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这是2018年11月24日本人在“新浪博客”写的读书笔记,今天复制到"美篇",一是该网常处于“系统维护”中;二是最近在几所小学调研课堂教学时发现教室里被陪读的学生比5年前有所增加,而且全是男孩!男孩的养育和教育的确值得重视。特分享此文,不当之处,敬请指正。</span></p> 对“危机”一词的关注和思考,是在2014年老同学农鸣写长篇小说《危机深处》期间(他要我给他提供一些素材,也让我成为该书的第一位读者)。该书2015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当代著名作家周大新题词“这是一部写‘危机’的书,环境危机,人生亦有危机……”。<br> 危机一般具有意外性、聚焦性、破坏性、紧迫性的特点。我们经常听到的是环境危机、金融危机、人才危机,还有心理学专家提出的心理危机,后来教育专家提出了男孩危机,要拯救男孩,听起来的确有点毛骨悚然。<br>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一项调查报告,其结论强调:“21世纪的基本国民教育,更要关注的是男生(男孩)的受教育问题”。与此同时,欧美很多国家已提出“拯救男孩计划”。<br>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曾说:“我用50年的时间研究男孩和男人,在研究中我发现确实存在‘男孩危机’,而且这是一场全球危机。”<br>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8年发布的数据表明,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于网络。众多心理学研究表明,<b>在多动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儿童青少年阶段常见的心理疾病上,男孩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孩。</b><br> “北京儿童医院在7年间接诊的6~11岁男孩心理疾病发病率是女孩的两倍。”: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男孩危机”:一个亟须关注的教育现象</b></h1> 2009年12月9日《光明日报》发表李文道、孙云晓的文章《“男孩危机”:一个亟须关注的教育现象》。<br> 2010年1月,孙云晓与李文道、赵霞合著的《拯救男孩》一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br> 孙云晓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他说:“谁都知道中国具有重男轻女的强大传统,男孩地位很高,还需要什么“拯救”吗?可是,在我看来,男孩危机日趋严重,正在使中国失去一代男人,而最为可怕的是,人们很少意识到或根本不相信男孩危机的存在。这就是我写《拯救男孩》的动机和出发点。”<br> 作者历时一年半,以众多研究为基础,对当代中国男孩的状况作了科学翔实的描述,设计出4项具体对策帮助男孩走出危机:<br> 一是改变对男孩的态度;<br> 二是父亲要成为男孩的榜样和引路人;<br> 三是母亲要勇于“放养”男孩;<br> 四是学校和家庭要因性施教。<br> 研究表明,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男孩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总体落后于女孩。为此,孙云晓还建议:父母们千万不要让男孩在6岁前入学。<br> 该书揭示了男孩成长与教育的四大危机:学业危机、心理危机、体质危机、社会危机,并尖锐地指出:“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br> 作者在《青年研究》 2010年03期发表了《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一文的回应》(论文摘要:针对徐安琪在《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一文中对“男孩危机”和“拯救男孩”的质疑和误读,本文以大量研究结果为基础,论证了男孩危机绝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而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男孩在学业、体质、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面临发展危机;男孩和女孩都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但应试教育与男孩天性背道而驰,对男孩更不利;父亲对男孩性别角色的发展非常重要,中国父教缺失严重;性别差异先天存在,需要因性施教。) 2016年11月,孙云晓与李文道的新书《男孩危机?!》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br> 该书用翔实的调查研究数据,对男孩面临的学业危机、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且揭示其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流行文化走入误区,指出改变“男孩危机”的根本,要从发现男孩、了解男孩开始,父母(特别是父亲)、学校、社会都要给予男孩人性化与科学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造就真正的“男子汉”。 <br>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关于“养育男孩</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h1> 著名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认为<b>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家庭养育”</b>,并希望把“家庭教育”改为“家庭养育”,“养育”二字的确用得好!。<br> 近几年来,有幸读到了3本《养育男孩》: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9b54a" style="">第一本:<b>《养育男孩》(典藏版)</b></font></h3> 作者是澳大利亚著名家庭问题专家史蒂夫·比达尔夫。他的《快乐童年的秘密》《养育女孩》等都是世界畅销书,他曾获得澳大利亚勋章,被评为“澳大利亚年度模范父亲。中信出版社分别于2008、2010、2014年出版了该书的中译本。<div> 该书的英文名是Raising Boys,副标题为:Why Boys Are Different - and How To Help Them Become Happy And Well-balanced Men(<b>为什么男孩不同——如何帮助他们成为快乐和神智健全的男人</b>)。英文版也有多种版本:</div>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医学、心理学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男孩特有的睾丸激素以及男孩大脑发育的特点等,揭示了男孩在从孩童向男人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的所有关键问题以及与女孩在很多方面的不同,揭示了父亲和母亲在男孩成长中的作用并提供了相应的建议,提出了男孩应该比女孩晚一年入学,还讨论了单一性别学校的替代模式等问题。<br> 作者将男孩成长过程分为3个阶段:一是出生到6岁,二是6岁到13岁;三是13岁到成年。<br> 父母在以上每个阶段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角色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转眼之间就能完成的。<br> 男孩从6岁左右到13岁的这段时间对爸爸来说至关重要。<br> 作者认为,男孩有些找不到病因的病(如头痛、腹痛等),包括一般的多动症现象,都是由于压力过大、运动不当、缺少父爱等原因造成的,<b>那种“多动症”属于“父爱缺失障碍(Dad Deficiency Disorder)”,而不是“注意力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b>,并提供了案例,如父亲经常陪伴孩子并带孩子运动一段时间后,孩子也不喊头痛、肚子痛了,“多动症”也好了,不用再依赖利他林(Ritalin,治疗多动症的药)了。<div> 科学研究发现,缺少父爱,孩子会出现情绪不稳定、自卑、偏执任性、抗挫折能力差和自理能力差等5大心理障碍。<br> 近些年笔者经常到学校观课,几乎在每所小学都看到一种特殊的家长陪读现象,就是孩子的奶奶、外婆、妈妈或阿姨陪孩子坐在教室里听课,我看到的全是男孩。有一次在一个6年级的教室里,见到一位老奶奶陪孙子听课,她告诉我,孩子的父母都不怎么管孩子,她从孩子读一年级开始,6年来每节课都陪读!<br> 与家长跟踪联系发现,这些被陪读的孩子中有些是自闭症或阿斯伯格症患者,而有些不是,在改变家庭教养方式后都有明显好转,有的已经完全康复不需要家长陪读了。<br> 联想到去年刷屏的“6000字《牛蛙之殇》”中的那个男孩,他的外祖父与母亲为了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能进入名校,从3岁开始带他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备战“幼升小”,结果到6岁时却不能正常入学,医生诊断患上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他3岁前可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哦!<br> 作者提到“男性正逐渐从教育行业消失,特别是在小学,这就会出问题。学校需要更多合格的男教师。”<br> 几年前笔者到一所学校做课题研究时,发现该校23位英语教师中没有一位是男教师,当校长要我对学校工作提建议时我便提了一条:建议尽快给英语组配备“党代表”。<br> 最近有位校长说,他们今年去高校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教师时,想招聘几位男教师,尽管有几位男士应聘,但都得分较低,结果一个都没招到。<br></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9b54a" style="">第二本:<b>《养育男孩》(母亲版)</b></font></h3> 该书中文版2017年4月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作者是美籍哲学博士、两性关系及家庭关系领域的国际知名演说家爱默生·艾格里奇。英语原版的书名是 Mother and Son—the respect effect,中文意思不是“养育男孩”而是“<b>母亲与儿子—— 尊重效应</b>”,有人译为《母与子之尊重》。<br> 从原版的书名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全书的要点,那就是“尊重”对于一个男孩和一段母子关系的意义。<br> 作者分享了他独创的尊重话语术,告诉妈妈们该如何在跟孩子的日常交往中运用正面语言滋养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成为一位独立、有担当、有领导力的男子汉。<br> 英文版摘要:<br> Love is important, but it is respect that is the key to your son's heart. The idea of moms respecting their sons may sound alien to some, but it seems to ignite curiosity across the board. It is easy to relate to the need for all of us to feel a mother's love, but is that the same thing as respect? Even for young boys, the effect of respect is nothing short of astounding when applied properly. Moms yearn to learn anything that better helps them with their sons. After all, they love their boys, but many find them more difficult to parent than their girls, especially from age four and up. What makes this all the more urgent is that moms are coaching fathers to love their daughters, but no one has said boo to moms on specific ways to show respect to their sons, at least not in a way that is applicable and fully explained. All realize that little girls need daddy's love, but who is strongly promoting the truth that little boys (and big ones) need Mom's respect? No wonder mothers feel left in the dark on this topic. Just as Emerson Eggerichs transformed millions of marital relationships with a biblical understanding of love and respect, he now turns these principles t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of all, a mother and her son.<br> 作者总结了两个“6”,即母亲要做的6件事和男孩的6个愿望,不仅深入剖析了“尊重”这个词的意义,还教给父母们如何以“尊重”的方式与男孩子交流。<br> <b>一是母亲需要做的6件事。</b><br> 作者把尊重的语言艺术归结为一个英文单词GUIDES(这个词本身就是“向导,指引者,有指导意义的事物”的意思),这个单词的6个字母分别是表示6件事的单词Give, Understand, Instruct, Discipline, Encourage和Supplicate的首字母。<br> 1. 奉献:奉献对应的是生理需要。<br> 2. 理解:理解对应的是情绪问题。<br> 3. 指引:指引对应的是心智。<br> 4. 督责:督责对应的是意志。<br> 5. 鼓励:鼓励对应的是社交能力。<br> 6. 祈愿:祈愿对应灵性。<br> <b>二是男孩子的6个愿望。</b><br> 作者把男孩内心深处的愿望也归结于一个英文单词CHAIRS,方便记忆。这个词同样也是6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的缩写,即Conquest, Hierarchy, Authority, Insight, Relationship和Sexuality,依次表示6个愿望。<br> 6个愿望可以看作是本书的重点。只有掌握孩子的愿望是什么,妈妈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才能懂得尊重;只有掌握孩子的愿望是什么,妈妈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才能用好尊重术语。书中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实例,用心揣摩,可以掌握尊重艺术的精髓。<br> 1.征服需求:妈妈需要尊重他工作和获取成就的愿望。<br> 2.等级:尊重他供养、保护甚至牺牲的愿望 。<br> 3.权威:尊重他变得更强,拥有领导力和决断力的愿望。<br> 4.智慧:尊重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供建议的愿望。<br> 5. 情谊:尊重他获得肩并肩的友谊的愿望。<br> 6.性:尊重他懂性知性的愿望 。<br> <b> “妈妈应更多地导出儿子自身的语言信息,而不仅是向他输人语言信息。”</b> <b>“尊重-认知”“尊重</b>-<b>想法”“尊重-感觉”“尊重</b>-<b>品德”“尊重</b>-<b>决断”“尊重</b>-<b>交流”以及“尊重</b>-<b>心灵”</b> <font color="#39b54a" style="">第三本:<b>《养育男孩》(实践版)</b></font> 该书中文版2018年3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副标题是“<b>不吼不叫不焦虑的养育男孩指南</b>”。<br> 作者是韩国一位专注男孩美术教育的老师崔旼俊。他从2009年起实施他对男孩养育理念的实践,在韩国开了17家只有男老师,只招男孩子的美术研究所(绘画机构),通过《改变世界的15分钟》等电视栏目被大众所知。他接触了一千多位男孩,并通过网络课程结识近两万名妈妈,另著有《我们的孩子因美术而改变》一书。<br> 本书中,作者将10年的教育经历和海量经验整理汇聚起来,结合案例展示给读者。<br> 来自金星的妈妈,要怎样才能理解来自火星的儿子?<br> 为什么妈妈想和儿子好好谈谈,却总是遭到拒绝?<br> <b>在教育儿子时,为什么有时妈妈的10句话,还不如爸爸的1句话管用?</b><br> 作者认为:<br> 不能理解儿子、不能与儿子有效沟通,往往是养育男孩的妈妈焦虑的根源。<b>妈妈要放下“教”的心态,不要试图通过讲道理来解决问题。遇到难题要适当退位,放手让爸爸与儿子相处。</b><br> 对妈妈来说,真正的危机不是儿子做出不良行为,而是他不再与妈妈坦诚对话。理解儿子的过程与把男朋友变成丈夫的过程截然不同,恋爱中的磨合有着男女双方的共同努力,而拉近儿子与妈妈之间的距离,却似乎只是妈妈一个人的目标,本书为因此苦恼的妈妈们提供了理解儿子的秘诀。 这3本书各有千秋,值得品读。从中还可以了解到3个国家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男孩的成长情况,虽然中译本书名都是“养育男孩”,但原版的副标题更有利于了解书的内容。<br> 男孩难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2300多年前这样写道:“在所有的动物中,男孩是最难控制对付的。”的确,<b>这个天生带有“Y”性染色体的小家伙,自出生以后就会给父母带来无穷的教育困惑:他到底需要什么?</b><br> 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教授艾伦•赖斯曾带领团队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检验了人类大脑在打游戏时的变化,发现男性比女性在网络游戏中能感受到更高程度的奖赏,<b>游戏上瘾的感觉比女性大约高两到三倍。</b>另外,12~16岁的青少年,其大脑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对行为的控制力不强,所以游戏障碍易“找上”他们。<b>长期沉迷游戏会改变男孩的大脑结构</b>,结果会导致男孩更冲动、做事没有头绪、对待感情冷漠等。这也就是为什么<b>爱玩游戏的男孩,在被家人管教时更容易发脾气和走极端。</b> <p class="ql-block"> 养育男孩的书很多,笔者发现有的书从标题看观点有所不同。如《男孩的成长99%靠妈妈》,其实是强调母爱和孩子成长的不同年龄段母亲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的重要,<b>如果母亲过于强势不懂得尊重,不注意“儿大避母”导致儿子出现恋母情结等,问题就严重了。</b>有些书为了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用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吸引眼球”的书名,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好爸爸胜过100个老师》等<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语文出版社原社长王旭明先生认为属于“低级而常识性的错误”)</span>。</p><p class="ql-block"> 其实,孩子的成才不能只靠某一人或一类人。好妈妈、好爸爸、好老师,三者缺一不可。因此,不能只看标题,要看内容,而且多看几本为好。 </p><p class="ql-block"> 另外,网上关于“男孩危机”导致“男人危机”的文章也不少。幼儿园和学校需要更多优质的男老师来承担男孩子成长环境中的领导角色,父亲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影响孩子。</p><p class="ql-block">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强。”男孩的培养牵涉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了,教育部门在不但发布新规,已经在扭转危机了。教育在不断发生变化,前景会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感谢农鸣的两部长篇小说让我加深了对“危机”与“拯救”的理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感谢《男孩危机?!》和《拯救男孩》这两本书让我多读了几本《养育男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