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想领略一路旧事繁华的海派风情,那就来武康路吧。“走进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80多年前,仅在上海停留了短短一天的大文豪萧伯纳,为武康路写下了如此诗意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原名福开森路,以美国传教士约翰·福开森命名,路长1183米,宽12米到16米,整条路呈弧线、大致为南北走向,北起幽静的华山路,南连接了繁忙的淮海中路,武康路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沿线有优秀历史建筑总计14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2011年6月11日,上海市徐汇区武康路入选由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漫步武康路,可以说步步有历史,处处是文化,人文气息非常浓厚。</p> <p class="ql-block"> 这条路安静、雅致,还带着点岁月熏染出来的沧桑,梧桐婆娑,庭院深深,名人故居云集,刷爆朋友圈的精致小店随处可见。沿线西班牙式、法国文艺复兴式等风格的建筑极富特色,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具欧陆风情街区之一。武康路上居住过的名人之多,故事之传奇,足以串联起一段从清末到民国到新中国的精彩历史。请迈开脚步,沿着这条梧桐树下的百年老路,一路行,一路看,一路听故事,开始一段穿越历史之旅。</p> <p class="ql-block"> 淮海中路1850号武康大楼。要说到“颜值担当”,就非“武康大楼”莫属了。道路两旁种满了法国梧桐,汇聚了各式各样的老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这栋形似巨轮的建筑,最初取名为“东美特大楼”,它的设计者是当时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匈牙利籍建筑大师邬达克,此人虽然你可能不知道,但是却不得不了解一下,他作为设计师,在上海接手了五十多个建筑项目,其中25个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市三女中、沐恩堂……。而武康大楼可以算的上是邬达克居住建筑中的代表作。武康大楼的独特造型固然与大楼所处道路的夹角有关,却也体现了邬达克的巧妙构思。</p> <p class="ql-block"> 武康大楼是一座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第一、二两层处理成基座,连续半圆券廊,水泥仿石墙面;大楼三至七层为黄褐色面砖贴面,装饰丰富,建筑转角处等局部有出挑阳台。第三层有边疆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仔细观察,还会看到那些刻有螺旋花纹的“牛腿”造型,配合外墙的镶拼色彩,在阳光下折射出一种低调的精致和名门贵气。第八层檐部仍为水泥仿石外墙,立面三段之间有连续长阳台形成明显的腰线。垂直交通除步行的回旋式楼梯外,还设有载客和载货电梯各一部,而且电梯用半面钟的样子显示电梯到达的楼层,非常别致。</p> <p class="ql-block"> 武康大楼也曾用名《诺曼底公寓》,曾经,入住公寓的一般都以上层侨民为主,后来包括赵丹、王人美、秦怡、郑君里、王文娟等名人曾在此居住过。武康大楼404室就住过一对神仙伴侣: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和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他们的家正是当年孔二小姐的闺房。王文娟和孙道临的结合被喻为是一首舒伯特与林黛玉合写的诗,在这条路上居住的时间最长。<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时离该楼一步之遥有新华影业公司和联华影业两家电影公司,因此许多电影界人士陆续租住在武康大楼,当时的武康大楼可谓是星光熠熠。</span></p> <p class="ql-block"> 金城武和周冬雨主演的电影《喜欢你》中,男女主角坐在公寓里一起看日落,公寓的取景地正是武康大楼。这里更是文艺青年街拍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武康大楼与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还有一段渊源呢。当时因一部《渔光曲》而红透中国的电影明星王人美,一直居住在七楼的一个房间。1935年5月的一天,编剧夏衍、导演许幸之来到王人美的住处,邀她出演《风云儿女》女一号,这是一部反映“九一八”事变后、青年知识分子走出彷徨投身抗日的进步电影。影片拍摄得异常艰苦,武康大楼咖啡厅成了剧组修改剧本、切磋表演的一个场所。一个多月后,电影杀青,夏衍、许幸之邀请聂耳作曲。没过三天,许幸之带着还处于创作亢奋中的聂耳冲进王人美的住处,请极富音乐天才的王人美试听。王人美打开钢琴盖,随着她的手指在琴键上滑动,高亢激昂的旋律回响起来,透过武康大楼的窗户响彻云霄……这就是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5月24日晚,《风云儿女》正式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映,《义勇军进曲》立即传遍了全中国。</p> <p class="ql-block"> 淮海中路1843号上海宋庆龄故居,整个院落建于1920年,这里承载着宋庆龄“家的记忆,国的情怀”,是宋庆龄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宋庆龄自1949年春迁居于此,此后长达15年的时间一直在这里生活、工作。</p> <p class="ql-block"> 故居占地面积4300多平方米,分为前花园,主楼和后花园。主体建筑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假三层西式楼房,建筑面积有700平方米,主楼是砖木结构的西式假三层楼房,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地层为客厅、餐厅、书房,二楼是宋庆龄的卧室,办公室和保姆李燕娥的卧室。楼前有宽广的草坪,楼后是花木茂盛的花园,周围有常青的香樟树掩映,环境优美清净。</p> <p class="ql-block"> 在故居一旁的纪念馆(1981年10月揭牌),你可以通过馆藏的万余件珍贵文物,了解宋庆龄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一生和她勇敢无畏、坚贞不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395号建于1926年,巴洛克风格花园住宅。由李石曾创办的、在中国近现代文化、教育和科学领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北平研究院镭学所、药学所、世界社和世界中小学等曾在此办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27年国民党中央决定设立国立中央研究院时,李石曾提议同时设立一个地方性的北平研究院,并出任院长。当时福开森路(今武康路)395号的业主是叶恭绰(浙江余姚,1881-1968,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闻此消息后,他慨然以屋相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该建筑曾被中支那振兴株式会社下属上海银行同业工会联合准备委员会占用。1946年,经当时上海市市长吴国桢批准,在该处与武康路393号开展世界社的各项活动。1950年代初,该住宅被华东文教委员会接管,1960年代期间曾调拨给燎原服装厂作生产用房,1977年至2003年,该处由上海电影演员剧团使用。目前,上影剧团又重新迁回了该处。</p> <p class="ql-block"> 1953年9月4日,上影演员剧团成立,上海电影人铸就了上影演员剧团光辉的起点,在近70年的历史中,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上影演员剧团团址起初在南京西路铜仁路,经过七次搬迁,1982年迁入武康路395号,这幢白色的小楼,留下了白杨、孙道临、张瑞芳、秦怡、王丹凤等表演艺术家的欢声笑语,也给牛犇、向梅、达式常、梁波罗、张瑜、赵静、王景春等一代代上影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这栋小楼的排练厅里,众多经典影片诞生,为全国观众带来艺术与美的享受。2003年,上影演员剧团迁至虹桥路广播大厦。2018年,上影演员剧团回迁旧址。</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紧靠马路的393号有一幢白色4层楼建筑,这里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挚友——黄兴的住宅,人称“黄公馆”,孙中山曾多借宿这里商议革命。黄兴先生的大名放在民国时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作为辛亥革命的先驱和领袖之一,他与孙中山先生被时人以“孙黄”并称,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也是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1916年,黄兴从美国回沪,居住于武康路393号的花园住宅,直至逝世。</p> <p class="ql-block"> 黄公馆建筑实分为南幢和北幢两个部分:早期部分是南幢,建于1912年,1915年建成,为20世纪初仿古典式并带有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建筑,陡坡瓦顶,山墙露木构架;北幢则临街,为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以深褐色面砖衬托出浅色的横竖线条,有较多的浮雕和装饰线条。</p> <p class="ql-block"> 初建时楼南为花园,园内广植苍松翠柏,浓荫覆盖,绿草如茵,西南隅有茅亭一座,环境幽雅。底层筑有对称大理石露天台阶,花岗岩作墙脚基础。各式类型窗洞,使建筑环境显得古朴典雅。室内楼梯采用曲尺型转弯,楼梯栏杆具有装饰艺术风格。后续部分北幢,建于1933年,装饰艺术派风格。</p> <p class="ql-block"> 黄兴逝世后,黄兴故居曾为世界社、世界学院、中国学典馆、上海国际图书馆使用,后改为世界中小学,现部分为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徐汇老房子艺术中心。</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392号建于1912年,独立式花园住宅,西式折衷风格,四层砖木结构。该建筑又名“武康内阁”,马步芳(甘肃临夏,1903~1975,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购建。曾一度租借给银行职员居住,建国后曾作为上海市公安局的机关宿舍。现为民居。</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391弄1号,就在黄兴故居的旁边,是一幢类型和其它小楼不尽相同的三层楼房,便是鼎鼎大名的“金嗓子”周璇的故居。这里见证了“金嗓子”从息影,到复出,又大红的历程。1943年上海抗战孤岛时期,周璇从长乐路留园12号的家中搬了出来,来到武康路391弄1号三楼。</p> <p class="ql-block"> 搬到武康路后,已经息影一年半的周璇重新复出影坛,先后拍摄了《渔家女》《鸾凤和鸣》《红楼梦》《凤凰于飞》,场场爆满,声誉再起。抗战胜利后,周璇离开上海去香港拍戏,于解放初回到上海,再没回到这个小楼。</p> <p class="ql-block"> 周璇是旧上海老唱片里最华美的音符,身世却十分凄苦,她幼年被亲人拐卖,后来因祸得福走进电影与音乐成就辉煌,紧接着又接连在感情中受骗,1957年突发急性脑炎死于精神病院中,走完了她短短三十七年的一生。一代“金嗓子”就此落下帷幕。<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唱尽天涯路,却不知路在何方。从清纯的少女,到妩媚明星,再到香消陨落,让我们感叹一代明星的花样年华,也让我们见证周璇的美丽与魅力。掩卷沉思,佳人早已远离我们而去,但她留下的绝世经典与醉人的歌声,仍环绕在我们耳畔,久久不能忘怀。重听《天涯歌女》,似泣以诉,道尽人间沧桑和情感恩怨,相信她的内心一定是高贵又善良。不然,她的歌声就不会那么纯净、清澈和甜美!</p> <p class="ql-block"> 390号曾是意大利总领事官邸,大批的有志报国青年通过这个窗口留学国外,解放以后则是全球500强企业上海汽车集团所在地,从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辆桑塔纳轿车。</p> <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平缓四坡瓦顶一层东、西,南三面均有敞廊,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檐顶为盔形山墙,设落地窗和阳台,这样的地中海式建筑风格在上海已经濒临绝种。地中海风格主要指模仿希腊、意大利、法国南部等地区风格而建的洋房。</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374、376号(现称武康庭),建于1928年,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花园住宅。三层砖混结构。早年是郭泰祺(湖北武穴,1888~1952,国府外交部部长、外交委员会主席,联合国安理会首任中国首席代表。)的私人住宅,解放后一度作为超声波仪表厂和长江计算机厂的办公用房。上海早期著名电影人张翼(浙江慈溪,1909~1983,电影演员,生于上海。)则在三楼住过多年。</p> <p class="ql-block"> 现武康路374号为商业体武康庭,建于2007年。大门顶部的栅栏上写着的英文字(FERGUSON LANE),中译为“武康庭”。武康庭,隐藏在绿荫婆娑的里弄里,走进大门,绕过法式的红砖老楼,里面别有洞天。374号、376号、378号三幢不同建筑组成了一个商业体,其中武康路374号、376号老洋房,建于1928年,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地处于前法租界保留的最完好的精华区域,“武康庭”以其融合了欧洲和海派文化的氛围为“历史文化名街——武康路”平添一抹优雅与惬意的生活情调。武康庭素有小欧洲之称,庭内随处可见的西班牙小尖顶和法式红砖老宅都是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保护建筑,有曾为民国时期外交官的宅邸的,也有为原上海仪表局办公楼的,还有为原涉外星级宾馆的。攀爬在墙沿的常春藤,露天各处摆放的融合了各自餐饮风格的桌椅,以及与环境完美结合的雕塑艺术品...万国文化,千种风情,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 步入武康路376号,弥漫着法式典雅风采,标志着传统与时尚之和谐。这里是艺术的汇集地,画廊、各种艺术装置,让这里充满艺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 “武康庭”提倡的理念是优雅生活,经过18年打造,如今“武康庭”在保留其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三幢不同风格的建筑经改造后,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时尚园区,与武康路街区融为一体。“武康庭”成为了上海文创园区的一张名牌,也是历史风貌街区慢生活的精粹之处。</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278号屹立着一幢米黄色的建筑——思贤楼。“思贤”意为缅怀先贤,这幢楼原为世界学校校史楼,于1963年由李石曾、蔡元培、张静江等人创办,为这幢建筑取名的便是这座世界学校的校友——著名书法家韩家鳌。这幢楼的原址是贝祖贻的住宅,贝祖贻是上世纪风云人物,贝氏家族一员大将,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出任中国银行总裁。贝氏家族昌盛17代,坐拥上海千套房产,后人全上哈佛。他的儿子贝聿铭是世界建筑大师。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根据中美之间的约定,1974年4月,包括贝聿铭在内的一行15人组成的美国建筑师代表团访华。自1935年离开上海,40年后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除了走亲访友,贝聿铭还去了趟让他一辈子魂牵梦绕的武康路278号。</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274号郑洞国旧居,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晚期,现代派建筑,局部带有装饰艺术派特征。1950至1952年,抗日名将、原全国政协常委郑洞国(1903—1991)曾居住于此。郑洞国,湖南石门人,1903~1991,京沪卫戍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48年10月在长春起义。</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216弄2号花园住宅,武康路216号原先住的是法租界巡捕房的一个高管,后来成为英商邓禄普轮胎公司大班的住宅,新中国成立后,外商撤走,这栋楼转而成为陈氏电化研究所,主人毕业于交通大学电力专业,他的夫人是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的化学专家。那时,陈氏受政府委托研发压缩空气高音喇叭,要求在远距离外能听清广播的声音。这种高音喇叭曾用于厦门前线对金门、马祖喊话。在研制工作完成后,陈氏电化研究所也就关门了,现在为民居。门牌号码是216弄2号。武康路214号,原先的主人姓唐,是民国政府的驻法国公使。他有一个女儿是教皇身边的修女,地位很高,另一个女儿是钢琴家。这三栋洋房均建于1924年,是当时沪上著名的建筑设计所“马海洋行”设计建造的。房屋外墙全部用卵石砌面,屋顶正面有浮雕及“1924”花体大字。可惜的是,这些在“文革”时都被毁掉,墙被砌成了水泥墙面,屋顶则补以普通的“1924”字样。新中国成立后,武康路214号、216号、218号分别被改为216弄1号、2号、3号。而如今仅剩216弄2号一栋楼了。</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17弄1号周作民旧居,建于1943年,中西式混合风格花园住宅,著名建筑师范能力设计。原为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1881—1955)旧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原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魏文伯曾先后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17弄2号李及兰旧居,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班牙风格花园住宅。原为国民政府军事参谋部参谋次长李及兰(1904—1957)旧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原上海市市长曹荻秋曾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 113号是一代文学巨匠巴金的故居,巴金是我国著名的新文学代表人物,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历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文革中巴金受到冲击,住所亦被占用,在文革结束后,重回武康路113号的巴金老人写下了《随想录》。这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巴金先生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这座小楼始建于1923年,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从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巴金在此楼居住了40多年,在这里,他写成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一双美丽的眼睛》等译作及小说,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09号是一栋豪华的英式乡村别墅,该宅围墙高耸,浅黄色粉刷的外墙,外有窗棂修饰。在这样一种风格独特的小楼前,小说和现实融合了,在午后的斜阳里,神秘而略带忧伤。最让人心动的是,大门上方,绿色的藤蔓缠绕着弧型之架,无声无息而又姿态尽显。这里便是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皖南事变”具体执行者,抗战胜利后任陆军总司令,国防部参谋总长顾祝同旧居。</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00弄1-4号建于1918年,欧陆风格花园住宅。弄内共有4幢住宅,其中1号与2号联立,3号与4号联立。二层砖木结构。原为美商德士古石油公司高级职员住宅。建国后由上海市委机关安排给华东局高干居住。中国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曾居住于1号。王元化(1920~2008),湖北武昌人。他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上有杰出贡献,是中国1949年以来学术界的标志性领军人物。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文联党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当时住在武康路100弄的还有在解放战争时任三野24军副政委,亲自参加并指挥了淮海战役,建国后任上海市委宣传部第二任部长的彭柏山。</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99号建于1928年,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外墙半露在外,是暗红色的木构架,平直粗犷十分抢眼,还有齿形小装饰块,以连续的条带方式出现在檐板地下,起到线脚作用。高高的红砖砌就呈铝齿平面状的壁炉烟囱属哥特式,十分别致,红瓦双陡坡一直到二层,还开着挺大的四坡型尖顶老虎窗,白色水泥拉毛墙面,整幢建筑平面略成L型,南部L型凹角处有砖筑敞廊,外观富有层次感,中间凸出门廊,二楼有个大阳台,立镂空栏杆,局部墙体及窗柜处均有红砖砌筑屋角石。</p> <p class="ql-block"> 这里原来是英国商人正广和洋行大班鲍格·爱伦的住宅,上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的亲信,上海海关监督唐海安,住进了这栋别墅。1947年,一对新婚夫妇以20万美金的价格买下了这栋洋房。女主人是“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宗敬的小女儿荣卓如,男主人是犹太富商哈同的大儿子乔治·哈同。1949年,荣卓如与乔治去了香港,此楼最后归当地房管所管理。</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作过市委招待所,潘汉年、魏文伯、王震都曾住过,50年代华东局机要局还在此设立过办公处。20世纪50年代,陈毅市长为了改善上海一些对国家作出特殊贡献的工商业者和文艺工作者的居住条件,特批示将在武康路地区的两幢花园住宅给刘靖基和巴金使用。这幢武康路99号花园住宅即成为刘靖基住宅。刘靖基是中国老一辈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著名爱国人士和社会活动家,曾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文革”后刘靖基先生(1902—1997)年迈回沪,市政府安排其全家入住,房子后属刘家所有。电影《色戒》,王佳芝与易先生约会的地方就是武康路99号的背景,而张爱玲笔下明明写他俩约会的地方是“愚园路”,可以想象导演对武康路99号拥有一种怎样的浪漫的情结?低低的下窗檐,正适合览看花园景色的人。一座英国乡村式别墅,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迎合每一个匆匆走过的行人。(下图为开在复兴西路上的南门)</p> <p class="ql-block"> 湖南别墅位于湖南路262号,始建于1931年,西班牙式独立花园住宅,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67 平方米,原是英商锦隆洋行大股东的住宅,初名锦隆别墅,1943年汪伪政权的财务部长周佛海买下此处,改名为湖南别墅并在此居住3年。70多年来,这幢别墅的主人都是与近代中国命运息息相关的大人物,其产权的更迭也就像是一段微缩的中国近代历史。上海解放后,上海市长陈毅、第二野战军政委邓小平,还有贺子珍都曾在这里居住过。</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67号建于1946年,假三层砖木结构,底层转角部分呈六角形,向前突出,有劵形门洞作进出用。二层是阳台,有水泥栏杆,上下口都有花饰,水泥粉饰外墙。原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陈立夫(1900-2001)曾经居于此。陈立夫先生是20世纪重要的人物,他是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要职。而他晚年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提出“中国文化统一论”,使他在海峡两岸关系中占据了一个颇为特殊的位置。武康路67号的旧居如今已被其他居民入住。</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63号建于1928年,假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单体立面及结构对称,四坡屋顶有折脊,南向并列设有四个老虎窗,底层东西两侧为八字形凸窗,上部为八字形小阳台,中间有三层台阶通往落地钢窗里的客厅。爱国民主人士、《华美晚报》总经理朱作同20世纪30年代曾在此居住。抗战时期,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在“孤岛”时期的上海颇具影响。因《华美晚报》坚持抗日救国新闻路线,为当时的敌伪势力所不容,1941年朱作同不幸被汪伪特务机关“76号”吴四宝派遣的特务顾保林杀害,留下年轻的妻子和6个孩子相依为命,最大的只有6岁,最小的遗腹子尚未出生。</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40弄1号唐绍仪旧居,民国总理的官邸,建于1932年,西班牙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著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1937至1938年,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1862—1938)曾居住于此,并在此被国民党军统(有说为日军)谋杀,成为当时震惊中外的政治谋杀案。那位气宇轩昂的清末留美幼童,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精彩人生戛然而止于武康路。</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40弄4号颜福庆旧居是一幢英国乡村别墅式的住宅。这幢别墅的建筑体量不是很大,建造标准在武康路上也不算最高,也就是砖木结构的假三层普通西式民居,在武康路上初看不是亮点,但是按旧主人一生造福于上海人来说,这幢普通民宅的价值和意义,超过了他的邻居黄兴、唐绍仪、陈果夫、陈立夫。</p> <p class="ql-block"> 这栋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建于1923年,砖木结构假三层,组合式人字坡顶十分陡峭,屋面覆盖红色机平瓦,南北皆设置高耸的老虎窗。建筑外墙为淡黄色水泥拉毛,窗边框以隅石形红砖贴面装饰,东西外立面各建有一个三联式的清水红砖大烟囱。西北部二层辅楼设置有大厨房和车库等。</p> <p class="ql-block"> 颜福庆是我们上海这座城市不能忘记的恩人,“颜氏三杰”(惠庆、福庆、德庆)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颜惠庆(1877—1950)是外交家、慈善家,曾任北洋政府总理;颜德庆(1878—1940)是著名工程师,中国铁路事业先驱;颜福庆则是一生从事医学事业,他给上海留下的是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和上海医学院。论对上海的贡献,颜福庆可与马相伯相提并论,后者给上海留下了震旦大学、复旦大学。马相伯是百年树人,颜福庆是治病救人,做的都是积善积德的事业。这样一些有教会背景的新派大家族,对上海和中国的意义不可估量,没有他们,现在的上海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2号,建于1945年,近代独立式花园住宅,二层砖混结构。东侧为主入口及楼梯间,入口门廊上部设有出挑阳台,以直线型钢条作围栏。南立面中央略有前出形成层次,墙面列布竖长形钢窗。东侧沿路立面仅布置一个长条窗和两个小圆窗,西侧为通向花园之敞廊,上部设置内阳台。第一代主人是中国著名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教授谭垣先生。谭先生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友,擅长设计纪念性建筑,是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开路人。</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4号是一座米色的摩登别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于1945年,现代风格住宅,三层钢混结构,带有独立花园。</span>外观简洁流畅,大大的玻璃窗,没有一丝多余的装饰。小楼与两位民国“海归”有关。一位是昔日主人蔡声白,也是住在武康路2号上海丝业大王、美亚织绸厂老板莫觞清的女婿。1919年,他留美回国,他曾就读的理海大学在美国宾州伯利恒市,那里正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曾大力推动科学管理实验的地方。1921年,莫觞清聘请留学归国的蔡声白任经理,蔡声白活学活用,用“泰勒法”管理传统丝厂,通过制订合理的日工作量、统一技术标准和实行计件超产奖励来提高生产效益,取得成功。莫老板去世后,女婿蔡声白负责美亚织绸厂的全部厂务,于1943年又创办了中国丝业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和常务董事。他还是中国国货公司的创办人,丝绸业同业公会的理事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另一位与小楼有关的“海归”是建筑师奚福泉。他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在德国留学时师从研究中国建筑的名师恩斯特·柏石曼。旅德期间,奚福泉深受德国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回国后作品多呈现纯粹的现代风格,其中虹桥疗养院是载入上海建筑史的名作。</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2号是丝绸业巨商莫觞清(1871-1932)的旧居。了解莫觞清的人估计不多,但许多人读过茅盾的名作《子夜》,据说,《子夜》中主人公吴荪甫的原型即是莫觞清。武康路2号,建于1922年,占地面积1760平方米,建筑面积937平方米,为两层砖混结构法式独立式花园住宅,有四坡红色屋顶与棚屋形老虎窗,设塔斯干双柱式外廊,白色烟囱突出屋面。</p> <p class="ql-block"> 南立面三开间,左右对称,房屋造型非常特别,中间阳台呈半圆突出。白色拉毛墙面设有混凝土壁柱等装饰。花园宽阔,繁茂的植被丛中建有室外游泳池。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四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莫觞清和蔡声白从浙江起家,毕生以发展壮大民族工业为己任,想把家乡的丝绸同时也是中国的特产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经过多年打拼后成长为上海丝绸业的实业巨子,但在当时的中国,他们又注定了会在国际资本和金融买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后以壮志未酬的结局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后,莫家人基本都离开了上海。新中国成立后,这栋住宅里住过上海市委书记兼华东局书记柯庆施、华东检察院检察长王范,还有市委机关的普通干部。1965年春,这里是上海市委写作组所在地。在80年代又作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使用。2006年6月1日,武康路2号悄然易主,同样从事丝织业的莫氏后人杨敏德购回武康路2号和4号,将武康路2号作为其在上海的住宅。 杨敏德,香港商人,溢达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是上海纺织商人杨元龙的长女,蔡声白的外孙女,在业界有“配额女王”之称。</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210号建于1923年。西班牙式花园住宅。住宅紧贴路边,建筑主体三层,局部二层,从整体到细节都有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特征:红瓦屋顶,屋面出檐小,檐口一圈券齿带饰,墙上另有绿釉构件装饰的小窗洞。细长的矩形和半圆券门窗洞散布建筑各立面。最吸人眼球的是二层的阳台,被人称为“罗密欧阳台”,欣赏武康路令人无限遐想的“罗密欧阳台”是武康路之游中最为浪漫多情的地方,前来留影拍照的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陈丹燕在著作《上海的风花雪月》里对它有一段伤感而优美的描述:“路边的一栋黄色的小楼,我猜想是意大利人造的,虽然如今已经那么那么旧了,可罗马人那种暗藏杀机的浪漫,还是深刻地留在了那房子在阳光中的阴影里。不知道是哪个朋友曾经点着它说,那是罗密欧要爬的阳台,从此,大家都叫它罗密欧的阳台。慢慢经过那意大利式的半圆的阳台,看明黄色的墙面上暮色初合,再看暗着灯、玻璃脏脏的阳台长窗,耳畔突然想起的,是罗密欧的歌声:听不懂的爱情宣言。”</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29号建于1929-1930年,邬达克设计,西班牙风格独立式花园住宅。该房屋原为外侨德利那齐私宅。建国后曾作为市化工局机关办公,现为民居。在二层的小阳台以前挂了一个粉红色的蝴蝶结,现在放置的几株向日葵,有人戏称为"朱丽叶阳台,"引来无数人到此拍照,一时成为网红景点。</p> <p class="ql-block"> 复兴西路141号也有一个小巧玲珑的小阳台,感觉似乎要更漂亮一些。</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35、137号美杜公寓原为密乐陀公寓,又叫弥陀公寓,据说是大地产商哈同所建,名称源于其妻罗迦陵敦信佛教。</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03号建于1932年,近代欧陆风格花园住宅,假三层砖混结构。原为民国中央银行高级职员的寓所,建国后为政府银行系统职员住所。现为民居。</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05号建于1945年,现代风格住宅,三层混合结构。1950年后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事务管理局使用。现为民居。</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00弄1-4号原为美商德士古石油公司高级职员公寓,由四幢三层英式别墅组成,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75号,建于1915年,近代欧陆风格花园住宅,二层砖木结构。建国后曾作为市委机关招待所和职工宿舍。现为民居。</p> <p class="ql-block"> 1962年,中日之间开辟了半官半民接触和交流的窗口。为接待访华的日本电影界同行,上海电影局领导考虑到赵丹原来的住处有诸多不便。于是,就让他搬进了湖南路8号的3楼。而楼下的2层正是著名音乐家、芭蕾舞《白毛女》的作曲者,时任上海文化局局长孟波的住处。湖南路8号离上海图书馆很近,原来是一位大资本家的宅第。</p> <p class="ql-block"> 湖南路8号这栋住宅,竣工于1948年,建筑风格显得简洁明快,钢筋混凝土结构,清水泥立面外墙,落地钢窗门,朝南阳台围着半圆形的铁栏杆,光影迷离的落地玻璃门窗,黑黝黝的椭圆形铁栏阳台,粘满爬山虎的墙面,无论是一个点或一个面仿佛都被一种浓浓的艺术气质所裹挟着。赵丹一家从1962年一直住到1979年,3楼东南一侧约24平方米的南间是赵丹与妻子黄宗英的卧房,普普通通的一套家具和一架钢琴是房间里的主要陈设。站在他家圆弧形的阳台上,可以看到楼下草绿花红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 张乐平故居位于五原路288弄3号,这幢英式小洋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假三层近代里弄式花园洋房。1950年6月至1992年9月,张乐平在此居住,期间创作了大量漫画、国画、年画、速写和彩墨画等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p> <p class="ql-block"> 因创作出“三毛”这一漫画形象而闻名全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被称之为“三毛”之父。上世纪80年代,《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捎来三毛(台湾作家陈懋平)的信件,张乐平与三毛取得联系。三毛在信中告诉张乐平:"她取三毛为笔名,就是因为从小喜欢《三毛流浪记》…… "</p> <p class="ql-block"> 1989年4月,三毛(陈懋平)首次到上海认张乐平为义父,三毛在信中曾说:“不认‘三毛’的爸爸,认谁做爸爸?”,到上海飞机一落地,三毛的眼泪哗就流了下来,她说:"真想不到自己走了这么多国家,40多岁才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乐土"。张乐平和三毛见面后说,没有想到画“三毛”会画出个女儿来,这是真的没有想到。”后来,三毛多次到张乐平在上海的家,并且一住就是不少日子,与张乐平一家人结下了深厚的 友谊 。1991年1月,三毛患病后自杀离世,张乐平知道后,扼腕痛惜,泣不成声。</p> <p class="ql-block"> 柯灵故居位于复兴西路147号,西班牙式风格的公寓住宅,由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师奚福泉主持建造。故居所在的复兴西路,沿路尽是梧桐,路边高耸的悬铃木,迷人的花园洋房,配合地上斑斑点点的树荫,是上海文人雅士喜爱的居住地带。这套住宅曾为陈伯藩所有,他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驻日本大使馆参事、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特命全权公使等。新中国成立后,该住宅产权收归国有。</p> <p class="ql-block"> 1931年初,柯灵来到上海,历经主编《明星半月刊》《文汇报·副刊》等活动,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副主编,《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等职。此后直至2000年6月在沪离世,柯灵一生与上海结下了深厚情缘,他与夫人陈国容在这栋楼的203室度过了将近五十年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2016年2月6日,柯灵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故居位于复兴西路147号东首一、二层:一层布置为 “柯灵生平”“尺寸素心”两个展厅,二层恢复为柯灵居住时的状态,包括卧室、书房、客厅、厨房等。</p> <p class="ql-block"> 柯灵先生在逆境中自学成才,家道中落后,小学毕业即辍学。以书籍为师、以社会为校,从少年时期直到人生最后阶段,写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不仅一生“煮字烹文,著作等身”,在杂文、散文、小说、诗歌、电影戏剧剧本、文学评论等领域建树不凡,是文坛罕见的全才,尤以优美精炼的散文著称。而且发现和鼓励新人,为后世留下丰富瑰宝。柯灵主编《万象》杂志时,发表了文坛新人张爱玲作品《心经》《连环套》等,为她在文坛崛起助一臂之力,是张爱玲的伯乐。感谢柯灵先生慧眼如炬,让我们有机会读到有古义、见肝胆、时而冷眼、时而缠绵的感情海洋,也有机会对着那一句【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的人生感叹拍案叫绝。</p> <p class="ql-block"> 柯灵故居作为上海文化故居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柯灵亲属捐赠了柯灵先生700多封书信,其中珍贵书信近200封,还有《香雪海》《上海一百年》等一批手稿,其中完整手稿近20件。此外,一大批柯灵先生日常生活用品等遗物也被捐献给故居,其中还有柯灵受邀出席政协第一次会议的邀请函,以及他最喜爱的全套《二十四史》,让人感受到这位文化巨匠留下的人文气息。</p> <p class="ql-block"> 柯灵先生原名高季琳,笔名朱梵,宋约。是中国著名散文家、杂文家、中国电影理论家、评论家、编辑家和剧作家、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不夜城》《为了和平》等家喻户晓的影片都是他的作品。他的散文大气、凝练,可谓字字珠玑。说到自己的散文写作,先生深情地说:“岁月无情,等闲白头,半世纪以上的沧海明月,桑田日暖,使我经历了多少忧忿慷慨,欢喜赞叹。纸短情长,自愧才薄,有负于水深浪阔的时代。”(《柯灵散文选·序》)</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处拥有百年历史文化遗产的武康路,厚重的历史积淀,繁博的人文轶事,使它有别于上海其他马路。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展现了上海近现代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一部活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教科书。“此地无声胜有声,‘老庐’无心却有型。”武康路上的这些历经沧桑的老建筑,犹如岁月老人,虽不能言语,但透过它斑驳的墙垣以及锈蚀的窗棂,我们可以读懂百年来在这些老建筑中所发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全长一公里余,马路不宽,梧桐掩映,花园洋房鳞次栉比,西式公寓风格各异,安静优雅。到武康路,一看建筑,二看历史,三看文化。武康路上的深宅大院,仿佛是一条古董项链上一连串的珍珠,一颗挨着一颗你顺手捏过去,由于时间的磨砺,变得不那么紧密,断断续续的。漫步在这里,丈量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一栋栋篱笆与梧桐树后被茂盛的枝叶遮挡着的豪宅,</span>触摸到带着岁月痕迹的一墙一砖,看着每一缕用力穿过梧桐叶倾泻在墙面上斑驳的阳光,你都可以感受到它昔日的繁华与优雅,诗意与风情。如果来上海的朋友问你,什么是魔都的魅力,带他们去武康路走一走,自然就会找到答案了。</p> <p class="ql-block"> 这条路安静、雅致,带着一点岁月熏染出来的沧桑。 武康路的优雅不仅仅是路上的法国梧桐和一幢幢临街的欧式建筑,而是一种蚀骨的、内在的风情,那是被时间炖出来的,需要慢慢去品。一条武康路,半部上海史,这里是装满故事的老洋房,是充满记忆、文化底蕴的涓涓细流,也是全上海最美的邂逅!武康路是上海百年历史的一个缩影,而上海百年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从贫穷落后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之路。百年武康路,风韵犹迷人。</p><p class="ql-block">(史料部分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