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深人静,画室里的灯光依然敞亮如昼,一个人沉浸在绘画中,画笔在画布上摩擦的“唰唰”声,似乎在给若有若无的背景音乐声和音,让人仿佛在绝美的风景里忘我地游走,时而清扬,时而激情。忽然,听到案头的手机震了一下,屏幕亮了,我扭头看到屏幕上有一排信息瀑布流,有联通发来的话费记录,有头条关于“五一假期”的新闻,还有微博上一些莫名其妙的瓜……。</p><p class="ql-block"> 刷完了,放下手机,而手机压着的正是前两天收到的那本《历史的天空.延安楼文化丛书》,翻开书本,早些年曾凡章老师赠送的书签,正夹在第58页的红色文化篇。曾老师画的书签与他编著的丛书在我的案头相遇,这本身就是一种神奇。</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绘画、读书、写一写,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日常。当读到曾凡章老师编写的《历史的天空·延安楼文化系列丛书》一书时,那种古今红尘世事便喧喧繁攘扑面而来,瞬间让人如沐一阵春风拂面,如听一曲美妙的古韵清曲,虽声幽音稀,境界却是如此高远深䆳,其对家乡的文化艺术、人文情怀的深切之情,拳拳之心,为之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天空·延安楼文化丛书》分为“历史文化篇、红色文化篇、现代文化篇”三个篇章。读“历史文化篇”时,眼前是一个个家乡历史人物的人世沧桑,透过几百年的风雨兼程,款款而来,如饮陈年的醇酿美酒,沁人心脾,意犹未尽;读“红色文化篇”时,一幕幕抛头颅,洒热血英雄的英勇无畏,那前仆后继的场景,过目不忘。了解了先烈们崇高的理想与精神,方知今日安定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读“现代文化篇”,家乡平和美丽的山水,如落在纱窗上婆裟的花容树影,隽秀幽雅。</p><p class="ql-block"> 读过一些历史类书籍,那些书中的场景故事让“历史小白”的我,有隔着千山万水的陌生之感,总让我感觉晦暗难懂、昏昏欲睡。《历史的天空.延安楼文化丛书》这本书,用清新淡雅的文字色彩,细心描绘,亦古亦今,亦华亦素,既写历史、写人物、写故事、写风景,写历史的厚实,也写人情世故,民风民情。书里田园农家、人语欢颜,庭院深深、高堂肃穆,它展开的是一卷曼妙的山水风景画卷,也是一册沉重的尘世市井风情。让我没有了地理、环境的距离感,熟悉、亲切,接地气,书中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人物也似有诸多可以对号入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字与绘画,往往相互影响、相铺相成。从古至今,许多作家都拥有非凡的画技,反之,也有诸多画家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历史的天空.延安楼文化丛书》的作者曾凡章,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画家,其国画、水粉画、装饰画都有独到的过人之处,他的版画在众多画家中更是独树一帜。因此,他的写作文笔就多了一些放逸旷达的想象力,也多了一些清丽洒脱的文字色彩。</p><p class="ql-block"> 心系乡梓,热爱家乡。使命感让曾凡章老师内心自发地对家乡的文化发展,燃起了一份担当与责任。其对家乡的历史人文研究颇多,尤其在艺术领域这一块。曾历时三年编著了家乡平和的第一本《平和县美术史简述》。文章里的诗意气息,让人读来自然轻松,在娓娓道来之间,平易近人却深含意境。</p><p class="ql-block"> 曾凡章老师在早年就已定居厦门,但他却是家乡的一位大家所熟悉并深受广大师生尊敬的辛勤园丁,他艺术专业出身,用绘画方面的天赋与成就,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里延伸光芒,在家乡平和从事教育教学多年,培养出许多的优秀人才。说他是一位学者型的画家,也毫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言以心声,文如其人。读书让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简漫而恬悦的追求,让人有了更多的安静与思考,透过文字,细细品味人生智慧,能令人感动和启迪。读曾凡章老师的文章、欣赏他的画作,如领略山涧清泉,清纯透彻,就如他写给岁月的情话——《晴窗一日几回看》,令人感到温馨浪漫、生机盎然。他一系列相关家乡文化研究的文章,既是他对家乡山水、人文所付出的努力与心血,也是他对家乡情怀的一种抒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天空.延安楼文化丛书》最为独特可贵之处,是第一次把家乡小溪镇新桥村,乃至福建省都罕见的“延安楼”人文、社会、历史、人才等蔚然大观,做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做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延安楼文化”的原创理念,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探索决心与不断创新精神。</p><p class="ql-block"> 书中的许多文章,对一些比较重大的历史课题考究,提出了许多有理有据的探究,令人耳目一新。如《“延安楼”楼名题字考》,《御史张宽墓探究》《“天地会”与延安楼》等,这些研究论文、史料考证详实繁多,有理有据,读来有礼有节。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文化艺术、艺术鉴赏等出色的专业知识与修养,也发挥了作者的专业、专长,提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证明,对后续的研究有了启发和借鉴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我始终钦佩这些默默为家乡文化建设、发展的工作者们。《历史的天空.延安楼文化丛书》出版发表,作者将如此厚重的研究成果无私奉献,贡献的价值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与珍贵。该书在新桥村委会商议与编辑的过程中,有幸纳入了我两篇书写有关延安楼的小文及两幅“延安楼”楼门的油画写生作品,聊以表达我对“延安楼”的仰望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读《历史的天空.延安楼文化丛书》,仿佛走进了“历史的天空”,在历史长河中,任时光倒流,夜晚更加安静了。</p><p class="ql-block"> 佛家有一句话说:生命中所有的遇见,都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成的相。曾凡章老师以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为我们树立了拓展与超脱的榜样,让世俗的生活与生命,瑰丽多姿,意蕴绵长。也衷心祝愿曾凡章老师在未来的日子里,创造出更多精彩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为大家奉上丰盛的精神食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 05 04文蓉于平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延安楼》油画60/70厘米。作者:杨文蓉。</p> <p class="ql-block">《延安楼》油画60/70厘米。作者:杨文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