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读——孟婷婷

孟婷婷

怎样教语文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宁鸿彬,1936年生,北京市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特级教师。历任北京市朝阳区大屯中心小学、孙河中学、杨闸中学,北京八十中等学校语文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北京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8年创始卡片辅助教学法,自1978年始,以初中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了六个周期的教改实验,取得实效,著有《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讲读教学举要》、《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怎样提高阅读能力》《走“思维训练”之路》、《宁鸿样文选》等。</p> 精彩内容片段 怎样专研教材 <p class="ql-block">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凭借。语文教师凭借教材,教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既然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教师就要熟练掌握如何巧妙运用这个凭借的方法和技巧。而针对某篇教材,怎样去运用它,其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及其巧妙的程度,源于教师对该教材是否精通以及精通的程度。只有精通教材、授课才会准确无误,才不会误人子弟;只有精通教材,巧妙的教学设计,高明的教学措施才会创造出来。可见,钻研教材何等重要。</p><p class="ql-block"> 怎样钻研教材呢?</p><p class="ql-block"> 一、钻进去</p><p class="ql-block"> 钻研教材首先要做到钻进去。钻进去是指对教材要有全面、深人、透彻的理解。所谓全面,是说要解读教材的各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从内容到形式,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都要读懂。</p><p class="ql-block"> 所谓深入,就是从语句的表层意思到深层的含义,从语言的表述到作者的用意,都要清楚明白。所谓透彻,就是理解课文要做到详尽、彻底,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能遗漏任何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地方。特别是那些看似平平常常,其实是作者颇具匠心的笔墨,决不可忽略。要想钻得进去,就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精心投入;要想钻得进去,就要养成善于质疑、追根寻源的良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二、跳出来</p><p class="ql-block"> 钻研教材,不但要钻进去,而且还要跳出来。跳不出来,可能钻入牛角尖,而且影响对教材的全面理解。跳出来是指在逐句逐段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跳出字词句段,统全篇,对教材整体把握。钻进去和跳出来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钻进去,是对局部的认知;跳出来,则是对全篇的综合理解。所以,跳出来是钻研教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p><p class="ql-block"> 怎样跳出来呢?跳出来的做法是:对全文纵向理清脉络,横向联系彼此,把全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搞清,把表层深层的意思搞懂,进面从内容到形式综合解读,把握全篇,对教材获得全面而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以上介绍了“钻进去”和“跳出来”这两个钻研教材的要领。钻进去,是深人领会作品的局部、细节,读懂如此表述字、词、句、段的用意;跳出来,则是综合解读作品的全篇整体,理解这样布局谋篇的意图。此二者,点面关联,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能钻得进去,又跳得出来,则可达到精通教材的地步,就为下一步搞好教学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阅读心得 <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阅读,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课教什么呢?很多老师都认为,当然是教教材,教语文课本,教课文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教材无非是例子,入选课本的一篇篇文章,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例文。所谓例子,就是用来帮助说明或证明某种情况或说法的事物。那么作为例文的那一篇篇课文是用来说明或证明什么的呢?那就是蕴含于课文之中的语文知识和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因此,讲一篇课文,不仅要把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特点给学生讲懂教会,更要的是通过课文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听说读写。具体来说,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教给学生规律,包括理解、记忆和使用听说读写知识时的各种规律。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如同掌握了点石成金之术,就可以花费较少的精力取得较多的收益了。</p><p class="ql-block"> 二是教方法。阅读有阅读的方法,记忆有记忆的方法,写作有写作的方法,思维有思维的方法。老师要善于总结各种学习方法,并且将这种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就能把语文学得更快更好。</p><p class="ql-block"> 三是传习惯,就是把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传给学生,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习惯。具体说就是:凡使用频率高的有价值的语文知识和应用范围广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老师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反复运用它们,久而久之,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就形成了,以后再遇到这一类问题,学生就会自觉地、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老师传授的知识也好,方法也好,就已经变成了学生自己具有的使用自如的能力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p> 励志语录 <p class="ql-block"> 与生共进,师生共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