陆羽《茶经》中引经据典,指出茶具有益神省脑、轻身利尿、解毒疗疮、治小儿惊厥等效用。</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凶暴骄矜,溺于酒色。每次宴请群臣,总是一喝一整天,而且,他还下旨,凡参加宴席者,无论何人,每位必须喝七升,喝不下的,就派人硬灌入口,以此取乐。当时有位大臣叫韦曜,酒量不大,只能喝二升。当他深得孙皓宠信时,备受照应,宴享之时,孙皓“密赐茶荈以当酒”,以茶代酒,让韦曜蒙混过关。看来吴国上流社会,茶也用做宫廷饮料。</p><p class="ql-block"> 东晋南渡之初,中原冠胄,便受到了久习饮茶的南方文化的挑战。有一次,一位颇负才名的北朝文士任瞻,过江来到石头城(江苏南京),当地举行了盛大招待会,席间设有茶水。任瞻一口气喝了下去,问人道:“这是茶,还是茗?”茶和茗其实是一回事,南方豪门听了这句外行话,颇觉可笑。任瞻一看情况不妙,连忙改口说:“不,不,我刚才问的是,所饮是热的还是冷的?”于是,引起一场哄堂大笑。这一言谈举止的失态,使任瞻名声大降,被称为“自过江,便失态”。任瞻的外行决不是个别现象,据记载,东晋的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则把饮茶看作是一种灾难。</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光的流逝,南迁的北方贵族,也渐渐习惯饮茶、喜欢饮茶,于是,使上流社会饮茶成风。南齐永明十一年(493年),武帝下遗诏,说自己逝世后,在灵前祭祀不必杀牲,只要贡上糕、水果、茶、饭、酒和肉脯就可以了,“天下贵贱,咸同此制。”时过境迁,茶作为饮料,在永明年间以成为南朝朝野所普遍接受,深入到“寻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 北方仍不习茶饮,甚至鄙视、抵制饮茶。南齐秘书丞王肃因父亲获罪被杀,投归北朝,任镇南将军。刚北上时,王肃不食羊肉及奶酪,常吃鲫鱼羹,喝茶。喝起茶来,一喝就是一斗,北朝士大夫称为“漏卮”。数年后,王肃参加北魏孝文帝举行的朝宴,却大吃羊肉,喝奶酪粥,孝文帝很奇怪,问道:“卿为华夏口味,以卿之见,羊肉与鱼羹,茗饮与酪浆,何者为上?”王肃回答说:“羊是路产之最,鱼为水族之长,都是珍品。如果以味而论,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则是邾、莒小国。茗饮最不行,只配给酪作奴。”孝文帝大笑。</p><p class="ql-block"> 饮茶风尚就在南北文化的对峙中相互交流融汇,渐渐由南及北,由上而下的普及。它的传播应该说是缓慢的,它的作用也总在药用与饮用之间杂糅,它似乎还在等待,等待一个新契机的降临。</p><p class="ql-block"> 由隋及唐,饮茶习俗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它的兴旺发达,已在大唐盛世:“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遂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纥入朝,大驱名马市马而归。”</p><p class="ql-block"> 饮茶习俗不仅被长久的保存发展了,而且是更风行,更红极一时,更重要的是,它被人提炼,凝结成一种“茶文化”,从而作为一种民族性格,民族精神而被历代承继。陆羽《陆文学自传记》载:“上元辛丑子阳秋二十有九”,表明他生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除《新唐书》陆羽传外,唐代《因话录》、《唐才子传》、《封氏闻见记》都记述了他的史迹。为了穷万物之至妙,他遍访茶区的山寨沟壑,考察茶事积累资料。765年撰成《茶经》,在朋友间广为传抄,经充实,于780年正式刊行,标志着中国茶文化进入一个新阶段。</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