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园之园-环球徒步圆明园游记

六月

<p class="ql-block">  跟着环球徒步第一次游圆明园(2022年11月16日)时就在想,写不写美篇。因为,真的是满目……遗址,准确点是废墟满目。虽然疏浚水系,种植花草树木,整理遗迹基石,亦不能展现宏大壮观万分之一,却呈现屈辱悲伤感悟奋发之态。曾经的辉煌磅礴之势只做如天马行空的想像,即使有瑰丽的历史画卷左证。你只能感受到苍白,是从那清丽彩色中折射出的无尽衰伤。你所能记住的,且必须记住只有一点:落后必然挨打,积贫积弱,任人宰割。</p><p class="ql-block"> 虽然犹豫再三,依然保留了三次徒步的照片,还是想做一篇吧。</p> <p class="ql-block">  “避喧听政”,康熙皇帝开启清代皇家建园之滥觞。</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皇城中轴线的中心,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p><p class="ql-block"> 北京城夏天的炎热和潮湿,对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统治而言非常不习惯,且不能纵横大自然,寻地筑城避暑为必然之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畅春园,三山五园之首。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平定、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归顺,清王朝统治巩固,经济恢复。一次,康熙来到北京西郊的丹棱沜(现在中关村有丹棱街,其旧址矣),“饮泉水而甘”。于是,在海淀明代皇亲武清侯李伟清华园的旧址上兴建了清代第一座占地约800亩的皇家园林畅春园,用以“避喧听政”。</p><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九年(1690)建成,取名为,畅春园。意为:“四时皆春”。</p><p class="ql-block"> 畅春园示意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畅春园是一座以前后两个湖占据主体的园林,两湖构成的轴线,将畅春园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西二路又分别以湖泊、溪流、堆山分割成若干独立或者半独立的空间,使整个园林既显示出皇家应有的大气庄严,又体现出浑然天成、隐居山林般的轻松氛围,堪称平地造园的典范。 </p><p class="ql-block"> 由于畅春园建造得最早,又为清圣祖皇帝所建,所以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三山五园”之首。</p><p class="ql-block"> 雍正帝继位后,畅春园“恩佑寺”的修建,标志着畅春园全盛时代的结束,其御园的政治功能已经被圆明园所取代,成为祭祀康熙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三山五园之皇室园林成型。缘于畅春园之故,一些王公大臣和康熙的已成年的儿子们纷纷在畅春园的附近兴建自己的住所。</p><p class="ql-block">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将畅春园北一里许、挂甲屯的一块土地赐给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胤禛用时数月建成一座小园。四十八年(1708年),康熙为之题额曰:圆明。这时的圆明园占地约600余亩。</p><p class="ql-block">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在圆明园原有“亭台邱壑”的基础上进行扩建,面积增至3000余亩,有风景建筑组群28处。从此,圆明园成为清朝五代皇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经常居住和向政治中心。</p><p class="ql-block"> 乾隆即位时,清王朝已经建立了将近100年。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大兴土木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从乾隆三年(1738年)开始,他就大规模地修建圆明园。九年(1744年),建成圆明园四十景。</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继续在圆明园的东邻修建长春园,后续将圆明圆东南邻的两座赐园并入,称为绮春园,从而形成了圆明三园的格局,占地面积5200余亩。</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乾隆皇帝又先后改建和扩建了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并借疏浚西湖的机会兴建了万寿山的清漪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至此,以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改为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为主的清代西郊皇家苑囿,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集居住、理政和游憩的皇家苑囿。</p><p class="ql-block"> “三山五园”相去不远,但是各有分工。(乾隆说)畅春园,是用来侍奉生母孝圣皇太后的;圆明园,是用来处理国家大事的;清漪园、静明园和静宜之,是用作公余之暇放松身心的。</p> <p class="ql-block">  长城以北,还有一座规模宏伟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为了巩固边疆和提高八旗官兵的战斗力,康熙皇帝建立了以“习武绥远”为目的的“木兰秋狝”制度。在北京和木兰围场之间,先后建立了许多行宫。“热河行宫”脱颖而出,规模不断扩大。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在澹泊敬诚殿前内午朝门上题写了“避暑山庄”四字,从此,这座行宫正式命名“避暑山庄”。乾隆即位以后,继续经营避暑山庄。从乾隆六年(1741年)到五十七年(1792年)又建成以三字题名的三十六景。乾隆一朝,是康乾盛世的顶峰,这一时期避暑山庄的工程,也达到了皇家园林建设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据统计,康熙皇帝自二十六年后,直到去世,每年有150余天在畅春园居住理政,雍正帝自雍正三年八月,园居理政后,平均每年在圆明园210余天;乾隆帝的理政地点,除紫禁城、避暑山庄、南巡和东巡途中除外,年平均驻圆明园120余天,嘉庆帝驻圆明园时间,年均160余天;道光帝驻圆明园时间,年均260余天,道光二十九年,有闰月,其园居时间高达354天;咸丰帝在咸丰十年(1860)八月初八,逃往热河前,驻跸圆明园7年,年均时间也达210余天。</p><p class="ql-block"> 康熙在畅春园清溪书屋“驾崩”。</p><p class="ql-block"> 雍正在圆明园九州清晏“驾崩”。</p><p class="ql-block"> 嘉庆生于圆明园天地一家春,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驾崩”。</p><p class="ql-block"> 道光帝于圆明园慎德堂“驾崩”。</p><p class="ql-block"> 咸丰帝生于圆明园之澄静斋,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驾崩”(祖孙俩生与死都在同一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对“圆明”二字,雍正帝有这苏的解释: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p><p class="ql-block"> 康熙时的圆明园是一座藩赐园,建景不多,名声也不大。雍正皇帝继位后没有马上大兴土木,一方面忙于巩固权力,另一方面崇尚康熙时的俭朴风气。后来乾隆帝总结说:圆明园的建筑“不尚其华尚其朴,不称其富称其幽”。</p><p class="ql-block"> 正大光明遗址。</p> <p class="ql-block">  雍正时期的圆明园扩建工程大体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在赐园的南面修建宫廷区。第二部分,将原赐园向北、东、西三面拓展,构建曲水岛渚,增设亭榭楼阁,这部分构成了后来乾隆帝御题“四十景”的主体(其中至少有三十三景于雍正在位期间完工)。第三部分,修建福海及其周围配置的建筑组群。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p><p class="ql-block"> 万方安和遗址。</p> <p class="ql-block">  “镂月开云”,初时的“牡丹台”。康熙61年春,康雍乾祖孙三代(谁知会是三代帝王相聚)于此赏牡丹。据记载,康熙皇帝曾五次临幸胤禛花园游宴,有四次都是在牡丹开放的季节前来。</p><p class="ql-block"> 雍正牡丹诗:</p><p class="ql-block"> “叠云层石秀,曲水绕台斜。天下无双品,人间第一花。艳宜金谷赏(注:金谷,指金谷园,在洛阳,为西晋权臣石崇的花园),名重洛阳夸。国色谁堪并,仙裳锦作霞。”</p><p class="ql-block"> 现在,除了一块青石,几踪人影,牡丹何在?</p> <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洛阳牡丹)</p> <p class="ql-block">  长春园宫门,五楹,门外左右各有铜麒麟一只,现仅存一只,陈列于颐和园仁寿殿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长春园在圆明园东侧,始建于1745年(乾隆十年)前后,此地原为康熙大学士明珠自怡园故址。后又在西部增建茜园,北部建成西洋楼景区,并增建了东路诸景。占地70余公顷,有园中园和建筑景群约20处,包括仿苏州的狮子林、南京瞻园的如园和杭州的西湖的小有天园等园林胜景。</p><p class="ql-block"> 长春园是乾隆皇帝精心规划设计的作品,用了六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又屡有兴作,最终成为一个中西合璧、堪称完美的园林。</p> <p class="ql-block">  长春园南部以大型的水景为主体,水面面积占到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二,水域的宽度大约都在一二百米之间,整体布置疏朗开朗,疏密得当,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景园。</p> <p class="ql-block">  十孔长春桥。</p> <p class="ql-block">  长春园核心建筑群-含经堂建筑群。乾隆帝把长春园视为“息肩娱老”之所,含经堂建筑群规模富丽宏大,布局参考紫禁城宁寿宫,含经堂相传是供乾隆诵经礼佛之处。再北为淳化轩(圆明三园中最宏大的建筑,有《淳化阁帖》摹版)。</p> <p class="ql-block">  海岳开襟,是圆明园所有楼阁中最为豪华的一组建筑,海岳开襟建于圆明园中长春园的西湖内,台基为圆形,直径近百米,上下两层,汉白玉石凭栏围绕。</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海岳开襟。</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仿建景致:</p><p class="ql-block">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柳浪闻莺、双峰插云、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花港观鱼、南屏晚钟、雷峰少照、曲院风荷,仿杭州西湖;</p><p class="ql-block">坦坦荡荡,仿杭州玉泉观鱼;</p><p class="ql-block">小有天园,仿杭州汪氏园;</p><p class="ql-block">四官书屋,仿海宁安澜园;</p><p class="ql-block">文源阁,仿宁波天一阁;</p><p class="ql-block">坐石临流,仿绍兴兰亭;</p><p class="ql-block">慈云普护,仿天台山;</p><p class="ql-block">烟雨楼,仿嘉兴烟雨楼;</p><p class="ql-block">紫碧山房,仿苏州寒山别业;</p><p class="ql-block">狮子林,仿苏州狮子林;</p><p class="ql-block">武陵春色桃花坞,苏州桃花坞;</p><p class="ql-block">鉴园,仿扬州趣园;</p><p class="ql-block">廓然大公,仿无锡寄畅园;</p><p class="ql-block">绘雨精舍,仿栖霞山春雨山房;</p><p class="ql-block">如园,仿南京瞻园;</p><p class="ql-block">茜园,仿瓜州锦春园;</p><p class="ql-block">西峰秀色小匡庐,仿九江庐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长春园仿建的不止国内精品园林,还引进了一组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p> <p class="ql-block">  西洋楼景区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中国不少传统手法。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p> <p class="ql-block">  这组西洋楼残损建筑,是每一位中国人对圆明园的最初认知,是每一位中国人浸入脑海的印迹,是每一位中国人不灭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下来。 绮春园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交辉园”,后来的乾隆大学士傅恒的“春和园”。嘉庆朝将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和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并入。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p> <p class="ql-block">  绮春园三十景由数个小型湖泊和山岗组合而成,山岗穿插,水系回环,布局自由散漫,但颇受嘉庆帝的赏识,并命名了“绮春园三十景”。“绮春园三十景”远没有“圆明园四十景”那样名头响亮。从用途上来看,道光初年以后,绮春园便主要成为了大清国太后太妃们的园居之地。</p> <p class="ql-block">  绮春园成园于乾隆时期,主要营建工作在嘉庆皇帝时期完成。康熙皇帝建了畅春园,圆明居士建了圆明园,长春居士建了长春园,嘉庆帝建了绮春园,道光皇帝继续建绮春园。经过百十年不间断的营建,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终于成为一个完整的皇家园林,三园“名虽三而实则一”,彼此之间都互有门径相通,在行政上,也划归管园大臣统一管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绮春园彻底毁于战乱中,唯存正觉寺十余间破旧屋宇。</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正觉寺始建于唐,初名“妙觉寺”,开元年间改为“开元寺”,宋代更名“正觉寺”。1860年及1900年,圆明园两度罹劫时,因正觉寺独处绮春园墙外而幸免于难,但也遭到了洗劫。据说该寺曾一度为义和团占用、驻在对面朗润园的德军毁坏了寺院一些门窗和佛像。</p><p class="ql-block"> 历经百余年沧桑,正觉寺曾先后作为北洋政府代国务总理的私人别墅、清华大学教职工宿舍,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北京海淀机械制造厂等三家企业的厂址。几经人为破坏,三圣殿等建筑消失,其他建筑被不同程度地毁坏。</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管理处从2002年开始对正觉寺进行清理,2003年9月底竣工。</p> <p class="ql-block">  现存圆明园正觉寺,位于绮春园正宫门之西,与绮春园既有后门相通,又独成格局,单设南门。正觉寺实际上是清帝御园圆明园附属的一座佛寺,俗称喇嘛庙。占地1266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正觉寺山门外檐刻有“正觉寺”三字,为乾隆御书,汉、满、藏、蒙四种文字合璧。</p> <p class="ql-block">  “正觉”来源于佛教用语,其本意是“大悟”,引申为“精神的自我完满”。正觉一定是从正行产生,正行一定是从正信而来,即从正确的信仰产生正确的修行,再从正确的修行达成正觉的目的。正觉为佛教修为的最高境界,被佛教诸多经典著作中广泛提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正觉寺山门上彩绘,无论是马,鹿,虎和狮(?),都脚踩火云,身披祥云,昂首挺胸,凌空飞翔之势。</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的劫难。“火劫”,1860年圆明园遭英法联军抢掠焚毁,经历了火劫的圆明园,珍宝被洗劫一空,但主要的建筑物尚未完全毁坏,<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留山形水系也并未破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木劫”,清王朝驻守西郊的败兵游勇和地痞流氓,大量砍伐古树烧炭,残余的陈设被洗劫,幸存的建筑物被拆毁。圆明园就只剩下山石和残垣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石劫”,北洋军阀时期,军阀、官僚、政客乘机对圆明园的石料巧取豪夺,“</span>万园之园”变成采石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并持续几十年,圆明园的石料损失殆尽。</span></p><p class="ql-block"> “土劫”,1917年后,一些农民开始进入圆明园填湖种稻,昔日优美的湖山盛景变成了一片稻田,山形水系开始遭到破坏。</p><p class="ql-block"> 在这100年时间里,连续遭遇了火、木、石、土“四劫”的圆明园,彻底变为一片废墟。</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三山五园:</p><p class="ql-block"> 畅春园:全毁,仅存恩佑寺和恩慕寺两处山门。</p><p class="ql-block"> 静宜园:静宜园除见心斋和昭庙外全毁。</p><p class="ql-block"> 静明园:静明园由于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大略修缮过,湖光山色尚在。</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颐和园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全毁,正觉寺现仅残存山门、文殊亭和四座配殿及26株古树。</p><p class="ql-block"> 5200亩的”万园之园”,只见“坦坦荡荡”了。</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p><p class="ql-block"> 在西方的博物馆里,国立的私人的组织的,都是有从圆明园“流出”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只留下这些,只能留下这些………</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园中看到的,只有孤零零的石构件。</p> <p class="ql-block">  只有不团圆的兽首。</p> <p class="ql-block">  本世纪20年代后期,安徽人程演生先生漫游欧陆时,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的藏品中,偶然见到了这套圆明园《四十景图》彩绘书,不禁“叹为国工胜迹,且因该图”。经他多方活动,终于请得馆主许可,由程先生“用摄影术全部传实而归”。虽然图片质量不高,但国人这才真正的有机会对于圆明园的原貌得以了解。</p><p class="ql-block"> 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请示领导后委推北京一家公司从法国国家图书馆购得原图底版10年的使用权。没错,各位没有看错,没有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授权,我们是不能够影印发行《圆明园四十景》,虽然让人愤慨,但最终得以有高清原版图片让国人看见圆明园的宏伟壮丽,领略图绘的精美。</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四十景》图为清乾隆朝(1736-1795)宫廷画家沈源、唐岱奉敕绘制的园林山水册,不仅是研究乾隆年间园林建设的重要图像资料,也代表了宫廷实景山水与界画的绘制水平。</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四十景》图是目前仅存且流传有序的重要设色绘本,经折式册页装裱,每幅图配乾隆帝御制诗一首,由工部尚书汪由敦书,共计四十对幅。每对幅形制为左诗右图,上下加檀木硬壳版面作为封面和封底,共两册,每册二十景。整套册页于乾隆十一年(1746)四月装裱呈进,于乾隆十二年(1747)六月十九日奉旨安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呈览。</p><p class="ql-block"> 该本于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流失,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是清朝宫廷画家郎世宁创作的绢本设色画。</p><p class="ql-block"> 作品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的顺序排列,分别为“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五月竞舟”、“六月纳凉”、“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十月画像”、“十一月参禅”和“腊月赏雪”。</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组表现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从描绘的景物判断应为圆明园。画面以山水楼阁为主,建筑描绘细腻,其中既有中式园林建筑,又有西式亭台楼阁,更有中西合璧者,画面的景观可能是画家以圆明园的建筑结合自己的想象而创作的。</p><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原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雨果对于1861年对圆明园做出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雨果在《给巴特勒的一封信》中谴责英法联军毁掉圆明园,称英国与法国是一对土匪,在中国一路劫掠、焚烧。</p><p class="ql-block">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圆明园里的雕像,中国人对每一位有正义感的人士都心存感激与善念。</p> <p class="ql-block">  这座令人神往的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登峰造极之作。</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它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为世界所瞩目。是世界艺术之奇观,是人类文明之遗产。</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典园林始于先秦秦汉,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p><p class="ql-block"> 从“囿”到“苑”的发展时期,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著名的是汉武帝的“上林苑”,有“建章宫”、“太液池”等,周围数百里。</p> <p class="ql-block">  转折玩东汉、魏晋南北朝。道家思想,壶中天地;儒家思想,比德山水;佛家思想,闻木樨香。诸家思想的活跃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对园林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园林”一词开始出现,造园活动不再追求宏大的规模。宛若自然,回归田园;华林仙苑,濠濮间想;道法自然,寄情山水。初步形成了皇家、私家、寺观园林体系。</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园林的繁盛玩隋唐时代。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私家园林向文人化的园林创作方向发展。以诗入园、因画成景的做法在唐代已渐成熟。</p><p class="ql-block"> 中国园林艺术通过开放性的国际大城市长安,传播海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洛阳应天门。</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园林成熟于宋代。文化繁荣昌盛,科学技术进步,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全面发展。从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与诗词歌赋可以看出,文人园林的发展最为突出。造园要素和园林创作更加重视意境和内涵,宫苑的建设开始以山水创作自然之趣为主题,出现了艮岳那样划时代的写意山水园作品,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开封清明上河园。</p> <p class="ql-block">  由于寺观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寺观园林既具有宗教活动的功能,又具有风景游览的功能,至今仍是我国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地的重要历史依据。</p> <p class="ql-block">  辽代升唐幽州为幽都府,立为南京(亦称燕京,实为陪| 都),金则继而扩建为中都。均相应建设皇家宫苑。元于中都的东北郊,以金代离宫大宁宫为中心另建新城,称大都。元大都以琼岛为中心的规划为明清北京城奠定了基础,其各类园林建设亦成为明清时期空前兴盛的先声。</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典园林的集成玩明清时期。园林形式更加丰富,造园技艺更加成熟,帝王的南巡北狩,从塞外到江南,促进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的繁荣,出现了一批不同地域、风格迥异的园林作品,留存至今的许多明清历史名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在建设规模及艺术造诣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精湛的造园技艺结合宏大的园林规模,充分彰显了皇家风范。园林的总体规划、设计不断创新,全面引进江南民间的造园技艺,形成南北艺术的大融糅,出现了避暑山庄、西苑三海、三山五园这些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p> <p class="ql-block">  明清两代,民间的造园活动遍及于全国,名园林立,如勺园、清华园、拙政园、余荫山房、罨画池、罗布林卡等。</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典园林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先民对理想生活空间和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从先秦到晚清,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体系和异彩纷呈的地域风格,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卓越的成就,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人类文明史上谱写了一部创造理想家园的灿烂篇章。</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典园林的资料均来自中国园林博物馆,真心推荐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景色。</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景色。</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景色。</p> <p class="ql-block">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p><p class="ql-block"> 这些屈辱,这些伤痛,并不久远。就让无言的矗立,寂静的残垣,烙印在华厦大地上,铭刻长久。</p> <p class="ql-block">  相比自己拍摄的,我更喜欢网上这张雨果照片。他凝望着,被他的同乡烧毁的家乡风格的宫殿。那背景,虚化的是真实存在的“万园之园”,不能虚化的是固步自封、<span style="font-size:18px;">闭关守旧、</span>夜郎自大的“泱泱天朝”梦。只有国富民强。让世界注视东方,仰慕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