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即墨古城游记</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撰文:Lianyuan</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摄影:Liu Jing</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制作:LAO PAN</b></p> <p class="ql-block">5月3日下午,在孩子们的陪伴下,我们前往比邻的“即墨古城”游览。</p><p class="ql-block">“五一”小长假进入尾声,外地游人散尽,古城内还比较安静。</p> <p class="ql-block">本地人都将“即墨”称为“即密”,是青岛市辖区。据记载,因故城地临墨水(源出平度市古墨山,今之猪洞河)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即墨南依城阳,西靠胶州、平度,北对莱西,东临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素有“青岛后院”、“胶东门户”之称。</p> <p class="ql-block">即墨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即为齐国名邑。</p><p class="ql-block">秦一统天下后,实行郡县制,把即墨定为县,为当时胶东郡的中心。</p><p class="ql-block">西汉初年,分封诸侯国,胶东郡分封为胶东国和东莱郡,高祖刘邦的子孙被封到这里称“胶东王”,而即墨城作为“国都”, 成为胶东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权力笼罩着大半个山东半岛。</p><p class="ql-block">隋文帝时复置即墨县,即墨县境版图包括今之即墨区、崂山区、城阳区和青岛市内四区的广袤地域,即墨县治迁至现址,从隋末至清末1400多年间延续未变。</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侵略者悍然侵占胶州湾,强迫清廷将青岛及即墨部分陆地和海域作为德国之“胶澳租界”,山东也划入德国的势力范围。</p><p class="ql-block">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解放以后,即墨县先后划归青岛、胶州、莱阳、烟台等地级市区管辖,即墨县城阳等公社也曾划归崂山。1978年12月,即墨改属青岛市。</p> <p class="ql-block">古城位于即墨区东关街。1952年,为城市的建设扩展,即墨县旧城垣被全部拆除。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即墨古城,是2014年恢复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即墨古城有三座城门,东曰潮海,南曰环秀,西曰通济。此通济门为县城的西门。</p> <p class="ql-block">在明清时期,山东登莱等许多州县城都是只有三座城门,即东、南、西三个方位有城门,而无北门。</p> <p class="ql-block">即墨县署。</p><p class="ql-block">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年),即墨迁城于今址,县衙随之建立,后历经元、明、清多次修葺。</p><p class="ql-block">衙署正上方悬挂即墨县署的匾额,两侧的楹联上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勤慎忠诚曾冠三齐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廉明公正无违百姓心。</b></p> 县衙正对一个影壁。<br>影壁的后面是一座牌坊,由明万历年间县令许铤始建。正面题额“山海名邦”,背面题额“为国保民”。 <p class="ql-block">县署内的旌善亭,是用来扬善的场所,将行善者题名于旌善亭榜上,以示褒扬。</p> 即墨县衙,是山东省唯一保存至今、一衙三堂六房俱存的封建时代遗存的衙署建筑群,使人们充分了解即墨县衙的历史文化,已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衙署门前的广场上,一群古代妆扮的“衙役”正在巡游。 <p class="ql-block">即墨境内明清时期的各种牌坊很多,多集中在县衙前的丁字街上。</p> 父子御史坊 世步青云坊 <p class="ql-block">学宫,位于县衙前十字大街东端路北,是明清时期即墨官立县学,教育管理机构的学署亦在其中,培养出了许多即墨优秀的人才。</p> <p class="ql-block">临近即墨古城东门内,一座青石材质的牌坊映入眼帘,这是座琅琊王氏祖脉坊。</p><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琅琊王氏其祖脉位于即墨县皋虞村(今之温泉街道),是人才辈出的名门望族。其先祖王吉,西汉时期官至博士谏大夫,其后代又涌现出以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僧智永等一大批王氏家族著名书法家。</p> 祖脉坊正面题额“德光炎汉”,背面题额“祥发皋虞”, 其文意为王公一门道德品行为汉朝增添光彩,如此贤才的家族,其发祥地就在皋虞此地。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琅琊临沂人。 <p class="ql-block">复建的即墨古城项目还有即墨古文庙、城隍庙、财神庙、真武庙、近代教堂等公共建筑。</p> 不知这位是在等着吃店铺里的酸汤鱼呢,还是在等着吃爆米花呢? 即墨老街一景。 即墨古坊 <p class="ql-block">即墨古城的榼(ke)子店。</p><p class="ql-block">“榼子”在胶东地区又被称“饽饽榼子”,是以前胶东人居家生活的一件常见用具,精美的造型都是一刀刀刻出来的。</p> 即墨葛村王姓家族世代相传制作榼子,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整个胶东地区非常有名,已成为青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面点制作模具,也是一个不错的工艺摆件。 <p class="ql-block">这是即墨古城的东门——潮海门,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距今已有460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潮海门之上有一城楼,名为“奎明楼”,与古城城墙东南位置的文昌阁相呼应,寓意即墨文运昌盛。</p> 楼上有两块匾额:城东门首冲的题额是大师董其昌所题的“海天极望”,内匾额则是由明朝即墨知县汤明善所题的“山城保障”。 <p class="ql-block">信步登上即墨古城城墙。</p><p class="ql-block">元代及以前的城墙应是土筑的。到了明代,中央政府通令天下,各州府县一律以砖石修筑城墙。与西安、兴城等古城墙同样,即墨古城墙也是按明代城墙的规制重修的。</p><p class="ql-block">据乾隆版《莱州府志》载:“即墨县城,元至正十一年,知县吕俊土筑。周四里,高一丈六尺五寸,厚一丈二尺。”“(明)万历二十八年,倭寇屡警。知府龙文明檄,委知县刘应旂易土以砖,门、楼巩固逾常。”</p> <p class="ql-block">从城墙上俯瞰即墨古城。</p> <p class="ql-block">一座即墨城,半部胶东史。</p><p class="ql-block">巍峨的城墙、复古的街巷和牌坊,令人穿越了千年历史时空。</p><p class="ql-block">即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使得即墨还拥有许多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古迹名胜,也构成了青岛文化历史的重要部分。</p><p class="ql-block">此次的即墨之旅,真是不虚此行!</p>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