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遇见,从来不是偶然的事,无论是对人对物还是对事。城市街巷里的人或物,对我来说都很特别,每次去寻找都会有一个特定的故事,和一些人走了一段路,在沈阳塔湾有一个景点,这个景点现在叫舍利塔湿地公园,其实,它是由古碑林、古寺(回龙寺)、古塔(舍利塔)和古运河(也叫北运河)组成。</p> <p class="ql-block">古碑林——盛京碑林</p><p class="ql-block">盛京碑林占地50万平方米,分为两个区,南区主要是明清时期的碑林,保存了大量石刻和石碑,其中最著名的是“盛京八景”石刻。这些石刻和石碑记录了盛京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名人事迹,是研究盛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北区由是近现代的碑林,保存了大量的近现代文物和碑刻 其中最著名的是“九一八”事变纪念碑,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p> <p class="ql-block">古寺——回龙寺</p><p class="ql-block">舍利塔有一座寺院, 叫回龙寺。沈阳回龙寺,旧称舍利寺,始建于唐代。据《沈阳县志》记载:“舍利寺塔在县城西十二里塔湾舍利寺,清崇德二年(1637年)敕工部重修,赐名回龙寺,邑中八景塔湾夕照即以此得名,传唐时建。”顺治二年(1645年)对该寺又加以扩建维修,并留有两次重修碑。乾隆元年编写的盛京通志记载:“舍利塔一名回龙寺,在城西塔湾,崇德六年敕工部重建,以后随时修补,寺前有塔,名舍利塔。”乾隆四十三年编写的盛京通志记载:“ 舍利塔在城十二里,一名回龙寺,崇德六年敕工部重建,大殿三楹、东西配庑各三楹、韦驮殿一楹、经堂三楹、垂花门三楹、大门三楹,寺前有塔,名舍利塔。”此时的回龙寺在沈阳地区香火极旺,是人们焚香祈祝的圣地之一。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回龙寺被毁。跨越千年,昔日庙宇荡然,空余舍利宝塔。2006年2月22日,经沈阳市佛教协会申请,辽宁省宗教局于批复同意筹备设立回龙寺。2008年9月22日上午,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回龙寺重建工程奠基庆典仪式隆重举行。重建后的回龙寺占地1.2万平方米。按照与舍利塔地区历史文脉相一致要求,寺院建筑群及附属设施以唐代建筑风格为主,主殿高度为舍利塔高度的二分之一,以舍利塔为中心点,在其西侧并列轴线上建设寺庙建筑群及附属设施,利用现有地形的10米高差,在寺内设置三层平台,主要建筑布置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法堂藏经楼等,主殿均座北朝南。舍利塔单独围成塔院,有林荫道与佛寺建筑群二进院相连接,续写舍利塔寺合一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古塔——舍利塔</p><p class="ql-block">无垢净光舍利塔,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塔湾街15巷45号。舍利塔建于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因佛塔内供藏1548颗“舍利子”,所以又称无垢净光舍利塔。东连昭陵,地处弯内。且 “塔湾夕照”为沈阳八景之一。 无垢净光舍利塔是一座13层密檐八角形砖塔,高33米。整体分五部分:地宫、塔座、塔身、塔檐、塔刹。地宫位于基座下面,是珍藏佛舍利等遗物之处。该塔中出土的大型石函,是研究建塔和辽史的重要实物资料。1985年,无垢净光舍利塔被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无垢净光舍利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垢净光舍利塔是一座13层密檐八角形砖塔,高33米。整体分五部分:地宫、塔座、塔身、塔檐、塔刹。地宫位于基座下面,是珍藏佛舍利等遗物之处。塔座为八角形须弥座,高17米,每面宽5.5米。塔身分上下两部分,下半部有“仰俯莲”形状的须弥座束腰,中间设一壶门,内有石雕伏兽;上半部为八角圆形倚柱,每面正中各辟一券拱形佛龛,内有坐佛一尊,两旁有胁侍。八面座佛名称各有不同,正南曰宝生佛,西南曰等观佛,正西曰平等佛,西北曰惠华佛;正北曰大慈佛,东北曰普济佛,正东曰慈悲佛,东南曰阿閦佛。塔身再向上有十三层密檐,檐下有砖雕斗拱,并悬挂风铎,上有瓦垄,角脊有套兽、坐兽。最顶端是塔刹,塔刹最下层是八角形露盘,露盘之上承托一圆盘露体,其顶端有铁刹杆,刹杆上穿有三颗圆形、半圆形宝珠,最顶上是一葫芦形铜宝珠,以8条铁索连着角脊。无垢净光舍利塔内出土鎏金佛、舍利子、经卷、瓷器等大批文物;并发现圆形地宫,上有天花,下有地板,四壁有保存完好的彩色壁画阿难、迦叶、护法神等。塔中出土大型石函,盖上刻有“维南赡部洲大契丹国辽东沈州西北丰稔村东重熙十三年次甲申四月大壬辰朔冥生十五叶藏”及建塔人姓名、职务等。关于无垢净光舍利塔的建造,民间有种种传说。相传,古时沈阳地区经常出现灾害。一次闹风灾,大风呼呼地刮了七天七夜,以至河水断流,井水干枯,庄稼绝收,百姓无法安生。这时,一位僧人化缘到此,告诉百姓说,这是天上黄龙下凡造成的灾害。百姓听到后恳请僧人制服黄龙,救黎民于水火。僧人查看了沈阳的地势后,确认塔湾就是黄龙的龙头所在。这里是沈阳的最高点,阳气足、风水好,随即与他的两个弟子在塔湾搭起高台,作法祭天,最终将黄龙锁住,百姓从此过上了太平日子。</p> <p class="ql-block">古运河——北运河</p><p class="ql-block">元代古河道,滋育沈阳城。北运河,又称新开河,是一条贯穿沈城的运河,历史上也有过永利河、太平世河等称呼。北运河似母亲颈项上的围巾,亲近温暖,虽年代久远,却仍然不乏活力。沈城人民用辛勤的汗水使它诞生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北运河为人工河道。河道源自浑河,归入蒲河,1911年开修,历时三年,为近代沈阳最大的水利工程。说起这条运河的兴建,这可与沈阳城的水稻种植关系密切。沈阳地区何时开始种植水稻?据记载,沈阳地区种植水稻的确切年份是1906年。当时,于洪区王家荒屯的王长兴聘用金时顺等几户朝鲜族人在蒲河转弯处筑堤挖渠引水,开出成片水田,并试种水稻成功。后来随着更多朝鲜族族农户的加入,沈城的水稻面积逐渐扩大,从而揭开了沈阳近代发展水稻产业的大幕,这也有力地带动了沈城地区大规模地引水灌田工程的展开。清代诗人阮元有诗曰:“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诗中把菱角、水稻、荷花所需的水量多少说得明明白白。种植水稻的水不能太深,但必须经常有水,诗中说的是江南低洼之地或是河网密布地区的情况。沈阳要想种稻也得遵循这个原则。沈阳地区东高西低,去掉一南一北的浑河、蒲河流域,古城西北位于蒲河以南地区就是大片低洼之地,如果挖渠引水,正是种植水稻的理想之地。1911年春,当局决定在元代以前的浑河故道上开凿运河。这条运河在浑河与蒲河之间,可以更好地利用蒲河治理浑河改道后留下的洼地,同时可扩大沈阳西部、北部的水稻种植面积。还应该说明的是,浑河故道要经过北陵前的皇家禁地,按规定,这里是不能动土的,但风雨飘摇中的朝廷已经无力再保护封禁之地了,不久前的南满铁路就堂而皇之地穿过了北陵附近,外国人筑路都可以,自家人挖个水渠更不在话下了。新开河尚在施工时,奉天在大北门火神庙处成立了水利局,该局以试种稻田、振兴水利为职务,并在塔湾地区设电机水田试验场事务所等。水利局在指导农业生产、推动水稻种植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特别是在专门负责北运河的管理方面,出台了许多规定,有效地保证了用水秩序及运河作用的发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