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徐铉五幅传世书法作品赏析

老K心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唐朝时期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h3></br><h3><strong>——题记</strong></h3></br><h3>     中国五代、宋、辽、金,是中国书法史上继晋、唐之后的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局面。</h3></br><h3>“五代”又称“五代十国”,是指唐朝灭亡后、宋朝建立前的历史阶段。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为五代,共53年。公元907年, 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又有吴、吴越、南唐、 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和北汉,称“十国”。十国时间为(902年—979年)。五代十国持续了73年(907—979年)。</h3></br><h3>    唐宋之间经历了一个五代十国,虽然时间不算很长,只有短短七十三年,但这七十三年国家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其实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上,都多少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五代十国书法,这一时期,朝代频繁更替,战乱不已,人们有一种不安的心绪,再加唐人已把书法上的法度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境地,于是书法家们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意趣的轨道,在这方面取得高度成就的杨凝式、李熠、彦修、王文秉、李颚、贯休等。</h3></br><h3>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h3></br><h3>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h3></br><h3>这里分享五代十国时期著名书法家徐铉书法作品。</h3></br><h3> <h3>徐铉(九一七~九九二年),字鼎臣,广陵人。初仕南唐,官至礼部尚书。后归宋,累迁散骑常侍。曾校刊《说文解字》称大徐本。铉酷耽玉箸篆垂五十年,初学李阳冰,后得李斯《峄山碑》拓本,自谓“得师于天人之际”,潜思改作,遂逼其势。曾摹刻《峄山碑》,论者谓用笔如锥画沙中有一线如缕,实参李阳冰法成之。习小篆者多以此摹刻本为取法之阶。是碑现存西安碑林。自书碑石,尚有《茅山许真人井铭》等。他擅长 李斯 小篆,也工于 隶书 。他与其弟徐锴是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被称为“二徐”。五代时南唐的徐铉、徐锴兄弟,今扬州人。他们的父亲是唐末进士,在“五代十国”之一的吴国(以今扬州为首都)做官。父亲去世时,徐铉8岁,徐锴只有4岁。他们的母亲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徐铉上,顾不上徐锴,而徐锴却能自己读书。兄弟二人后来都有文名,宋朝的李穆出使到江南,看到他们的文章,赞叹道:“二陆不能及也!”(二陆指晋朝的陆机、陆云)其中徐铉的名气又更大一些,与韩熙载齐名,江南人称他们为“韩徐”。徐铉曾在吴国任官。后来吴国被南唐取代,建都金陵(今南京),兄弟二人便同在南唐做官。公元975年冬季,金陵被宋朝军队围困了将近一年,南唐后主李煜派徐铉出使宋朝求和。在此之前,李煜曾派人催促朱全赟(yūn)率军队来京救援,这时由于担心徐铉出使的安全,打算制止救援军队的前进,以向宋朝表达诚意。但徐铉说:“臣此行不一定成功。京城中依仗的只有援兵,怎么能制止它呢?”李煜说:“正在求和却又征召援兵,不会危害到你吗?”徐铉说:“臣不过区区一使者,应当为社稷考虑,把臣的性命置之度外。”李煜流着泪把他送走了。 </h3></br><h3>    徐铉出使了两次,没能使宋太祖消灭南唐的决心动摇。最终南唐灭亡,李煜投降,前往汴京。徐铉随李煜入朝,宋太祖责备他不及早劝李煜归顺,声色俱厉。徐铉回答:“臣为江南大臣,国亡当死,不应再问其他。”太祖感叹道:“这是忠臣呀!你事奉我应当像事奉李氏一样。”徐锴死于南唐灭亡的前一年;徐铉在宋朝为官,过了十几年才去世。二人都精通文字学,徐锴曾注解过《说文解字》;徐铉在入宋后,与句(gōu)中正等人校订《说文解字》,又参与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诗文总集《文苑英华》,自己也作有多首诗篇。</h3></br><h3>徐铉《许真人井铭》赏析</h3></br><h3> <h3>五代南唐著名书法家徐铉《许真人井铭》<br></br></h3></br><h3>徐铉《摹刻峄山碑》赏析</h3></br><h3> <h3>     徐铉《摹刻峄山碑》说到小篆《峄山碑》,人们都会想起它的作者秦代李斯。其实《峄山碑》原石本立于山东邹县峄山,后被推倒焚毁。《峄山碑》原碑早已不复存在,传世拓本中也没有原石的拓本。<br></br></h3></br><h3> <h3>      宋淳化四年,太常博士郑文宝将徐铉摹本《峄山碑》,刻石于长安国子学,这一版本即是我们现在所见的长安本《峄山碑》。而此本的原作者正是徐铉。</h3></br><h3>徐铉《小篆千字文残卷》赏析</h3></br><h3> <h3>     徐铉《小篆千字文残卷》黑龙江博物馆藏。纸本,纵27.7厘米,横上90.5厘米,横下81.2厘米。黑龙江博物馆院藏。此《千字文》非徐铉真迹,实为宋人伪托。据《石渠宝笈》著录,此件篆文中有数处避宋代皇帝名讳或嫌名讳,如“匡”、“恒”、“桓”、“昚”等字均有改变。故知此件最早为南宋孝宗(赵昚)时伪托或临本。此卷现残存后部二十七行,另外四行残存二十五字,共存三百零五字。末行款署“广陵徐铉书”。此卷虽系南宋人伪托或临摹仿,但它是一件较早的古人篆书墨迹精品,笔法精熟,流畅自然,起笔处多用顿笔,或垂脚飘动,或悬针短秀,婉约中蕴清劲,结体严美,多杂以象形,韵致颇为古雅。<br></br></h3></br><h3> <h3>后纸尚有“勅魏杞”三字,勅书左端写“乾道丙戌(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一一六六年)三月初八日赐徐铉古篆千文一卷”宋楷字一行,似为元以前人移并到一起的,又有明丰坊诗跋与释文。</h3></br><h3> <h3>此卷曾经元乔仲山、明袁忠徹、项元汴及清内府递藏。溥仪出宫时携往长春,后散落至残。并有“乔篑成氏”、“吴兴”、“书诏之宝”、双龙圆印(伪印)以及项元汴、乾隆等诸鉴藏印玺。见于《石渠宝笈三编》等书著录。</h3></br><h3>徐铉《私诚帖》赏析</h3></br><h3> <h3>徐铉《私诚帖》此帖纸本墨迹,行书,尺牍一则。凡14行,每行字数不一,共160字。纵29.1厘米,横44.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h3></br><h3> <h3>徐铉以小篆闻名于世,沈括《梦溪笔谈》中就记载有徐铉善小篆,且以中锋用笔的故事。其实徐铉不仅是一位小篆大家,也是一位行书高手,徐铉《私诚帖》,就是传世的一件行书作品。从此作不难看出,徐铉行书深受颜真卿行书影响,线条沉着、结体开张,堪称是宋人尚“意”书风的先声。</h3></br><h3> <h3>这一个作品其实看着非常的自然流畅,这也是为什么它被欣赏的原因。整个全篇都写得比较随意,但随意不代表随便。作品的细节线条还是十分的健劲厚实,学习过书法,练习过书法的人都能欣赏到这一个小帖作品写得相当的精准,章法与字体的细节都有注意到。所以大家欣赏它的时候,整体的感觉是享受的。<br></br></h3></br><h3> <h3>笔法丰厚又不柴,而且圆转的笔势也相当的漂亮,这也反映了晚唐以来追求肥美的时代风尚。有一些唐人书法的变化,但又不完全相同。整个小帖的运笔很漂亮,笔法遒劲流畅,笔法恣肆富于变化,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br></br></h3></br><h3> <h3>作品写得神气飞扬,没有半点做作的意思,刚健端庄之中有婀娜流丽之态。网友评价这一张作品虽然没有其他名作这么有名,但笔法堪称一流,是真正的好佳作。<br></br></h3></br><h3> <p class="ql-block">有一些作品讲的是意境,据历史查证,徐铉和弟弟徐锴都是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所以他能写出这么漂亮的字,一定是对书法有着深入的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研究透了,写得自然是十分的漂亮。这一个小帖,体现的是古人对于书法认真的研究态度。这一种研究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好作品,值得珍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铉今有私诚。特兹拜托。为先有袪承人刘氏。其骨肉元在贵藩醴陵门里居住。所有刘氏先已嫁事。得衡州茶陵县大户张八郎。见在本处居住。今有信物并书。都作一角封记。全托新都监何舍人附去。转拜托吾兄郎中。候到。望差人于醴陵门里面勾唤姓刘人。当面问当。却令寄信与茶陵县张八郎者。令到贵藩取领上件书信。所贵不至失坠。及得的达也。傥遂所托。惟深铭荷。虔切虔切。专具片简咨闻。不宣。再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五代十国著名书法家徐铉之弟徐锴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锴(920—974)字楚金,扬州广陵人,徐铉之弟。生于梁末帝贞明六年,卒于宋太祖开宝七年,年五十五岁。(疑年录云:马令书至南唐书,下同至云,开宝八年卒,今从陆游书。时南唐奉宋正朔)四岁而孤。母方教铉,未暇及锴,能自知书。李景见其文,以为秘书正字。累官内史舍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穆使江南,见其兄弟文章,吧曰:“二陆不能及也!”因铉奉使入宋,忧惧而卒,锴亦精小学,著有说文医学传、说文韵谱等书。南唐文字学家。著有《说文解字系传》40卷,已经注意到形声相生、音义相转之理。又以四声谱次,著《说文解字韵谱》5卷,便于检索。还著有《通释五音》、《方舆记》、《古今国典》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以上史料足见,五代十国虽为乱世,但书法艺术并未凋敝,也并非如书法史家所言的仅有杨凝式一人,而是出现了诸多书家,且作品可观。他们一方面共同延续着汉魏至唐以来的书脉星火,成为由唐入宋的重要历史环节——特别是李鹗的楷书刻印、郭忠恕的《汉简》范例、“二徐”的《峄山》篆刻以及李煜的“金错刀”书体实践等,在宋代不乏习书文人的品评与传习,对宋代书学有一定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如后周的郭忠恕,吴越的钱俶,南唐的徐铉、韩熙载、李煜、潘佑以及西蜀的王著、句中正、李建中等,皆是历经五代而入宋的书法名家,他们对宋代书学完成渐变与转型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韦庄、钱镠、钱俶、潘佑、徐铉、李煜等人的行草,延续“东晋遗风”,强调意在笔先,实有开宋人“尚意”先河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可以借此管窥唐代书法在五代发生渐变的某些微妙肌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也是独具一格,非其他书法所能及。所谓艺术无国界,书法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多种方式深入到世人的生活与工作中,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书法带给人的慰藉已远超金钱所带来的满足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