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篮球赛说起————忆海拾贝之四

亦湜

<p class="ql-block">  最近,网上一条信息火了,就是一个地方举办的乡村篮球赛,叫什么村BA?搞得如火如荼。实话实说本来我就是个球迷,很喜欢看足球,篮球比赛,但是自从资本介入以后,我越看越有气,索性就不看了用老百姓的话说,咱管不了,可以惹不起咱躲得起,免得跟他们着急上火,从2010年开始,我就开始“戒球了”。这么NBA CBA,什么足超,什么足甲,包括他们参加的国际比赛,更是很少问津,不过这个村BA让我刮目相看,真的很好,一下子让我穿越到五六十年前,想到了哪时的乡村体育活动、文艺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在天津郊区,海河从这里穿村而过,把村子劈成两半,一半是在河北岸,一半在河南岸,50年代后期,河北岸的部分划给了东丽区,河南岸的部分划给了津南区。在那海河虽然没有经过装扮,原生态的自然美依然让人陶醉,两岸芦苇荡漾,河滩长满了各类水草,岸边树木葱绿花儿鲜艳,让人美不胜收。尤其是夏季,滚滚海河水面上百舸争游,大的轮船有客轮“民主”号,货轮“和平”号,还有从天津市内大连道发到塘沽的旅游船,小漁船、糟运船数不胜数,曾经是小帅哥的我,那时总有一种奇妙的想法,老是认为电影《上甘岭》的插曲一条大河是说的我们这里的海河,后来才知道是自己乱点鸳鸯谱,搞错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村是天津市的近郊,这里经济状况相对比较好,解放后,经过了土地改革,延续了几百年的个体农村经济,逐步开始走向合作化道路,日子过的好了起来。记得在生产队一个男劳动力,每天记十分工,半个月开一次工资,每次可以开15块钱,一个月就30块钱,妇女们就少一些了,每天记七分工,每个月也有21块钱进账,这里是菜田区,春天了,有早春作物可以分给社员,如波菜、小白菜;苗香草莓等等,夏天了,可以分一些黄瓜、茄子、西红柿,菜花等,秋天的可以分一些土豆、芹菜、豆角,冬天可以分几百斤大白菜和青萝卜,几乎这一年不用买菜。更让人羡慕的是秋收以后,每户可以分几百斤稻谷,年终呢还要有分红,一个劳动力也能分上他二三百块,算起来一个社员的收入可以顶工厂的二三级工。所以大家都理认为当一个农民不比别人矮半截,那时社会上很重视工人、农民劳动者的地位,总在强调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社会上还没有人为地把阶层分的那么细,所以农民并不认为是自己是社会的最底层的人,一句话他们不认为比别人差。实话实说当时大家的生治不是特别富有,但过得有滋有味。那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百姓生活过的滋润了,必然有精神生活的需求,那时,村子里的文化生活搞得可好了。 什么评剧团,京剧团,话剧团,河北梆子,踩高跷的,跑旱船的在农村遍地开花。尤其是篮球队,遍布了整个农村,几乎每个地方的村庄都有自己篮球队,农闲时会自发的组织各种比赛。一有赛事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涌向篮球场看比赛。有时村里也会请市里企业有名气的球队和专业球队到村里搞友谊赛,恰蓬这种场合,村里热闹非凡。那时我们村的蓝球队搞的不错,为什呢?当时打球没有什么清规戒律,只要你喜欢就行,也用不着花钱请老师教,大家一块玩就是了,专业队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一句话社会上等级划分没有现在这么清晰,高低贵贱之分也很模糊,没有现在这么森严壁垒,也没有象现在搞得那么神圣,所以大家玩的挺好挺舒服!那是玩篮球的人挺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还有上学的小朋友。用老百姓的话说,那个时代搞什么活动都离老百姓很近,和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因此,很有群众基础。这个村BA估计能火,大概也是这个意思,但愿能够坚持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