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历史名人弥勒市清官杨宝瑛与石屏县吴郁堂先生的一段传奇佳话!

藏雅拾趣

<p class="ql-block">癸卯季春,翻箱倒柜,大破大立之余,见一铜制墨盒,颇感财物聚散有数,人之聚散无常!近半年余未动笔撰文,今观此铜墨盒,故聊以数笔,权作纪念罢了!</p> <p class="ql-block">此铜墨墨盒为民国时期所制,包浆醇厚,镌刻一诗:</p><p class="ql-block">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p><p class="ql-block">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p><p class="ql-block">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p><p class="ql-block">上款为:郁堂先生清玩。</p><p class="ql-block">落款为:杨宝瑛敬赠!</p><p class="ql-block">上款吴郁堂先生原名从周,云南石屏人,民国曾为个碧铁路公司股东,元谋县等多县县长,解放后聘为云南第一批文史馆馆员。吴郁堂先生嗜书画,诗以铭志,杨宝瑛赠此铜墨盒,寓意深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河州弥勒市历史名人遗物传世较稀见,而相关弥勒市历史上的清官遗物更罕之甚罕,故以此铜墨盒为引,愿乡贤之物,后人能珍之!</p> <p class="ql-block">云南红河州弥勒市新哨镇里方村委会红石岩村,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村后山面朝坝子耸立如刀削斧凿的赤壁,纵观俨如垂天红幕,平望恰似立地屏风,清乾隆《弥勒州志》(1739年版)“古迹”篇记载:“红石岩——城西南四十里,上有龙马迹,可卜阴晴,下有平湖,峨峰倒影其中。”清朝时的弥勒贡生马徐珍曾作《红石岩赋》:“……金台灿阁对长离之山,火鼎琼浆在丹天之阙,珊瑚之色十里交辉,琥珀之光半天含照。烟雨之往来,声色之清丽。”《弥勒州志》“水利”篇还有对红石“山湖”的记载:“由红石岩流灌西部田亩。”“山川”篇的记载则为:“山湖——城西南四十里,中产巨鱼。”康熙年间弥勒知州吴永绪(山东历城人)慕名前往览胜,作《峨山倒影》诗云:“凌定苍壁几经秋,影入平湖翠欲流。恍惚静看壶中布,依稀遥见蜃中楼。沙洲鸿雁参差落,水国鱼龙上下游。咫尺蓬瀛原是幻,漫将鱼艇作仙舟。”弥勒作家萧鹏根据“赤脚大仙乘麟马云游至红石岩,被这方景色迷住,即落下云头观赏,留下那串足印”的民间传说而赋诗一首:“赤脚大仙立足观,金镶玉砌迭瑚珊。鸟迷云恋丹天映,好个红岩鱼米川。”</p><p class="ql-block">由此可想见,红石岩下红石岩村,曾惬意地栖居于“山湖”之滨。而如今,“山湖”早已在人烟渐稠的农耕中沿里方河归顺甸溪融入珠江,纵横阡陌的乡路蔓延而过昔日的水灵静谧而入乡随俗,不变的惟山上红石岩,山下红石岩村。远在清末民初,红石岩村里有一杨氏家族是享誉一方的书香世家。至今仍有一副杨氏宗祠联云:“入门问家声,响应宗版算发祥由来远;升陛看祖籍,随沐爷滇南奏捷到而今。”清光绪四年(1878年),杨氏祖辈杨家麟考中戍寅科举人,署湖南龙阳、永兴县令。清光绪十一年,祖辈之后杨蔚文考中乙酉科举人,任弥勒桂香书院山长。真可谓:吉地文星点斗,红岩赤兔当空,一家双举,名声大噪。</p> <p class="ql-block">就在清光绪三年(1877年)夏,红石岩村杨氏家族添一第三代男丁,赐名宝瑛,字少朴(又为璞)。杨宝瑛幼时受良好家教,6岁入学,13岁在桂香书院直接受叔父杨蔚文指教,18岁成为品学兼优的庠生。清咸同年间,“红白旗事件”波及弥勒境,红石岩村杨氏举家迁往弥勒城西门避居。杨宝瑛牢记祖父杨家麟、叔父杨蔚文教导,牢记古训于心:“子正衣冠、曳华裙则丽其服,登心台、钧元致则丽其志,捶笔珠玑、掞辞其金则丽其文,学皆文武、数剖兴亡则弥缝巧合。知造物之兴荣,应巨掌之大手,信穷达之一观,又何羡乎纽授!”</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杨宝瑛受“戊戌变法”影响,赴省城报考乡试。他临时改变志向参加“省自治研究会”活动,不久报考“省教育官训练所”被录取。次年冬结业,省督看中杨宝瑛的才学人品,委任某县县令,但他无意于官场,婉言谢委,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回到弥勒家里侍奉继母。时医药奇缺,且家境又不景气,杨宝瑛自习医书,拜访民医采撷单方,自煎汤药,并先尝药验性后才给继母进药。之后数年守候病榻以笃孝行,受到街坊邻居交口称赞。</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弥勒桂香书院改办高等小学堂,弥勒县令黄炳南得知杨宝瑛的品德才华,请他出任第一任校长。他当校长的第一课是把全体师生集合在《新建桂香阁暨书院记》石碑前讲乾隆年间弥勒署州王纬撰写的碑记:“……小子受学请业,朝斯夕斯,三更灯火,五更鸡鸣,咿唔不辍……日事讲习讨论,辩难析疑,探性道之源流,穷圣贤之根柢,参古今之异同,研书理于毫芒,摩文章以神化……德修行洁,不怍于人,不愧于天……”</p><p class="ql-block">上任伊始,杨宝瑛制定了“严、勤、诚、实、德、智、谦、恭”八字校训,要求教师严于执教,学生勤于攻书。他身体力行,处处做出表率。他对祖国遭受列强侵略痛心疾首,时刻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牢记国耻,发愤图强。爱国必须救国,救国才算爱国。”</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年(1913年),杨宝瑛出任弥勒县师范讲习所所长,为全县培养了第一代小学教师。民国八年(1919年),杨宝瑛出任弥勒县劝学所所长,他努力奔走建立学校教育基金。胡道文任弥勒县长时,他协助胡清理公产,拨得教育租谷500余石,全县各小学均建有“学田”,初步解决了校舍建设和师资经费问题。</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四年(1925年),英帝国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昆明学生组织“云南省学生沪潮后援后”募集资金。杨宝瑛见报后将积蓄的银圆21元寄往后援会,并附一封他抗议英帝国主义暴行的信。他的信在《民治报》上发表,产生了积极影响。</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六年(1927年)七月,弥阳小学校长刘锐良被县参议长张培良诬陷,县长姚必光竟不分青红皂白将刘杀害。杨宝瑛义愤填膺,率全城师生示威。公祭这天,他写一副挽联挂于灵堂:“甸水生悲,峨山披孝,弥阳岗高呼赤子,缘何死于非命?桃园染红,李树落英,教育界痛失良师,哪日雪洗沉冤?”</p><p class="ql-block">杨宝瑛任劝学所长期间,许多教师不愿到山区教书,而有些乡村教师则要求调进县城,对说情、送礼者,他一概严词拒绝。同时,他把儿子思云、思慧派往西山路龙和红万两村小学任教,还动员两儿媳一同上山扎根,两子一去就是十几年。他对此深有感触地写了一首诗:“杜绝求情岂辱任,朴遵表率自无暇。为人做事当守本,遣子上山望坐家。舒适城中将变懒,扎根野地应开花。此言谨记莫生异,但得传闻作赞夸。”</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杨宝瑛辞别教育岗位,在位于弥阳西门小街的三间响瓦房家里设店行医,远近求医者不分亲疏,概不收取脉金。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国民革命军第8军参加滇西松山战役后退驻弥勒休整,次年撤离时丢下了几个重伤员,后沦为乞丐。有个四川籍的伤兵重危,杨宝瑛煎了药叫三子思训端给伤兵疗伤,还给伤兵送去饭菜,伤兵痊愈后为报恩,主动要求到杨宝瑛家干点活,杨先生收下后相待如亲子。抗战胜利,伤兵拿着杨宝瑛给的路费回家与父母相聚。之后其一家人多次来信感谢杨宝瑛的救命之恩。</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弥勒县长王承忠奉命筹组县临时参议会,与各界人士协商公推参议长人选,一致推举杨宝瑛出任。杨宝瑛几次推辞难辞,按法定程序当选临时参议长,后又当选省参议员。他天天穿长衫步行上下班,有时深入民间询问民情,他不赴任何宴会,拒绝请客送礼。这年,弥勒春夏大旱,至9月26日方下透地雨,又遇秋早寒,成为全省重灾县之一,民心浮动,社会不安,杨宝瑛焦心如焚,数次催王县长发放积谷救灾,王托词说:“国难当头,仓谷不可随便放空。”无奈,他以参议员身份亲赴省议会、省府陈述,又数次具文上报,请求减免课税、救济灾荒。省府减了当年部分农税。</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弥勒县正式选举产生县参议会,很多人提名杨宝瑛为参议长候选人,他坚辞不受,并主动辞职回到他破旧不堪的家中,两袖清风,自得其乐。国民三十五年(1946年)早春三月,寒气逼人。杨宝瑛自感已不久于人世,特把3个儿子叫回作交代:“为父一生未添一片瓦,未增一绺地……我死后不难为你们,简简单单送上山就算尽了你们的孝。”农历三月六日晨,杨宝瑛与世长辞,享年69岁。</p><p class="ql-block">杨宝瑛逝世后,没有寿衣,没有棺木,家中仅有他床上破旧的被子蚊帐,罐里装有几碗米,十分寒酸。时任县长蒋子孝以弥勒中学校长名义把校中存放的柏木板拿出找木匠做了一口棺材。县城士绅自发组成治丧委员会,募捐装殓,设灵堂,各界人士送花圈、祭帐吊唁。县长蒋子孝亲送一副挽联祭奠:“弥乡教院先驱,官场楷模,医林表率。史册留芳,争颂先生之高风亮节;峨甸花丛绝色,人中精英,红土香魂。江山作证,谁如少朴之博爱深情?”</p><p class="ql-block">出殡那天,弥勒城的街巷挤满了人流……全城沉浸在悲痛之中,草木流泪,甸溪河水也仿佛在缓缓哀咽……杨宝瑛廉洁、宽厚、博爱、正派,德高望重的一生,赢得的是平民爱戴,留下的是无尽缅怀。</p> <p class="ql-block">磊落清风镌刻字,君子相交一墨盒。</p><p class="ql-block">人生沉浮皆铜臭,惭愧读史二误课。</p><p class="ql-block">癸卯季春,滇南段炳祥撰于昆明潘家湾古玩市场店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