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课例

许昌市八一路小学

<p class="ql-block">《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指导(第二课时)</p><p class="ql-block">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热情、风筝”等20个词语。</p><p class="ql-block">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p><p class="ql-block">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p><p class="ql-block">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p><p class="ql-block">教学重点:</p><p class="ql-block">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p><p class="ql-block">课时安排:</p><p class="ql-block">2课时。</p><p class="ql-block">第二课时</p><p class="ql-block">课时目标:</p><p class="ql-block">1.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p><p class="ql-block">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p><p class="ql-block">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p><p class="ql-block">教学准备:</p><p class="ql-block">课件。</p><p class="ql-block">教学过程:</p><p class="ql-block">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p><p class="ql-block">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梳理出了春节里不同时间人们的活动。回忆一下,作家是如何安排详略的?</p><p class="ql-block">二、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p><p class="ql-block">1.学习“腊八”部分。</p><p class="ql-block">(1)出示学习要求:仔细地读一读课文第1、2自然段,勾画出最能突出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地方,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批注。</p><p class="ql-block">(2)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巡视。</p><p class="ql-block">(3)指名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p><p class="ql-block">出示语句:</p><p class="ql-block">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p><p class="ql-block">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p><p class="ql-block">①指名朗读,请学生说一说文章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习俗。(熬腊八粥、泡腊八蒜)</p><p class="ql-block">②引导学生交流对勾画语句的批注。</p><p class="ql-block">预设:</p><p class="ql-block">腊八粥的特点:食材多。</p><p class="ql-block">腊八蒜的特点:色味双美。</p><p class="ql-block">③出示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醋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抓住“各种”“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词语,体会腊八节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p><p class="ql-block">④有感情地朗读“腊八”这一部分。</p><p class="ql-block">(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发现:作者在描写腊八节风俗的时候,抓住了哪些重点,又是如何写出特点的?</p><p class="ql-block">(5)教师小结:作者重点描绘了腊八这天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写出了腊八粥食材种类多、腊八蒜色如翡翠、腊八醋色味双美的特点,使得腊八节的风俗特点更加突出,而人们在这一天的喜悦心情也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相机板书:抓住重点写出特点)</p><p class="ql-block">2.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几天风俗的相关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的。</p><p class="ql-block">(1)学生根据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研读。</p><p class="ql-block">提示一:边默读课文中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部分边思考作者重点描绘了哪些习俗,并勾画出相关语句。</p><p class="ql-block">提示二: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圈画出关键词句,并作简单批注。</p><p class="ql-block">(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p><p class="ql-block">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反馈。</p><p class="ql-block">(1)交流“腊月二十三”部分</p><p class="ql-block">①先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p><p class="ql-block">预设1:勾画了“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这一句。批注的感受是:街上卖糖的人多,糖的形状很有特点。</p><p class="ql-block">预设2:勾画了语句“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这一句。批注的感受是:习俗的来历很有意思。</p><p class="ql-block">②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作者针对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王”的习俗,重点描写了街上卖糖的情形,吃糖习俗的来历,以及现在小年吃糖人的变化,写出小年这一天“祭灶王”的风俗特点。</p><p class="ql-block">③教师小结:作者抓住小年“祭灶王”的习俗,重点写了街上卖糖的景象、吃糖习俗的来历,使得风俗特点更加突出。</p><p class="ql-block">④请学生结合句子想象小年这一天北京街上的热闹景象,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p><p class="ql-block">(2)交流“除夕”部分。</p><p class="ql-block">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除夕这一天的习俗。(作者重点描写了除夕这一天吃团圆饭、守岁、祭祖等习俗)</p><p class="ql-block">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抓住关键词来体会。</p><p class="ql-block">预设1:通过“家家赶做年莱,到处是酒肉的香味”一句中“家家”“赶”“到处”“香味”等词语,可体会到除夕这一日的热闹。</p><p class="ql-block">预设2:通过“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等句子中的“除非”“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等词语,可感受到人们对团圆饭、祭祖、守岁等风俗的重视。</p><p class="ql-block">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读出除夕这一日“热闹、团圆”的气氛。</p><p class="ql-block">(3)交流“正月初一”部分。</p><p class="ql-block">预设1:第9自然段中学生圈画出的是“截然不同”一词,批注的感受是:人们会尽情享受正月初一这一日的休闲时光。</p><p class="ql-block">预设2:第10自然段中学生圈画出的是描写不同人活动的语句,批注的感受是:写出了正月初一这天,不同的人都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实而快乐。</p><p class="ql-block">①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作者正是通过列举初一午后不同人的活动,写出了“正月初一”的热闹、美好。</p><p class="ql-block">②学生分角色朗读初一午后不同人活动的语句,感受初一这一日与除夕不同的热闹。</p><p class="ql-block">(4)交流“正月十五(元宵节)”部分。</p><p class="ql-block">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花灯的语句,读懂写出了哪些特点,通过朗读感受元宵节的风俗特点,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p><p class="ql-block">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p><p class="ql-block">可将“一律、清一色、通通”替换为“都”,请学生对比着读读。这样做,可让学生体会到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词语表达,感受到语言的丰富性。</p><p class="ql-block">设计意图:</p><p class="ql-block">这一环节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通过由扶到放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的主要部分紧紧抓住重点习俗进行描写使得风俗特色得以凸显。</p><p class="ql-block">三、整体阅读课文,体会详略安排得当的好处</p><p class="ql-block">1.请学生找出课文写得比较简略的部分,并思考:这些部分的写法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几日的写法相比有什么不同?</p><p class="ql-block">2.学生交流:风俗特点突出的日子重点交代了人们的活动,而其他日子作者是一笔带过的,甚至把几天的时间、几天的事情合在一起写,写得比较概括。</p><p class="ql-block">3.出示第7、第11自然段,请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的活动写得简略,有详写有略写的好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4.交流后小结:这样写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四、感受作家“京味儿”语言的特点</p><p class="ql-block">1.学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画出显示“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p><p class="ql-block">2.学生交流勾画的语言,教师随机指导。</p><p class="ql-block">(1)出示课后练习第三题的例句1,指导学生读儿化音,在朗读中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p><p class="ql-block">(2)出示课后练习第三题的例句2,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闲在”的意思,再用其他词语替换加点词语,在对比中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p><p class="ql-block">五、借助“阋读链接”进行对比阅读,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p><p class="ql-block">1.学生默读“阅读链接”,明确文章介绍的是哪个地区的哪些春节习俗。</p><p class="ql-block">2.引导学生将“阅读链接”中的资料与《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看看不同地区春节的风俗有什么不同。</p><p class="ql-block">3.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p><p class="ql-block">(1)引导交流:你和文中老北京地区的孩子们过春节时的活动有什么不同?</p><p class="ql-block">(2)结合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小结:不同地域的春节,有着不同的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春节的风俗也有所变化。但是,不管有着怎样的差别和变化,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始终没有改变,关于春节的文化传统会不断地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4.小结:北京的春节这幅长画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下,我们还可以去读读其他作家笔下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搜集不同地区节日的风俗,比较一下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p><p class="ql-block">设计意图:</p><p class="ql-block">这一设计旨在凸显教学的整体性,即将不同板块的内容进行整合,又在借助“阅读链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口头表达,从而将阅读与表达紧密结合起来。</p> <p class="ql-block">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篇</p><p class="ql-block">《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闻名文章,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描写细腻生动好玩,层次分明。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我的反思如下:</p><p class="ql-block">1.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学生处理和作用资料的能力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留意启发学生,平时耐心地培养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p><p class="ql-block">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当结合详细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p><p class="ql-block">3.课堂最后可以总结一下文章的写作特点,激励学生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更好的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p>

学生

春节

风俗

腊八

特点

作者

体会

交流

语句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