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杂记

蜀山一片石

<p class="ql-block">  还有三天便是立夏,今年的春夏之交,雨水特别的多。五一那天,亲手载了六盆兰草,一盆竹叶石斛,算是过了一个劳动节。昨日凌晨三点,梦醒后莫名其妙的忧起“春将老”,无以再眠,索性爬将起来斜躺在床头抽烟。小雨一直在下,淅淅沥沥,遥想当年陆游半夜三更的“拥被听春雨”,大概也是这个滋味吧。</p> <p class="ql-block">  卧室抽烟污染空气,窗子大开又要走光。晨四点过,干脆端茶拿烟,来到后面园子小亭中的太师椅上,开灯兀坐,直到鸟鸣。 </p><p class="ql-block"> 失眠也许是痛苦的,但偶尔选择性地在这“风从窗眼空中入,雨在檐前滴到明” 的暮春神游一宿,何尝不是因祸得福。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细雨绵绵,无甚去处,寻思好好在家休息一天。古人说:上士闭心,中士闭口,下士闭门。人在江湖,心有所系,所以一时半会还不能闭。手机揣在兜里,时不时几个朋友来个电话,自然也要聊几句,因此也闭不到口。看来只有闭门最有条件,就看自己是否管得住脚。</p><p class="ql-block"> 小院木门上把锁一挂,就是闭门的姿态。那么闭门在家又该寻求一种什么理想状态呢?坐了半天,也想了半天,迷迷糊糊中梳理出了大致几种情况:最高境界莫过于“饥来即食,困来即眠”。这种“猪” 式生活虽然简单明了,但人生附加值太低。其次是养心养性。“性”呢又分大小,一种是“小性”,似我这种憨厚木讷的性格就是长期受这种相对封闭、相对单一的环境影响而养成。与之对应的另一种姑且谓之“大性”,就像民国才女林徽因在70多年前的一个午后闭门,人家是在阳光融融的庭院中,从看到一个蜘蛛慢慢在梅花树上拉丝,由此在平淡不过的现象里升华出了“记忆如同一根蛛丝”的诸多感概,这种叹为观止的养性与生俱来。再次是打发无聊。比如看电视、翻书等,电视呢播啥看啥,没有选择。书嘛随手而翻,随心而悟,在看似无聊中消除无聊。最后是回归生活本色。比如油盐柴米吃喝种草等,不过有趣的人也可以从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中写出有趣的事。大作家吴伯萧某一天闭门在院子里转悠时,不也写出了“蒜在抽臺,白菜在卷心”吗。我跟着学了半天,蒙蒙细雨里,也居然发现了鲤鱼在池中打滚、折耳根在树下开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述“闭门”四种活法中,对我而言,烟、茶是不可或缺的两样东西。茶的好处不必多说,上午泡了一杯去年的竹叶青,午后终有所悟,重泡了一杯今年的草青。茶界内盘讲,茶当年是宝,隔年是草。意思是新茶有益,旧茶无用。原先自己喝茶因为年年略有剩余,加之不得要领,一般按生产日期的先后顺序喝,所以不经意间成了年年吃“草”。</p><p class="ql-block"> 新茶在杯中冒出清香。过去爬山时看过满山整整齐齐的茶树,也见过“二八”之手采茶时的场景。茶啊,“生在山中,一色相同。泡在杯中,有绿有红”。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何尝不是如此,闭门品茶,俨然品人生。</p> <p class="ql-block">  至于烟,今天如果不是“闭门”,恐怕也难得在袅袅烟雾中提炼出“香味”。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写过抽烟的人明知抽烟不好 ,但仍偏向虎山行,暗示了人及时行乐的观念,估计这也是他的自白。还有一个文人写得更有趣:烟是奶嘴的延续,当男人感到孤独疲惫时,一支烟在手,就仿佛像婴儿含着奶嘴可以止住哭声一般。</p><p class="ql-block"> 循着这些稀奇古怪的意识流,靠在板凳上抽了几根烟后,我也胡乱梳理出了几点经验来:吸烟一是可以解闷。回忆我斑驳陆离的人生,也是在根根香烟的吐纳之中,体会出了什么叫“往事如烟”。既然是“烟”,就有散了的时候,不必再耿耿于怀。二是调控心情。九十年代初,因工作岗位拟变动而摇摆不定,一天晚上写日记时,心生烦闷,以烟解愁,释然后轻松写道:“口中喷出的烟雾又从圆圈变成了直线,此乃胸中畅然也”,便是一例。三是明白世理。公刘曾说:“吸烟有害健康。环顾人世,说一套,做一套的比比皆是,使人仿佛置身于烟盒之中”。这大概暗指的是烟草行业吧。四是可以当道具。有时交谈中嘴巴无以应对时,一支烟可以叼在嘴上当塞子。有时手不知如何摆放时,可以顺势弹几下烟灰以过渡,等等。</p> <p class="ql-block">  午后雨歇,阳光穿云而出,洒满恬静的小院。院外树梢上的鸟鸣,时不时的在勾引我打开小屝,融进那草长莺飞的暮春。“手倦抛书午梦长”,还是闭门当我的“下士”罢,小门一扇,断却万千世扰,又多了几分自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张照片来自网络,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