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回锅肉</b></p><p class="ql-block"> 回锅肉是一道在全国各地的餐桌上随处可见的一道四川风味小菜,是我们下饭的 不二选择。在四川菜系里,回锅肉也一直被认为是川菜之首。</p><p class="ql-block"> 回锅肉寓意游子早归,这是一层意思,还有就是重复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西部知青网站论坛曾有一个栏目---《网友文集》,有些文章写得真好!虽然是十多二十年前的文章,今天读来仍然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于是,想用美篇的形式重新制作成《回锅肉》系列,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 拜尘,是笔名,但真有其人,和我是校友,还是我们十五团的支边战友,他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写起文章来才思敏捷,得心应手,下笔有神,笔酣墨饱,笔底烟花。有不少网友佩服他,喜欢他。</p><p class="ql-block"> 争取三、五天发一篇短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龙门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拜尘说北京说上海说成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节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拜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布于:2008/2/28 15:15:0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标新提到的那些地方老朽近年来去北京都很少逛了,肯定已有了变化。东华门那边去年倒去过。我上面说的去东单夜市是在北京发生事情那年,生活很受影响,后来稍微恢复秩序,便天天晚上跑那里,既过了嘴瘾,又补了营养。这光阴,一晃竟快二十年矣。</p><p class="ql-block"> 说到大栅栏,想起当年第一次在北京乘公交车的糗事来。那时北京售票员讲的全是北京土话,外地人不熟悉或不仔细听就不大听得懂。比如我那次去大栅栏,售票员报站名时吼的好像是“搭着烂儿”,我以为是另一个站名儿,后来才发现坐过了站。又如军事博物馆,他给你来个简称——军博!不小心又会坐过站。原以为北京人都讲普通话,只是带点京腔而已,就像我们那里的北京知青和我大学的北京同学讲的那种,都不存在听不懂的问题。我估计现在讲那种老北京土话的人都退休得差不多了。</p><p class="ql-block"> 风丫头话咋说的?倒是标丫头当指路明灯,为咱照亮前进的方向,指到哪里咱们走到哪里,反正有小吃伺候,这多好。没去过丰富胡同,但只要有指路明灯,走进死胡同也不怕得。保不齐柴禾妞只顾招呼家兄去了,届时老朽当只光荣而无私的八百瓦也难说。其实,我逛北京的多数时间都是单独行动的,这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北京。</p><p class="ql-block"> 逛北京和逛上海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即:一土一洋。感受到北京的“土”,是因为其浓浓的京城文化味道,那种皇城根儿的气息,在七弯入拐的胡同里,更在那些厚重斑驳的红漆木门后面。而上海,则给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即“洋”。这种“洋”,并不表现在那些开发区或城区的高楼大厦或磁悬浮什么的,而是洋溢在上海小市民的言谈举止之中。那些上百年的石头洋房令人回想起上世纪初上海浓浓的殖民地文化气息。不难看出,旧时远东第一大现代化城市的身影是上海人至今傲视全国的真正资本。读书时,我的英语老师(美国人)说当年日军占领上海对世界造成的震惊,远远大于南京的陷落。在那个时代,上海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有影响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顺便发点儿杂音。记不得是05年还是06年,报上登了篇《成都很巴黎》的文章,立即有人反唇相讥:这话千万别让北京人听见了,因为人家北京人认为北京以外都是农村,也千万别让重庆人听见了,因为人家认为重庆很直辖,也很陪都,你成都咋冒个莫名其妙的“很巴黎”出来?老朽以为这讥讽是有道理的,你说成都很三国,很阿斗,很麻将,很回锅肉,很麻婆豆腐,甚至很泡菜很豆瓣儿,都说到正份儿上了,是实事求是的,你咋说“很巴黎”捏?老朽去过人家那疙瘩,真的没发现成都有半点能“很”到那份儿上去。老朽还以为,这话儿也千万别让上海人(特别是董爷这号嘴巴子杀人的主)听见了,人家不说上海很都会、很洋场、很金融、很科技、很悬浮之类让你自卑死就算是大度和宽容的表现了,要是趁机损成都两句,这几千年的老脸往哪儿搁?那么,成都究竟应该“很”怎么样呢?老朽认为成都能够“很成都”就不错了。能混到很北京很上海那就是吹屎爬儿(屎克螂)长翅膀儿——真资格一步登天了。</p><p class="ql-block"> 我爱成都,也爱巴黎,却不喜欢“成都很巴黎”的说法。成都的好是很多的,比如她的包容、大气、恬淡、富有生活情调等等,但跟巴黎却是一点不搭界。</p><p class="ql-block"> 老朽有个自封的优点,即凡到一个地方,总是尽量去发现这个地方的好,而不喜欢去找人家的毛病。所以,每到一处,基本都是有收获的,而且是愉快的。老听一些人去了什么地方回来后就说人家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觉得多半是片面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标新(北京知青),董爷(上海知青)均为西知网资深网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qost4xl" target="_blank">今天四方阁过《五四青年节》</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qnx17is" target="_blank">拜尘文集 反弹“成渝之争”</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qoo00r9" target="_blank">《逆神》 序</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qmz1z1d" target="_blank">回忆、作业和笔记 20230503</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qmvkrrj" target="_blank">《南天风雨》 后记</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qmcpafx" target="_blank">拜尘文集</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qla71o7" target="_blank">拜尘文集 我出“文集”了</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