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阅读是历史的回望、心灵的净化,也是梦想的启示、希望的播撒;是思想的觉醒、精神的刷新,更是文明的接力、文脉的传承。因为阅读,我们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因为阅读,人类不断创造更美的世界。为进一步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高教师读写能力,临沂第二十中学常春藤读写共同体进行了第四次读写交流活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一)主题:深度学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分享人:八年级二分部贾雪</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最近在读的一本书是《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本书是一本理论性极强的书,初读觉得些许晦涩难懂,但静下心来细读并思考,却是回味无穷。特别是在以深度阅读引导写作方面让我眼前一亮,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再读再教课文,更加体会到了文字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桃花源记》这一堂课我以课前安排学生进行了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展开,解决了基础文言知识并通译全文后,我带领学生开始挖掘文本,深度阅读。古人的语言精炼又优美,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在描写桃花源美景这一部分,我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特点的关键词,如“中无杂树”“鲜美”“缤纷”“平旷”“俨然”“交通”等,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景物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桃源美景。学生一个个埋头细读,反复打磨,字斟句酌。在短短15分钟的时间里,创作出一篇篇佳作。许多平时写作不太出彩的学生,因为有了课文的支撑,也文思泉涌,让我刮目相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他们其中有的这样写到:“捕鱼而生,却从未见过这番天赐般静谧的桃林。桃花似海,落英缤纷。或许这温润恬淡之粉红,就是希望的颜色吧。”有的这样写到:“波光粼粼且清澈见底的湖水,时而鱼儿还会欢快的跳出水面,携带着犹如晶莹项链般的水珠,在阳光的折射下显得格外唯美。”还有的这样写:“田间中的羊肠小道交错相通、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犬吠声处处可以听到。那田中来来往往辛勤耕田劳作的人们,男女的衣服穿戴,都像桃花源外与世隔绝、世风淳厚的世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学生们一个个创作热情高涨,每组推选出最优秀的一篇进行全班分享,并找其他组同学点评,在全班同学的举手表决下,评选出五篇最美佳作,张贴在班级荣誉榜,供同学们学习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深度学习,深度阅读,深度写作的理论指导下,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立足课标,深挖课本,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写作。将阅读与写作有效融合,让学生沿着课文写作的方法构建自己的语言,激发学生对原文的认同感,让学生的情感在写作实践中得到强化和升华,从而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二)主题:爱的教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分享人:七年级一分部刘莉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口气读完《爱的教育》,其中蕴含的浓浓的“爱”,激荡于胸 ,我想,“爱是什么 ”不会有明确的答案 ,但在我看来 ——爱是博大的 、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严厉的帕克伯尼老师曾经让孩子们望而生畏 ,可仅仅通过一整天的接触,他便赢得了孩子们的尊重与爱戴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帕克波尼老师把一颗真心奉献给了学生 ,奉献给了他热 爱的教育 事业 ,他亲切的关怀生病的学生 ,宽容的对待犯错误的孩子 ,以真诚交换真情,又怎能不收获孩子们的爱呢 ?由此想到了自己现在所带班级的学生,“只有体会深刻 ,才能爱的真切 。”我对他们说,“因为我的孩子也在5楼上了两年 ,而且教学楼上没有厕所 ,为此都不敢喝水 。所以我非常理解你们的处境 ,对你们的疼爱也是发自肺腑的 。” 所以自己在想方设法让课堂生动以外 ,也从来没有拖过一分钟课堂,从而也收获了学生们满满的爱与尊敬,我想,这就是爱的神奇力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诗常被用来形容老师的奉献精神 ,但他其实并不足以概括老师的伟大 。在 《爱的教育》 中,父亲就用情真意切的文字诠释了他对教师这一行业的独特见解 :老师“拿着微薄的薪水 ,却从事着最重要、最伟大的事业 ”,他们的名字是 “世间最尊贵 、最值得敬仰 、最值得你爱护的名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 爱的教育》,堪称每个孩子的成长圣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三)主题:话东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分享人:八年级一分部高媛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昨日计划外出时,忽然想起一位老友,如果明天我们相遇,她恐怕认不出来我了吧,因为近几年我们不曾会面,她没见过现在的我。脑海里忽然浮起东坡的一句词“纵使相逢应不识”,一瞬间心头涌起一阵怅惘。随手搜索了“纵使相逢应不识”,弹出《蒋勋话东坡》的讲座视频,我便开始学习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学者蒋勋讲到这句词时,他提到杨绛想念钱钟书:“我现在越来越老了,我想我就要走了,但我并不悲哀,因为我要去见我死去的女儿跟丈夫。我应该用什么样子去见钟书呢?”他又提起自己思念已故的母亲:母亲记得他少年的样子,记得他中年的样子,可是母亲一定没见过他现在的样子。当他去面对母亲的时候,母亲能认出他来吗?“纵使相逢应不识”成了杨绛思念中书,成了蒋勋思念母亲,成了我思念老友。以前亲近的人,现在却不能够相认,因为“尘满面,鬓如霜”。自分别以后,“我”独自经历了多少欢乐和痛苦,幸福和忧伤,发生了多少变化。岁月在我脸上刻下皱纹,时间在我鬓角留下痕迹。那时的你认不出现在的我!一股强烈的孤寂,荒凉,沉痛之情弥漫开来。正如蒋勋教授所说,“纵使相逢应不识”变成了历史上一个动人的句子。所谓千古绝唱,这是因为那个句子承载了人们共同的深厚的情感。少了这个句子,少了这个文人,将会少了许多动人情感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一句,我很有感触。那时19岁的苏轼和16岁的王弗在四川结婚,人和事都是美好的。我觉得词中的“相顾”应该是16岁的王弗和40岁的苏轼的相顾。此时满身风尘饱经风霜的苏轼与曾经美好年轻的妻子相对,万千的感慨,无尽的思念都流淌在眼泪里。仕途的坎坷,思念妻子的悲伤,流逝的青春,使得苏轼“年年断肠”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四)主题:“香菱学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分享人: 九年级二分部朱飞鹤</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两天在家闲着没事,决定重读《红楼梦》,以往拿起《红楼梦》总是看个热闹,每次读到精彩之处,虽然知道它写的好,但好在哪里,倘若让自己说出个一二来,还真不知该怎样说起。我想,这应该是与自己的知识面储备不足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所以,我想,要想真正读懂《红楼梦》,还是应该先了解了解曹雪芹先生的生平吧。为此我专门百度了曹雪芹,竟然发现有《曹雪芹》这部剧,虽说是杜撰,但看完这部剧,再回过头来看《红楼梦》,有些让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就会豁然开朗,并且也会和自己初识红楼的印象大不相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把书读透、把事想透,真的没那么轻巧,一部作品包含了太多的人情世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九年级下册选入课本的是《香菱学诗》一节,在大观园里,香菱性格的主旋律就是憨、呆、傻,但是“傻”女孩同样有一颗敏锐的心,“傻”只是敏感的一种掩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个五岁就被拐走的孩子会遭受多少磨难?许多折磨和欺凌是为人父母者不敢想象的。一想起来,就会一夜白了头;一想起来,就会无法驻足找寻的脚步;一想起来,就会在长夜里痛哭……因为父母知道,那个被拐走的孩子此生注定是劫数重重,每个时间流逝的瞬间她都可能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她的父亲,自她走后,绝离红尘,游走四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她的母亲,失女又失夫,孤老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她自己,如一微尘,在打骂中残存;如一蓬草,在拐卖中飘零。她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已是命运的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世情凉薄如此,你又如何能期待香菱一路上遇到的那些陌生人能给她点滴的关怀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于香菱而言,苦难如空气,悲惨已经固化成她生命里的一种常态。在这种常态里,她已经不把苦难那么当回事。只有面对飞来横祸的人,才一下子接受不了苦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所以,当门子问香菱的过去时,她哭了,只说:“我原不记得小时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跟黛玉学诗之时,她谈及自己对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的感触时说:“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家,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这品诗,既说得到位,又极形象,更重要的是,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若没有一颗敏感的心,断然是到不了这种境界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回看下香菱这个女孩子,在注定的命运面前她心灵并没有死亡。现实越是冷酷,她越是向往温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大观园就是她心中的温暖。诗歌帮助她完成了救赎。那是一个迥异于现实的世界,姐妹们尊重疼爱的温暖,文字里的悲欢,她在现实里承受的那些悲苦得以在此释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若没这些,她还必须在现实的泥淖里摸打滚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和黛玉一起学诗的时光,该是香菱一生中最美的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五)主题:烈火中淬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分享人:八年级一分部王明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终于迎来了五一假期,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没有什么出游计划,比起向外寻找,我现在更热衷于向内修炼,因为我不知道、不会、需要继续学习的太多太多了,只想安静地在家充电,不然开学又是鸡飞狗跳、兵荒马乱。但假期刚开始,还不想立马开始备课,那就先完成最轻松的一项,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对这本书最初的记忆,是我念初中时,教材里要求背诵的那个经典片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声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终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那时背下来只觉得很励志,每当学习动力不足想放弃的时候,都会打开课本读这一段。直至现在,每次读这一段,还是会被那灵魂三问问到脊背发凉:这一生我们应该怎样度过才算是最有意义的?当回首往事,我们有没有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当生命终结,我们会不会因此生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对这本书的第二次记忆来自《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他和保尔.柯察金一样酷爱读书, 他读的第一本书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他生命里的启蒙书,使他突然感觉到,在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还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使他第一次朦胧地意识到,原来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有信仰,都可以活得非常精彩。他为冬妮娅和保尔的分手而热泪盈眶,并天真浪漫地希望生活里也遇到这样一位“冬妮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没有像孙少平那样,如痴如醉一整天不吃不喝赶在黑天前看完了整本书,而是花了两天多一点地时间,只要闲下来我就捧起来继续阅读,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更多的是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住了。一直以来,我以为保尔这样一位钢铁战士,从小就品学兼优,最起码顺从听话,结果发现不是的。他从小就有反抗意识,也因冲动犯过很多错误。虽然往神父家面团里撒烟灰是受了谢廖沙的怂恿,但他和同学打架,敢于向神父提问地球的来源,敢和第一天上班就想欺负他的无赖男孩对抗,敢抢比自己弱小的男孩的枪,敢偷邻居列辛斯基律师家的枪,都充分说明他天生具有反抗精神,是一只好斗的小公鸡,他的母亲也曾这样向地下党朱赫来抱怨过。所以,文章并不是塑造了一个纸片人一样高大上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感情饱满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保尔小时候爱打架,参加红军后能打仗,这些都使我觉得解气和佩服,他活得率真,爱得干脆,敢爱敢恨,酣畅淋漓。可如果仅仅这样,那他也只是“一只好斗的公鸡”,会让人觉得他只不过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有勇无谋的一介莽夫,但后来发生的事,让我更全面得了解了这位伟人,才知道他不只会打架打仗,更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为人处世的哲学也值得我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当战争基本结束,整个社会进入新生政权生产建设的恢复巩固中,保尔依然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哪怕是最底层筑路工人,也无怨无悔,被身为贵妇人的初恋情人冬妮娅奚落,也依然不卑不亢完美反击:“两年前,你还好些,那时候你还敢跟一个工人握手。可是现在呢,你浑身都发出樟脑丸的味道。说句心里话,现在我跟你已经没什么可谈的了”。当他身体日渐虚弱,第四次死里逃生,到省团委负责政治教育工作时,依然能把工作开展得非常好,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和深切爱戴。尤其是和自私自利、固执偏狭地认为保尔是他升官路上绊脚石的茨维塔耶夫的谈话,让我印象深刻。保尔说:“既然你不愿意说,那就由我说。你认为我在挡你的道,认为我抢了你团委书记的位置,是不是?如果你不是这么想的,就不会因为菲金的事吵起来。这种不正常的态度会损坏咱们的整个工作。如果只对咱们两个人有影响,那就没有关系,管他呢!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好了。可是明天咱们还要在一起工作,这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你听我说,咱们之间没有什么根本的利害冲突,你我都是工人。如果你认为咱们的事业高于一切,那就请把你的手神给我,从明天开始咱们好好合作。要是你不把你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扔掉,还一味地闹无谓的纠纷,给事业造成损失,那么,今后我就要为每一次的损失向你展开无情的斗争。这是我的手,握住它吧,现在这还是你同志的手。”只要是为祖国做贡献,不管做什么,保尔都心甘情愿,从没想过为自己,更没想过升官发财。和同事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如果都是朝着让祖国和人民更好这一目标去奋斗,那都是好兄弟,但如果因为个人恩怨私利影响工作,保尔绝不放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怪不得保尔的政治教育工作做得那么好,他说话开诚布公、有理有节,他做人先礼后兵、光明磊落,真是一个全方位的“好战士”,这也正是我需要学习的。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人情世故如果都用这一准则,不是一下子全厘清了嘛,哪还有什么值得拧巴的?升官发财都是虚名虚利,沆瀣一气不叫兄弟感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读了这本书,最让我敬佩的,除了保尔对人类解放事业的忠诚和奉献、对时间的珍惜和分秒必争、对病痛残疾的勇敢和乐观,还有他不断成熟的爱情观。十七八岁时,他是一个青涩的小伙子,可以为了冬妮娅去死,纵身跳下悬崖,不计后果。当他加入红军队伍,有了更高的觉悟后发现,他的生命首先属于革命事业,再也不会为了个人爱情去赴死了。当他右眼几乎失明,遇到志同道合的丽达时,受《牛虻》革命浪漫主义的影响,用自我折磨来考验意志,忍受了巨大痛苦,主动断绝了和利达的联系。多年后在全俄代表大会上再次偶遇作为代表来开会的丽达,他表示了自己的遗憾,也坦然接受了丽达已经结婚生子他再无机会的事实,他说到:“无论如何,我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得多。”最后他遇到了达雅,这一次他没有选择和自己价值观截然不同的资产阶级小姐,也没因为自己身体即将瘫痪而逃跑,而是决定“放一把火”,让自己和达雅都能放手一搏,相互扶持,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为避免行文的平铺直叙,文中穿插了很多的书信和日记。尤其是丽达的日记。每次读到她的日记,我都万分焦急和揪心,希望她能多写一点,记得再详细一点,生怕落掉一个细节。另一方面,我也觉得日记真的太重要了,自己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了,就像前几天听魏书生老师的讲座,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无非三件事:锻炼好身体、坚持阅读和写日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经典是不能只看一遍的书,希望以后我能经常拿起这本书,从中汲取力量,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永不灰心,用钢铁般的意志活出最有意义的一生。正如作者说的那样“钢铁是在烈火中焚烧、在极寒中冷却,最终才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和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学会了在生活中不灰心丧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书中有无限远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书中有岁月人生万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书中字字可以成为交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书与生命有一段相遇的时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 读书使我们的灵魂变得充盈,让我们有更多的勇气面对人生起伏。常春藤读写共同体成员必将携手同行,浸润书香,让阅读成为习惯,让思考伴随人生!</b></p> <p class="ql-block"><b>编辑:路晓笛</b></p><p class="ql-block"><b>审核:苗凤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