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是天津民政学校九一届行管二班毕业的第三十个年头。一直想再回学校看看、走走,再去感受感受曾经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再去实地体会体会记忆深处的校园,再去回忆回忆班级里、学校里每一个熟悉的同学和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快乐美好的往事。 机会总是会有的,时间挤一挤也总是会有的,相信只要心中的念想一直有,实现的办法迟早定会有。</p><p class="ql-block"> 2023年五一假期如约而至。重返民校的机会也再次到来,决定自驾车前往近700公里外的津门故里。2023年5月1日早晨6点半准时出发,上灵河高速转呼北高速、经朔州南绕城高速再转二广高速,行经荣乌高速、津港高速,于下午3点左右到达老同学炳海家乡——大港,用时计7个半小时左右。老同学福存自驾车一个半小时也早早赶来。</p><p class="ql-block"> 老同学再次相会,总是非常亲切。勿用思考,话题甚多,谈笑风生,总感时间太短,瞬间似乎年轻很多。人生中,同学是一个有着特殊关系和情节的群体。无论已经毕业多少年、无论彼此年龄有多大、无论彼此境况好与坏,那种真挚的学友情都不会被岁月冲刷的荡然无存,只会越沉淀越厚重。</p><p class="ql-block"> 下午4点左右一起出发重回多少次梦中清晰可见的西琉城大桥南——民政部天津民政学校,而学校也只是旧址了。虽是旧址,但就是在这个地方,培养了我们两年,这两年是我们开启人生另一个篇章、人生履历中最关键环节的两年,是我们梦想出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校门,已面目全非,没有了往日的样子。很清楚的记着门房大爷叫翟宝贤,当时已经六十好几了。</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记忆中的校园里,只有院内影壁、教学楼、学生食堂、阶梯教室、乒乓球旱冰室、洗澡堂、水塔还顽强的矗立着,还在继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前后三排宿舍平房、宿舍区厕所、小卖部、家属区都被夷为平地;学校操场也依稀可见,有一部分被挖成池塘;现在入校通道两侧栽植的树木,记忆中没有,应该是后来栽种的,当时道路两旁间或栽植有大白杨。</p> <p class="ql-block"> 人去楼空的教学楼,虽然窗户全无,但楼体框架还是那么熟悉亲切</p> <p class="ql-block"> 教学楼外观</p> <p class="ql-block"> 从教学楼后面的门进入内部,拾阶而上,仔细看看楼道和我们的教室</p> <p class="ql-block"> 整个学校区域,现在由一个30几岁的年轻人负责看管。他把一楼阳面的三间教室隔成几个小间,稍加改造、修缮后,他和家人就居住在这里,已经居住了7年多了,院子里的羊群也是他放养的。他告诉我们,这些年来,每年隔三差五就有成群结队的老年人、中年人来到这里,看教学楼,在院子里转过来转过去,都是拍照留影的;开始他不了解这些人来这里干啥,后来,来的人多了通过聊天他清楚了,这里原来曾经是民政学校;白发苍苍的老者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民政学校毕业的学生,有的是同学结伴来到这里,有的是在家人陪伴下来到这里,一个共同的心愿,要去他们曾经就读的母校——天津民政学校去看看,怀着感恩的心去那个改变了他们人生和命运的地方再去走走,留下最后的回忆。同时,小伙子告诉我们来这里的人,天南地北几乎各省的都有,但以江西人居多,可见民政学校曾经向江西省招过很多学生,他的手机里还有好几个同学群,就是来过这里的校友建群后,把小伙子也加进他们群里,为的是通过小伙子实时了解学校的现状、动态和最终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合影记忆中的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 教学楼和伙房,非常亲切</p>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乒乓球旱冰室也被隔成小间</p> <p class="ql-block"> 伙房和食堂,外观基本还保留完整。进入内部,已破烂不堪,食堂顶部起脊顶棚有几处已露天,木质檩条暴露无遗,室内东面是舞台还保留完整,西墙上的窗口是当年卖饭的窗口。静静的站在食堂中央,看着陌生而又熟悉的环境,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一日三餐,四个班的同学进进出出排队打饭,迟到的飞奔而来,就怕听到啥也没有了这一句,卖饭的似乎有个内蒙姑娘,面貌如今还能记起;溜肝尖、鱼香肉丝是硬菜,过节时有鱼和水饺,第一次吃鱼的情景还清晰的记着,公认最难吃的菜是烧油菜,最难吃的面是炸酱面,不过,配上从小卖部买的蒜蓉辣酱,就很好吃了,而蒜蓉辣酱的味道让人永难忘记;富有特色的饭票、菜票的模样也能忆起,这里遛过旱冰,教体育的丁善衡老师教学过太极拳,英语老师郝月娥教大家跳交谊舞,关于食堂有太多的故事可以想起。而如今,已物是人非,让来到这里怀旧的校友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只能拍些照片去回味心中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伙房,紧挨着餐厅,两根烟囱早早就冒着白烟或黑烟,就要开饭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食堂的外观</p> <p class="ql-block"> 食堂的内部</p> <p class="ql-block"> 食堂西墙上曾经卖饭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 食堂外通往宿舍区的大路</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校园</p> <p class="ql-block"> 阶梯教室是同学们最愿意去的地方。这里,同学们一起看过电影、看过学校举办的联欢晚会,听过报告,有艺术细胞的同学在舞台上展示过自己的音乐天赋。当时,阶梯教室也是很气派的一个建筑。</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阶梯教室,从外看到里,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 澡堂和水塔还保有原样</p> <p class="ql-block"> 影壁外观基本保留下来了,上面曾经书写的语句没有了,影壁前当年还有旗杆。</p> <p class="ql-block"> 校门外南北两侧的水沟似乎和过去一样,没有大变化。我们曾经去市里或者去静海的公路现在是去往沧州方向的高速公路。西琉城大桥旁的小饭店门面还在,店名清晰可见,那是我们改善伙食的地方,许多男同学对酒有了最早且实质性认识的是佳酿和牛栏山二锅头。</p> <p class="ql-block"> 看守校园的小伙子告诉我们,这里四面都属于开发区,只有这里没有大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这里只能用于办教育使用。</p><p class="ql-block"> 在校园逗留了约不到两小时左右,走遍了曾经校园里可去的每一个地方,在从学校返回的路上,大家回忆起了学校时的许多往事,点点滴滴,似乎都历历在目,恍如昨日,感叹岁月变迁。</p> <p class="ql-block"> 5月2日,玉飞同学刚好来京,顺道也到津门一聚。毕业二十年同学会后,再未谋面。看到远道的同学赶来小聚,倍感亲切。大家相约,在今年合适的时间点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再聚。玉飞同学来去匆匆,理由只是因为同窗两载,那份同学之谊永难忘记,即便是相聚很短的时间,哪怕只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哪怕条件不是特别具备,克服困难也要前往,决不爽约。为同学情点赞!</p> <p class="ql-block"> 品茗,回忆</p> <p class="ql-block"> 老同学工作地留影</p> <p class="ql-block"> 3日上午9点多,和老同学挥手告别,踏上了返程。</p><p class="ql-block"> 津门再聚首,时间虽短暂,但留在内心的体会和感受还是颇多。离开民校已经三十年了,人生没有太多个三十年,在这里,四十二名同学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到一个教室,确是缘。在这里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懂了很多道理;我们从这里出发,步入社会大舞台,去实现各自的人生梦想;同学们在各自的领域实现着自我价值,有的已经取得不菲的成绩,有的是行家里手,有的太早离我们而去,有的是平凡人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于同学而言,决无身份地位之区别。我们四十一名同学,聚时一团火,散时满天星。我们已不再年轻,想到谁那里聚就去谁那里走走,想到哪里聚就到哪里走走,同学们都敞开心扉,热忱欢迎。</p><p class="ql-block"> 愿永远的行管二班人永远都是一家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