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南贵村,距雷山县城36公里,距黔东南州州府33公里,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四面环山,寨中流水,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江千户苗寨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西江千户苗寨主要有西江苗族博物馆、鼓蔵头家、活路头家、酿酒坊、刺绣坊、蜡染坊、银饰坊、观景台、噶歌古道、田园观光区等。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西江苗寨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西江千户苗寨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2022年8月显示,西江千户苗寨为4A级旅游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苗寨旅游,首先要了解下当地的风俗人情,比如苗族人的服饰、饮食、语言等,众所周知,苗族人能歌善舞,在这里每天都有精彩的民族歌舞表演节目,将当地的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更是让人不觉已融入其中,深刻的感受到了当地的特色文化风情,让你流连忘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苗族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 “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形成了苗族银饰最基本的三大艺术特征,即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苗寨里吃饭绝对是一大亮点,“高山流水”酒是苗寨热情的一种待客礼仪,就是一边喝一边倒。在贵州西江雷山流传一首歌“来到苗乡先品酒,你喜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喝,你喜欢喝一杯,不喜欢喝三杯……”。当然,如果你真的喝不下了不要用手去托碗,用手碰碗示意是要把酒喝完的意思,你可以摇摇手表示自己喝不下了。看着同行的姐夫在长桌宴上喝“高山流水”,便会永远记得那句“干一杯呀干一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