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270年前的一位进士及第、尚未入仕的落魄文人,在一个动荡的时局,随船漂泊到一江南古城的一座石拱桥下,在某个萧瑟的深秋夜半,听闻一寺庙传来的悠悠钟声,诞下一首千古不朽的七绝:</p> <p class="ql-block">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p> <p class="ql-block">从此,这个文人因这首千古绝唱而名留千古,在江南古运河上的常见小桥成为历史最为悠久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也因这首诗,而让一普通寺庙的钟声穿越千年而不绝。</p> <p class="ql-block">对了,读者应该知道,这诗名称为《夜泊枫桥》,作者名张继,这桥名枫桥,这寺名寒山寺。</p> <p class="ql-block">枫桥,始建年代不详,屡经毁修,唐代古桥也已不存,现在所见的半圆形单孔石桥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的。为江南典型的单孔石拱桥,建于古运河上塘河上,全长39.6米,宽6米,两侧各有引桥。</p> <p class="ql-block">在桥的南堍, 还保留有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的明代抗倭斗争的重要遗迹的铁铃关。</p> <p class="ql-block">枫桥,旧名“封桥”,因漕运夜间封此桥禁止船只通行,后讹为“枫桥”。</p> <p class="ql-block">京杭古运河到枫桥后,分为向南、向东两支。向南为枫江,向东为运河故道,接上塘河通阊门城濠。枫桥就建在古运河交叉处的东向的上塘河上。枫桥所在的枫桥古镇,位于苏州阊门的西南,为古驿道和大运河要冲。</p> <p class="ql-block">枫桥所在的枫桥古镇,位于苏州阊门的西南,为古驿道和大运河要冲,自古便是水陆交通枢纽。隋唐以来,江浙、安徽、江西、湖广的皇粮都是从这里中转京都,枫桥为停泊各种漕船之泊地。</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何山桥就是架在现代运河之上的,1954年为了保护枫江和古迹,在枫江的西侧另开凿宽阔的运河。因而在现代运河与古运河之间形成了小洲------江枫洲。枫桥,造型古朴,但与姑苏城内外千余座桥相比并不突出,与它摇相呼应的枫江上的江村桥属于同一风格。外地游客到寒山寺游玩只能见到寒山寺照壁前偏南的江村桥。该桥也建于唐代,清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重建,1984年整修。要想一睹枫桥的尊容,必须穿过寒山寺与寒山寺售票口间的售卖文旅用品的巷口并穿过铁铃关的大门才能到达。</p> <p class="ql-block">隋唐以来,江浙、安徽、江西、湖广的皇粮都是从这里中转京都,枫桥为停泊各种漕船之泊地。</p> <p class="ql-block">枫桥,造型古朴,但与姑苏城内外千余座桥相比并不突出,与它摇相呼应的枫江上的江村桥属于同一风格。外地游客到寒山寺游玩只能见到寒山寺照壁前偏南的江村桥。该桥也建于唐代,清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重建,1984年整修。要想一睹枫桥的尊容,必须穿过寒山寺与寒山寺售票口间的售卖文旅用品的巷口并穿过铁铃关的大门才能到达。</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枫桥西南500米左右,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本名“妙利普明塔院”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多次遭到火毁,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p> <p class="ql-block">张继的《夜泊枫桥》之于寒山寺,就似崔颢之于黄鹤楼、王勃之于滕王阁和范仲淹之于岳阳楼一样,都是因文而名扬天下,成为游览胜地。“南朝四百八十四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出杜牧的《江南春》。盖极言寺庙之多。南朝由于佛法兴盛,帝王提倡佛教而造寺庙者颇多。寒山寺本来只是苏州城外一座普通小寺,自从张继此诗流传之后,成为一处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张继,字懿孙,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生平事迹不详,在留传的史料中,也只能窥见到其模糊的背影,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约715年~约779年),与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作者)为同时代人。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p> <p class="ql-block">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公元762年10月,安史之乱快要结束时,张继等来了朝廷的录用,即弃笔从戎,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之后,张继历任检校员外郎、检校郎中,盐铁判官,殁于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任上。</p> <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今天的张继,无疑是一个泰山级的诗人,如果没有这首《枫桥夜泊》,张继就和千千万万的文人一样,将堙没在文史的长河之中。</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能历经千年传诵而不衰的最大原因在于:张继创作这首诗时的独特情境。</p> <p class="ql-block">天宝十二年(753),成年的张继进士及第,正踌躇满志,希望能够振兴家国,但在随后吏部组织的铨试中不幸落第。随后的岁月,往返于湖北襄阳老家与京城之间,希望能有一天出仕。不料,安史之乱(公元755年)爆发,天宝十五年六月,潼关失陷,唐玄宗仓皇奔蜀。</p> <p class="ql-block">曾记得一本书上说过,时代的一粒微尘,落到普通人的身上,无异于一枚核弹。当时的李白、杜甫、王维、高适等诗坛大咖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况名不见经传的落第文人呢。这年月张继和大批文士一样逃难:政局比较安定的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p> <p class="ql-block">在某个深秋,张继夜泊在姑苏城外的枫:桥下的客船中,在这个繁霜满天的清冷深夜,卧船舱,听到到因月落而惊起的乌鸦啼叫,看到渔人拢岸归家的灯火,回想起离乱以来的煎熬,顿时感受到了无边的寂寥和惆怅,以及羁旅之孤独。对国家和个人前途命运的担忧,使得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此时又传来了寒山古寺悠扬而空灵的钟声,顿时睡意全无,灵感油然而生,脱口吟出了这首不朽的是《夜泊枫桥》。</p> <p class="ql-block">张继的命运转折点是在考取进士9年后,即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即“弃笔从戎”了。之后,张继还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兼任职务),战乱结束后为洪州(今南昌)盐铁判官。主要是分掌财赋,职务虽然不大,但权力很大,任上其为官清廉公正,从其好友刘长卿的“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悼亡张继的诗中,可推测看出他的为国为民的做官品行。仅履职一年多后病逝,只叹一代才子,就此凋零了。对于张继也可以说得上实现了自己的为国为家的抱负。</p> <p class="ql-block">籍籍无名的张继,虽然以诗闻名,但其为官之道也值得世人称颂和推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