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月26日,我走进黄石文化宫旁边一栋八十年代老旧居民楼四楼一户只有60多个平方的小房子里,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艺术品,有的已经装框摆在墙边,有的正在加工,更多的是在地上、床上整整齐齐地码着大大小小的长方形的盒子。</p><p class="ql-block"> “没办法,房子太小,摆不出来,只能装进盒子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客厅墙上挂着几幅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长征》等作品,白底黑字,龙飞凤舞。开始我还以为是书法,卫银铃对我说,“你上前仔细摸摸,是不是书法?”我上前一摸,有立体感,“这不是刺绣吗?”</p><p class="ql-block"> “这不是刺绣,是布雕!”</p><p class="ql-block"> “布雕跟刺绣有什么不同?”</p><p class="ql-block"> “刺绣是用丝线一针一针绣上去的,而我这布雕是传统的布贴、绘画、烙铁等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雕刻技艺,集雕刻、剪纸、油画、版画等工艺于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卫银铃跟我解释道。“一句话,布雕就是用烙铁在布上烙画。”</p> <p class="ql-block"> 眼前这个精明而又充满了艺术气的卫银铃,跟我一谈起布雕艺术就头头是道。据卫银铃说,中国布雕是由民间工艺美术家王分忠1992年发明的,被誉为“中国民间工艺一绝”。布雕艺术居荆楚民间工艺十大绝技之首,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王分忠是大冶市汪仁镇王叶村人,大冶市首届优秀人才、布雕艺术家、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p> <p class="ql-block"> 谈起布雕的创作过程,卫银铃一边带我参观她的作品,一边对我说。一支电烙笔,要在方寸画布之上雕刻出丰富多姿的精美图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原来以黑白作为总基调的布雕,如何适应市场,向彩色方向发展?各种颜色如何过渡、拼接?这需要探索、创新。</p><p class="ql-block"> 卫银铃恰恰就使布雕技艺突破黑白单调的局限。开始用电烙笔做山水画时,怎么做也不理想,思考良久,她就用一块大白布先临摹,用烙笔把水彩都摆干,到了下午之后,用大烙笔烧红,把线条慢慢烙出来,整个画烙了三四天,烙出来效果就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彩色布雕最难的是拼接,尤其是立体感、山水远近颜色的渐变,经过卫银铃多次摸索,逐渐解决了色彩过渡的问题。卫银铃看到之前自己的实践成果,里面是山,效果是出来了,但是一看就不是布雕,后来卫银铃就全部用布,在上面雕,雕刻出来效果相当好。这样,把原本不理想的地方弥补上去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布雕在布上面雕刻,还要利用布的纹理花色光感、温感与绘画技法改进的刻刀、烙铁等工具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雕刻技术,及雕刻剪纸、国画、油画、版画等古今中外美术、书法于大成,开拓了一片新的艺术园地。这是卫银铃的发明创造,连她的师傅也没有做到这一步,真是“青于蓝而胜于蓝。”目前整个黄石地区还只有卫银铃一个人在搞这项艺术。</p> <p class="ql-block"> 布雕画名为烙画,经过高温打造100年不变形,不变样,布料纤维,丝绸见水不怕烂,特征性经久耐看,精美细致。不管是人物还是山水,或是宫庭画,经卫银铃的电烙笔一烙,人物栩栩如生,山水山清水秀,动物活灵活现,有浮雕的立体,似油画又似国画。</p> <p class="ql-block"> 卫银铃,1972年生,大冶汪仁镇卫楼下湾人,从小受了父亲的感染,父亲经常给别人雕刻家具,她在旁边也特别喜欢看,对画画非常入迷。2002年,卫银铃外出打工回家,一次偶然接触到布雕画,让她仿佛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就此她就拜同村的王分忠为师,学习布雕作画。经过多年的磨练钻研,将山水、人物、花草、山石、宫廷画、字体等一一掌握,现己传承师父之遗愿,为布雕发扬光大。她在制作中力求突破自我,做到画中有我,我中有画的两忘境界,为布雕打下了多元化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谈起做布雕,卫银铃也是满腹苦水:学徒时电烙铁经常把手烫得破茧成蝶;每天一坐就是十五六个小时;没有衣服鞋子穿,本来想去逛逛街,结果还是去了布料店买了大包小包的材料回来,为此她曾经五年没有买过衣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记得07年作画累了,上她妹妹店里,客人看见了忙跟她妹妹说,“店里来了一个疯子,穿着男装破棉袄,在大厅沙发上坐着。”她妹妹笑着说“什么疯子,那是我姐!我姐长得可漂亮了,她是没有打扮。她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了她的布雕画!”</p> <p class="ql-block"> 卫银铃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中途也有过灰心,但一想起父亲的话,她就不犹豫了,“要坚持,一定要坚持下来!”</p><p class="ql-block"> “能坚持到现在,确实不容易,一个源于我对布雕的热爱,另外一个是父亲对我的影响太大了,最终我还是挺过来了。”</p><p class="ql-block">讲到这里,卫银铃激动地说,“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一位恩人,我学徒完之后,来到铁山租房子做布雕画,因为布雕是一个冷门,做了两年的画,没有卖出去一幅,挂满了一屋子的画,无人问津,特别令人心酸。有一天房东来收租,看到了我的画,相当震惊,可以说是慧眼识才,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拉了我一把,最后把我所有的画都买走了,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感激不尽,有了对布雕走下去的希望。”说到伤心处,卫银铃眼泪出来了。我知道她几十年如一日,能坚持到现在,确实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 卫银铃心静如水,慢慢摸索,不断提高布雕画的技艺,把画越做越好。学习布雕画需要买大量的布料进行创作,并不宽裕的经济条件经常让她犯难。在这里她还要感谢她的丈夫,正是因为长期以来有丈夫王正坤的默默支持,她才坚持到现在,是丈夫给了她极大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卫银铃创作了大量的布雕精品,她把堆在床上、地上的盒子打开,展示给我看,有《洛神赋》、《天女散花》、《夜宴图》、《千里江山图》、《八十七神仙卷》、《金陵十二钗》、《阿房宫赋》、《贵妃调鹦图》等,起码有上千幅。看得我眼花缭乱,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这是她的全部家当,也是她人生的全部,她视为瑰宝。曾经有个朋友向她要一幅布雕画,她送了一幅《翻身鲤鱼图》,但是那个朋友还不满足,还想她白送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雕烙成功的那幅《清明上河图》,她舍不得给,那个朋友气得骂她,“我找其他做布雕画的人做。”结果别人做的布雕画,连条鱼都做不出来。</p><p class="ql-block"> 大道无术,布雕有魂。凭着对艺术的挚爱和执着,卫银铃的布雕画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认可,许多人找上门来定制画作,很多年轻人还慕名前来学习和传承布雕画。</p> <p class="ql-block">作者秦立才,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冶市和黄石市两级政协文史研究员,黄石市第二批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人才。曾获北京市《东方少年》2018年年度重点文学作品扶持项目文学奖。在《散文选刊》《东方少年》《阅读与写作》《海外文摘》《今古传奇》《小说月刊》《黄石日报》《东楚晚报》《今日大冶》《铜草花》《富川文学》等县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过大量小说散文,尤其喜欢收集整理果城里的民间故事,被称为果城里的“蒲松龄”。著有《桂花巷》《永远的外婆路》《果城里民风民俗趣谈》《果城里老话俗语百句趣解》《鬼故事来了》等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