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皖南寻徽味(二)

飞舞的樱花

<p class="ql-block">  28日早上离开石台县仙寓山,向祁门坑口方向行驶。两地相距113公里,从仙寓山景区上004乡道出景区,然后上473省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晨光总有诱惑力,汽车走走停停也在所难免。喜欢烟雨朦胧若隐若现的山峦,树木呈现的光影,水中的倒影都是拍摄的题材。</p> 奇峰古村 <p class="ql-block">  原本大白天不起眼的地方,也因为这束光,让房屋树木有了倒影,呈现金黄色的光环。</p> <p class="ql-block">  沿省道473前行,在越秋浦河支流的石桥上,看到晨光穿过山头斜照着河边上的一排房屋,河水里呈现出水天一色之景,正在拍照时,有一位自称来自上海的男士主动搭腔,建议我们去奇峰村看一看。他开了一辆别克商务车,就一个人没有其他同行者,这么热情,我们便临时改计划去了奇峰村。</p> <p class="ql-block">  石桥左转沿溪流上行,青山隐隐,翠竹依依,黛瓦白墙的徽派古民居,现代化的崭新小洋楼,村前的参天古树,横溪的简陋木桥,光影真美,匆匆拍几幅赶路去。</p> <p class="ql-block">  在村口伫立着一块大石,上面写着: 安徽名村奇峰村。这里山间的一片开阔田野,种有大片油菜,整齐划一的茶树,有村民正在采摘茶叶,他们边采摘边聊天谈笑风声,虽然听不懂,能感受到他们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令桎梏于城市钢筋水泥和生活压力的游人,放慢脚步放松身心。</p> <p class="ql-block">  奇峰村位于石台县仙寓镇,皖南第三高峰牯牛降国家自然护区的核心区域,海拨700米的半山腰上。</p> <p class="ql-block">  奇峰村由原来湘源、新华,奇峰三个村合并而成。共十四个村民组。路过罗家组时,看路牌写有罗家摄影点,便停车走进罗家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  进村的路面己经修的很好,还挂有标有“罗家”二字的路灯。刚到村口就看到两大黄狗对着我们“汪汪汪”吼叫,让人忐忑。罗家很小,只有十多户,房屋为传统徽派民居。</p> <p class="ql-block">  能看得出当地政府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有资金抉持。村头有经济实力的村民已率先修建好自家的房子,有部分村民也正在维修老屋,改善自家居住环境。</p> <p class="ql-block">  离开罗家,汽车沿山路盘旋上行。这是崎岖弯多路窄的水泥山路且弯急坡陡,如果有下行的车就很麻烦,会车很很考司机手艺。</p> <p class="ql-block">  上山的路上,沿途风景如画,远眺延绵群山,而峡谷里的田原如世外桃园安祥宁静。 </p> <p class="ql-block">  俯瞰山下,最吸引眼球的是那成片的金黄色花海簇拥着白色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为了拍片,汽车行至一个比较的拐弯角停了下来。我们赶紧寻找能拍摄山下奇峰村全景的最佳位置,也只有这个位置,视野开门阔无遮挡。</p><p class="ql-block"> .拍完后,汽车继续向奇峰村行驶在山路上。</p> <p class="ql-block">  汽车行至最高处就是奇峰村,在村口,有三棵四百多年的古树。该村坐落于石台县与祁门县交界处牯牛降的主峰之下、海拔约700米处的半山腰上,村子在牯牛降的半山腰上占据了500多亩的平地,在安徽省着实少见。奇峰村有600多年历史,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 <p class="ql-block">  车到奇峰村,再次与上海旅友相见,你们看照片猜出他的年龄吗?他今年82岁(1941年生.),自驾这辆床车游遍袓国大地,吃住行都在车上。他己经驾车两次从318线进藏,最近一次是2021年。真让人佩服。不过,我们劝他最好再邀请朋友一起游,防止万一生病什么的。他说不需要,不会出啥事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原始传统村落,没有一座现代小洋楼。房屋建筑仍保持原始的模样。斑驳墨斑墙面,墙角的青苔仿佛诉说奇峰村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庢屋的屋檐下,外墙有许多标语,及毛主席语录及”听毛主席的话”等特定时代的印迹。门前晒被子棉絮,山里潮湿利用太阳紫外线消毒,这个卫生习惯很好。</p> <p class="ql-block">  原来的生产队队部现在改造为村史馆,展示原始的劳动工具,村里售卖的土特产样品。</p> <p class="ql-block">  村民介绍,他们的汪姓先袓因逃难选择在这个大山里生活,随着人口增加这里便成汪姓家族的聚集地,也由此而建村。</p> <p class="ql-block">  村落中的高墙院落是典型的徽派黑白建筑,青砖白瓦中尽显古朴气质。与村民聊天时,他们说现在为保留传统民居,不允许村民自行拆建,更不许建现代小楼。</p> <p class="ql-block">  村民还介绍从村里到牯牛降高峰需三小时,在那里可观云海看日出。村里的民宿很少,林头有一家,打造的中式古香古色风格,屋内用品十分讲究,感觉很不错。</p> <p class="ql-block">小视频:中国传统村落一一奇峰村</p> <p class="ql-block">  离开奇峰村,无其他路选择,便沿原路返回到国道473,向祁门方向行驶。我对祁门的印象是那有名气的“祁门红茶”。</p> <p class="ql-block">  奇峰村距祁门坑口村109公里,正常需二个多小时,而我们没有赶时间走走停停,风景在路上边走边拍。</p> <p class="ql-block">  路过牯牛降风景区祁门景区大门方向,我们在这里休息了—会,我们此行主要是寻徽味看风景,牯牛降不在计划内,路过牯牛降并与它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  祁门县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建县于唐永泰二年(766年)。 祁门产茶绝非只有红茶,也有黄山毛峰。踏上祁门县,一路上都看到许多有醒目祁门红茶标牌的茶厂和商店,在停车拍片时,还碰到专门收买农民家刚采摘的新鲜茶叶的商家。他们说:去年天旱加之冬天极冷,极端天气影响产量,收购价70至90元一斤,他收购最好的品相,都是90元一斤(三斤鲜茶才能制一斤新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坑口古村 <p class="ql-block">  在地图上能搜索到祁门县坑口古村风景区,我对此地毫不了解,也是带着试探性的心里来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  坑口古村落位于安徽与江西的交界处,归属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管辖,历史上的古名为竹溪,又名:竹源。</p> <p class="ql-block">  安徽人将坐落在山拗溪涧的村子都称之为'坑'。坑口古村落临水依山,所有的房屋均依地形而建,因地势低洼,呈锅状而得名:坑口。</p> <p class="ql-block">  坑口村依山而建,村中多小巷,房宅呈梯状分布,高低错落有致,小巷皆是青一色石板铺筑,窄窄的小巷弯弯曲曲,两侧的徽派建筑房屋墙面呈斑驳墨迹。</p> <p class="ql-block">  看资料介绍坑口古村在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走进坑口古村,微派建筑古老破旧还有垮塌,让人有点失望。</p> <p class="ql-block">  村内建筑很原始,鲜能见到人影,老房子很多己经无人居住,部分房屋己经全部垮塌。</p> <p class="ql-block">  村内串起一条条巷道,房屋呈梯形分布,错落有致。青石板路,狭窄而狭窄的巷道,走进有年代感和历史感的古建筑,感受徽州古村落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坑口“陈氏宗祠”建于宋代,由陈氏十五世祖万八公召集陈氏弟子共同建造,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至今有432年。陈氏宗祠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工艺精湛,气势宏伟。陈氏祠堂不仅仅属于坑口村民,还包括由此迁居它乡的陈氏族人。</p> <p class="ql-block">  徽州的祠堂和我老家江西吉安一样,村里的村民婚丧嫁娶、庆典、奖惩等庆典活动主要场所。祠堂不仅记录了一个家庭移民和创业的历史,也记录了一个家庭文化的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村里有会源堂、嘉会堂、敦典堂三个古代戏台,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会源堂之一。但遗憾的是,2013年12月29日凌晨,会源堂起火,燃烧了2个多小时。木质会源堂在火灾中被彻底摧毁,让人心痛不已。</p> <p class="ql-block">在村里遇一村民,在与其交流时,方知过河从桥上走,不远处也有陈氏家族聚集地: 磻村。</p><p class="ql-block"> 我们立即开车前往磻村,从村头走到村尾,因为天气由晴转阴,下午五点就感觉天要黑了。村里有一民宿,因受三年疫情影响暂时没有营业,我们便回到闪里镇找住宿。</p> 磻村 <p class="ql-block">  . 在闪里镇街尾处找到一家叫会源的民宿。大门对联写道:历史名村会宾客,舌尖上的美食源匠心。进去咨询前台得知,这个店是坑口村委会修建的,2020年底建成便遇三年疫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 住宿房间设施很全也很新,干净卫生非常好,装修灰调简约。在这家可以点餐,徽菜味道正,价廉物美。会源堂也是镇上解决吃住最好的一家,下次来这里还选住他家,拍照为证,记述这里是为了记住它。</p> <p class="ql-block">  29日阴见睛,早晨七点起床,我们收拾完毕退房,驱车再次来到磻村。在皖南,这里的日出日落与成都相比大约提前一个半小时,我们的生物钟也要随环境进行调整。</p> <p class="ql-block">  磻村隶属坑口行政村,辖4个村民组,145户, .应该理解为坑口村是大队,磻村是生产队。实际中磻村的规模比坑口村大。历史上先有坑口陈家后有磻村陈家,属于陈姓一脉同宗家族。</p> <p class="ql-block">  资料介绍:磻溪陈氏与坑口陈氏同宗,其祖序公号“彦文”,唐时官至户部侍郎,因黄巢之乱,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十月初三日奉敕封天下兵马副元帅,统人马180万,与长子广、次子度随征到歙州篁墩,巢败复追到饶郡浮梁北隅盐仓岭,后战死,被封为忠烈侯。</p> <p class="ql-block">  其后人京公由浮北迁祁西竹源,见“山水幽幽,木石清奇”,就在此定居,因此祁西成为“竹源派”。到了十八世祖亨龙之子次五、次六公时,又见磻溪“其山巍巍,其水清清,气势雄阔”,就同居一村,他们的子孙也就在此繁衍至今。资料虽然咬文嚼字也言简言意赅表达清楚。</p> <p class="ql-block">  磻溪古称“竹源磻村”,现名“磻村” 。村前有文闪河穿过,河岸边种了桃树杨柳树,正值春天,粉红色桃花正在绽放,绿柳随风飘逸,田园里盛开的油菜花金灿灿的特别耀眼。看到许多村民骑电瓶车放在河边,原来他们是到山坡上去采搞茶叶,我因时间有限,便放弃上山坡拍他们劳动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从镇上到磻村不远,乡村道路面全部硬化,只需十多的分钟,.过了这座桥就是磻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村口修了比较大的停车场,还有一面宣传介绍磻村历史文化人物的文化墙。这面墙设计制作用心,图文并茂言简意骇,能让游人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  磻村和坑口村一样,都是依山而建。古村现有保留完整的徽派建筑,但有几栋房屋人去屋空并垮塌,有房屋标有被政政府的收购储备。听村民介绍,政府收购价格低,有些村民不愿意售卖老屋。换作我也不愿意,毕竟是祖先留下来的。卖了,将来会后悔的。</p> <p class="ql-block">  . 从石梯上去也有两条小道,左上沿石梯可到村的最高处,直直向前走过一扇门后前行,也是有几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巷,可上行可直行,村内小巷相互贯通,战时可防御,平时方便生活。</p> <p class="ql-block">  和所有皖南徽派建筑古村一样,小巷深幽青石板鹅卵石铺的小路弯弯曲曲,有历史岁月感,悠悠岁月记录陈氏家族的兴旺衰落。在皖南传统古村,都是一部徽商发展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村中有一祠“嘉会堂”,为次五公而建,亦为清咸丰年间所建,其中也设有戏台,戏台藻井至今仍是清晰。祠堂是凝结着陈氏子孙对先祖的敬重,族人聚集团结欢庆之地,后辈当记住自己从哪里来,再到哪里去。无论走到哪里,你要记住自己的根。</p> <p class="ql-block">  第一天去磻村,天色己晚,村内四处静悄悄的,没有看见一个人,一个人走在这陌生的古村里,心里总有点发怵,没有敢过多停留。从村头走到村尾匆匆而过,并由村外的的乡道返回闪里镇。</p> <p class="ql-block">  由于头一天在磻村的匆忙,让我心有不甘,便决定次日再次去磻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晨,在村外远眺,看到村内炊烟袅袅的人间烟火,村内有人家也让我心里踏实多了,重踏入村内更加从容,我终于可以把磻村看的清清楚楚。</p> <p class="ql-block">  走进巷子,踏着铺着青石板的弯弯曲曲小道,看着被岁月风吹雨淋日晒霜打留下的斑驳陆离印迹,这里曾经的繁华已落尽,曾经的辉煌也留给了岁月,它们见证了磻村的历史,墨迹斑斑的老屋诉说这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从村的内向外走,村中菜畦成片,阡陌小路,鸡鸣犬吠,一派田园风光。皖南乡村的春天,风景真是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  在村里了解到,本地文化公司已在2019年9月完成了10个民宿单体工程建设。由于受疫情影响,开业不久又关闭了。我们去时没有一家营业,村民说准备"五一”重新开张迎客,如果要入住,可与村长联系。</p> <p class="ql-block">  从最大的这家民宿到后山,山上有十多棵150---.400多年古樟树,现在全村有三十多棵,后山比较集中,在后山碰到在这里采茶的村民,她说她家是传说老茶树,采摘的是最好品质的黄山毛峰,茶尖两片叶,采摘注意不要茎部,我也学着摘了一些拿给她看,她说:就是这样的。采茶很辛苦,一天下来也就是采摘一斤左右。</p> <p class="ql-block">  磻村早在 2012年坑口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坑口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古戏台之乡,现拥有国保级古戏台两座——嘉会堂、敦典堂。2014年坑口村被评为安徽省森林村庄。由于当地经济落后财力不足,过去了十一年有变化,但不是很大,尚且不能吸引原著村民建设新农村回乡创业。</p> <p class="ql-block">  在村尾,见一家村民顺应形势,正在翻修改建老屋 。磻村已被当地列为打造成“可览、可游、可居”和集“自然、观赏、休闲、健康”于一体的田园景观综合体,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型现代农业田园示范区。但愿这宏伟蓝图能早日实现。</p> <p class="ql-block">  磻村的过去虽然让人留恋,但磻村人更憧憬着的未来。相信,磻村也会随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变化。更希望当地政府,在利用古村落发展经济注意对古建筑加以保护,发掘传承古村的风俗文化。为子孙留下无言的教科书。</p> 水墨渔亭l <p class="ql-block">  离开祁门县坑口村,汽车朝休宁县齐云山景区驶去。途中路过黟县渔亭镇,我们被这里如同一组长长的水墨画卷风景所吸引。</p> <p class="ql-block"> 渔亭镇位于黄山市西部,黟县、休宁、祁门三县交界处,是黟县南大门,距离县城13公里,距离世界著名风景区: 黄山仅40公里,离世界文化遗产地: 西递村、宏村约10余公里。东与道教圣地齐云山接壤,西与国家级森林公园:牯牛降为邻。慈张公路、皖赣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素有“七省通衢”之美称,是皖南商品重要集散地,历来为商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  汽车停下后,我迅速去找拍摄的位置,这时才发现两桥之间,沿河一面己经被施工打围。继续在围外行走,去寻找出入口。走到桥头时,发现了施工员工出入的小门,心中暗喜,于是悄悄地走了进去。</p> <p class="ql-block">  四处张望发现竞然没有人,原来这里还没有开始施工,但施工的工具如挖掘机已经停在河边,这是准备整修河堤的节奏,不久的将来,一定面貌一新。</p> <p class="ql-block">  站在河边拍摄时,看着河水倒影让人遐想。<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徽重镇,</span>镇内数以百计自成格局的徽派建筑自然错落,多为前店后厅,砖木结构,木雕斗枋,砖雕门楼,彩绘窗楣,显得古朴典雅。老街两旁店铺林立,远商近贾或肩舆或船载,辐辏云集,贸易繁盛……</p> <p class="ql-block">  新旧建筑均突出徽派文化,这是当地政府意识到保护传统建筑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会给当地带来旅游经济发展。</p> <p class="ql-block">  在河边看到的渔亭桥,与镇里的徽派建筑民居群,构成一张天然水墨画。这张画随着季节,'阳光的变化而变化,有时是水彩画,有时还会是油画呢。</p> <p class="ql-block">  资料介绍: 渔亭桥坐落渔亭镇漳水出口处,西岸旧有石桥称永济桥,东岸原系木桥称通济桥,两桥之间隔有中洲。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建为石桥,现存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建的七孔石拱桥,全长114米,宽5.6米,高8.2米。栏杆全用长方块石垒成,高大雄伟,为黟县最大的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  走在渔亭桥上,看渔亭镇风光,感叹古徽州人的聪明智慧,他们的勤劳和勇敢。也让我仿佛进行时空穿越之旅。白墙黛瓦,阡陌小路,清清漳河水,悠悠石桥洞,鱼翔浅底,鸭浮绿水,浣女洗衣捶打声,组成了渔亭镇上一幅山乡风俗画图。</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人们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可观可游的山水情景,犹如一幅幅笔精墨妙的现实版山水画卷,值得静下心去寻觅。</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次我对皖南古村落了解不足,这里是路过时发现的,要前往齐云山,就没有在这里过多停留,没有深入了解,只有遗憾的离开了渔亭镇。</p><p class="ql-block"> 相信,我以后还会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