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2日在江苏常熟虞山公园镇海台拍摄的一组鸟儿啄食野生樱桃的照片。图为:山白头鸟(黑短脚鹎bēi)</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和索尼600mm定焦镜头。</p> <p class="ql-block">黑短脚鹎bēi是鹎科短脚鹎属的鸟类,又叫黑鹎.红嘴黒鹎.山白头.白头公.白头黑布鲁布鲁。全长约20cm,头颈黑色或白色(因亚种而异,白色型又叫白头黑鹎)其余体羽黑色,嘴和脚红色。分布于非洲.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长江以南各省等地,主要生活于海拔500-1000米山林高大乔木上以及随季节变化发生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现象。冬季于中国南方可见到数百只的大群。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达加斯加,故又被称为马岛短脚鹎.马岛黑鹎。</p> <p class="ql-block">黑短脚鹎是鸟纲.鹎科的中型鸟类,体长22-26厘米,体重40-60克。嘴鲜红色,脚橙红色,尾呈浅叉状。羽色有两种色型,一种通体黑色,另一种头.颈白色,其余通体黑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主要生活于海拔500-1000米山林高大乔木上以及随季节变化发生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现象。活跃在树冠上,下木间活动是很罕见的现象。叫声多变不一,经常仿猫叫声。杂食性,主要以果实(如无花果等)和昆虫等为食。分布于非洲.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长江以南各省等地。</p> <p class="ql-block">黑短脚鹎bēi冬季主要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树林中,夏季可上到海拔1000-2000米,有的地方(如云南玉龙山)甚至进到海拔2500-3000米的中高山地带,垂直迁徙现象极明显。通常生活在次生林.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及其林缘地带,冬季有时也出现在疏林荒坡.路边或地头树上。</p> <p class="ql-block">习性:黑短脚鹎bēi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大群,特别是冬季,集群有时达100只以上,偶尔也见和黄臀鹎混群。性活泼,常在树冠上来回不停地飞翔,有时也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或站于枝头。偶尔也见栖立于电线上,很少到地上活动。善鸣叫,有时站在树顶梢鸣叫,有时成群边飞边鸣,鸣声粗厉,单调而多变,显得较为嘈杂。</p> <p class="ql-block">食性:黑短脚鹎bēi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属杂食性。动物性食物主要有蜂.天牛.象甲.甲虫.蝗虫.蚂蚁.蝽象等鞘翅目.膜翅目.直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为浆果.榕树果.乌桕种子等。</p> <p class="ql-block">黑短脚鹎bēi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北至陕西南部.湖北.湖南.安徽.东至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东南沿海各省,南至广西.广东.海南岛.西至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东南部。</p> <p class="ql-block">黑短脚鹎bēi繁殖期4-7月。营巢于山地森林中树上,巢多置于乔木树水平枝上,距地高15-18米。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枝.枯草.树皮.树叶.苔藓等植物材料构成,内垫有松针和细草茎叶,巢外还有蛛网。每窝产卵2-4枚,卵呈卵圆形,卵的颜色变化较大,从白色.淡红色到粉红色,被有紫色.褐色或红褐色斑点。</p> <p class="ql-block">黑短脚鹎bēi有好几个亚种,比如在台湾分布的亚种,全身包括头颈部都是黑色,当地称为红嘴黑鹎,这名字概括了它的形象特征,十分准确。也有鸟类学家认为红嘴黑鹎可以算独立鸟种而不是亚种,见仁见智,这课题就留给学术界专家去探讨,我们知道白头的和黑头的这两鹎是亲缘关系非常近的同门兄弟就好了。</p> <p class="ql-block">丝光椋鸟sī guāng liáng niǎo:体型大小和其他椋鸟相似,体长20-23厘米。嘴朱红色,脚橙黄色。雄鸟头、颈丝光白色或棕白色,背深灰色,胸灰色,往后均变淡,两翅和尾黑色。雌鸟头顶前部棕白色,后部暗灰色,上体灰褐色,下体浅灰褐色,其他同雄鸟。特征均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多栖息于开阔平原、农作区和丛林间以及营巢于墙洞或树洞中。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南、自陕西、河南、安徽、江苏至广东、海南、西至四川、云南等地。也见于日本和越南。</p> <p class="ql-block">丝光椋鸟sī guāng liáng niǎo雄鸟整个头和颈白色微缀有灰色,有时还沾有皮黄色,这些羽毛狭窄而尖长呈矛状,披散至上颈,悬垂于上胸。背灰色,颈基处较暗,往后逐渐变浅,到腰和尾上覆羽为淡灰色。肩外缘白色。两翅和尾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小覆羽具宽的灰色羽缘,初级飞羽基部有显著白斑,外侧大覆羽具白色羽缘。头侧、颏、喉和颈侧白色,上胸暗灰色,有的向颈侧延伸至后颈,形成一个不甚明显的暗灰色环。下胸和两胁灰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亦为白色。</p> <p class="ql-block">丝光椋鸟sī guāng liáng niǎo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林、小块丛林和稀树草坡等开阔地带,尤以阔叶丛林、针阔混交林、果园及农耕区附近的稀疏林间较常见,也出现于河谷和海岸。在迁徙时可结成大群,取食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筑巢于洞穴中。</p> <p class="ql-block">留鸟,部分在巢后期游荡。喜结群,丝光椋鸟喜结群于地面觅食,取食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爱栖息于电线、丛林、果园及农耕区,筑巢于洞穴中。冬季聚大群活动,夏季数量少,迁徙时成大群。繁殖方式 卵生 习性迁徙成大群。灰色及黑白色椋鸟。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喜食地老虎、甲虫、蝗虫等农林业害虫, 也吃桑葚、榕果等植物果实与种子。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常成3-5只的小群活动,偶尔亦见10多只的大群。常在地上觅食,有时亦见和其他鸟类一起在农田和草地上觅食。性较胆怯,见人即飞,鸣声清甜、响亮。</p> <p class="ql-block">绣眼鸟。</p> <p class="ql-block">绣眼鸟。</p> <p class="ql-block">乌鸫鸟。</p> <p class="ql-block">乌鸫鸟。</p> <p class="ql-block">乌鸫鸟。</p> <p class="ql-block">翠鸟。</p> <p class="ql-block">翠鸟。</p> <p class="ql-block">翠鸟。</p> <p class="ql-block">翠鸟。</p> <p class="ql-block">翠鸟。</p> <p class="ql-block">翠鸟。</p> <p class="ql-block">翠鸟。</p> <p class="ql-block">翠鸟。</p> <p class="ql-block">翠鸟。</p> <p class="ql-block">翠鸟。</p> <p class="ql-block">翠鸟。</p> <p class="ql-block">翠鸟。</p> <p class="ql-block">山斑鸠。</p> <p class="ql-block">白鹡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