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77级,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化工机械专业,为了照顾济南地方,我们专业有四个济南本地名额,我是其中一个。为了赶在14号报到可以拿一个月的工资,即去济南市人事局报到,由人事局二次分配到济南市化工局,化工局再分配就把我分到了济南石油化工二厂(以下简称:石化二)。因为济南市东郊有一个济南石油化工厂(济南炼油厂),隶属于中石化集团,不归济南市管,自然我们也去不了那里。石化二也是国企,有一个炼油车间,是个5万吨/年的常减压装置,看起来貌似专业对口,也只能去那里报到了!</p> 工厂报到 <p class="ql-block"> 从济南市化工局组织科拿到报到通知书即去位于济南市东北郊的石化二报到,先是乘坐8路公交车到济南化肥厂站下车,然后顺路往东走,有一条往北去的土渣路,一问可以前往石化二,路西是化肥厂,路东是济南钢铁厂。感觉走了很远就问路,答曰前面过去陆家庄就是,就这么一条道再向东走,过了陆家庄看到了石化二的大门,大约走了有40多分钟。石化二位于济钢焦化厂的北面,厂大门朝南,对面是梁王中学,东边有两栋厂宿舍楼。</p><p class="ql-block"> 进了厂门,门口西侧便是厂里的四层办公楼,进了办公楼把报到档案袋和报到证交给了组织科,科里一个叫张连荣的女科员接待了我,大体介绍了一下厂里的情况,说是第二天正式上班,可以乘厂里的班车上下班很方便。当时距我家比较近的班车点在历山路省劳改局对过,和我住在一个院子的张志宏副厂长也从那里上车,但要起来很早,上了班车就迟到不了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起一大早,乘厂里班车进厂,感觉还挺神气的,终于可以实打实地干点事了!进入组织科,科长张永成是个转业军人,一身绿军装“接见”了我们。一同分配来的三个人,我、王钢(大学同班)、薛向东(我校炼油专业),据说本来还有一个炼制系毕业的女生,不知通过什么关系去了济南炼油厂。然后张科长开始“训话”,并问我们有什么想法,三人里面我年龄最大,既然让提想法我就说两句吧!我说实习期间想去每个车间呆段时间,熟悉一下工艺流程,也为日后从事技术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哪知张科长勃然变色,说你们实习期就是接受工人教育,去车间劳动,其它的别想这么多。这一说让我们面面相觑,感觉此人“文革遗风”犹在,还是把我们归入“臭老九”之列,日后不太好打交道。如此,我和王钢就分配去了机修车间,分到各个维修班组定期轮换,薛向东则去了炼油车间。</p> <p class="ql-block"> 资料中的厂区大门,仍然记忆犹新。</p> 车间实习 <p class="ql-block"> 我去机修车间的第一个班组是机泵一班(压缩机班),主要是维修全厂的压缩机,这让我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压缩机正是我们的专业课,什么时候赶上大修大卸八块,确实能学到不少东西。哪知去了以后白天基本没活,机器不坏也没着啊!几个工人在一起百无聊赖、谈天说地。其实这个班组技术力量是很强的,班长刘师傅是六九年进厂的老工人,老钳工了水平一流,副班长孙占伟好像是70年进厂,脾气火爆、技术杠杠滴!其他人大都是青工,也有鲁南化肥技校分来的技校生,和他们更能聊到一起。有时听说谁上夜班维修压缩机了,让我羡慕的了不得。心说咋不叫着我呢!因为按规定我们实习的不能值夜班,他们也要攒了班有事时一块休。就这样在压缩机班待了两个月,与班里的工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其中一个叫高向台的青工考上了电大请我们全体去他家喝酒,喝的很尽兴,孙占伟师傅给我说,日后你肯定要去大楼(厂办公楼),我们也少不了打交道,有什么事尽管找我们,绝不难为你。这话还真有分量,后来还真没少麻烦兄弟们。</p><p class="ql-block"> 离开压缩机班又去了旁边的维修三班(泵班),这也是我们的专业课,发现每个班风格都不一样,可能和班长、副班长的性格有关。这个班的主要风格是慢,干什么都不紧不慢,说话也是慢条斯理的,好像人人都是哲学家。有一个71年进厂的刘湘会,中学比我高一届,是个文学青年,总想写篇小说或者豆腐块文章投到报刊杂志上,我们俩倒是经常聊到一起。和在压缩机班一样,白天能修泵的机会也不多,偶尔碰到一次和老刘拆扒拆扒,再装起来就没事了!大约待了有一个多月,大楼上的技术科把我们借去描图。</p><p class="ql-block"> 技术科在大楼四层有朝南的两间大屋,一大间是工艺、电气仪表专业,一大间是土建暖通专业,还有一小间北屋描图室,没有设备专业。我们去的时候工艺专业正在搞甲酸中试和润滑油项目设计,设备图纸都是工艺专业画的,有些不规范的地方我是边描边改,字体也是使用蘸水笔写的长仿宋字,把图纸润色不少,他们很满意,同时也锻炼了我的画图基本功。设备图纸完成后又让我帮忙描配管图,描图必须会识图,不能比着葫芦画瓢。我从资料室借了一本化工制图了解了配管图的画法,然后描图,有不对的地方就改过来,他们非常满意,这也为我日后进入技术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从技术科描图完后,实习期还没到期,接着就去了铆工班,这里又是一个风格,班长董如意师傅是建厂时期的老工人,干活识图都是一把好手,副班长大陈也很钻研,这个班的工人学习气氛很浓,出了不少人才。后来有考上电大的,有去厂财务科的,还有当行政干部的。我去了和他们一起干,学习钣金工手册在油毡纸上画展开图,也抡过大锤整圆,拼一身汗和工人们相处很愉快。后来又去焊工班待了段时间,这个班组也有不少技术水平很高的人才。总体感觉机修车间是藏龙卧虎之地,后来在不少管理岗位都能碰到原来在机修的同事,这对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不少帮助。</p> 进入大楼 <p class="ql-block"> 一年实习期满,厂里对我们进行了再分配,我去技术科,王钢去生产科,薛向东留在炼油车间。我在技术科的老师是冉繁江工程师,是文革前天津大学基本有机合成专业毕业,为了解决家属农转非从省化工研究所调过来的。冉工的特点是头脑很清楚,就是懒得画图。记得我到技术科干的第一个项目是油墨溶剂油装置,是冉工和分管技术的何自强副厂长去天津油墨厂学来的,那时候也没有技术保密,只要拿着单位介绍信就可以参观学习。冉工在现场画了几张草图回来让我出正式的工艺和设备施工图,我说我不是学工艺的,他说到厂里专业分不了这么细都得学着干。我就通过学习化工制图先从工艺流程图画起,然后勘察现场画设备布置图,进而绘制配管图。主要设备就是一个蒸馏釜,上面带着一个蒸馏塔,釜下面是个火焰直接加热由耐火材料制作的加热炉。这一套装置涉及到工艺、设备、土建三个专业,全由我一个人干了!别说还真挺锻炼人的。后来在施工中做了不少改动,因为工艺是常压流程,一些储罐大都是利用的旧设备。工程结束开车成功后,我再去现场测绘画竣工图,整理后归档交到资料室。资料室的师国忠老师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他难得夸奖别人,竟然说我的竣工图是目前石化二最完整最齐全的,这也应当感谢冉工,是他的“懒”成全了我的“勤奋”。</p> 甲醇改造 <p class="ql-block"> 1983年3月,我参加了甲醇技术改造油造气工段项目,承担油造气工段的所有非标设备设计。计有气化炉、废热锅炉、废热锅炉蒸汽包、洗涤塔、气水分离器、加压油槽、200m³贮油罐等设备。其中气化炉设计压力2.4MPa,按当时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属于Ⅱ类容器,中压废热锅炉属于Ⅲ类容器,其它设备根据压力和用途分别属于Ⅱ类或Ⅰ类容器。设计中主要参考原有的结构,根据设计压力的提高,重新选材并进行强度计算、绘制施工图。因厂里不具备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必须将图纸、计算书拿到山东省化工设计院审核、签字并加盖省设计院的设计专用章。可以说这项工作非常锻炼人,是毕业后干的最具挑战性的项目,真有点陈毅那段诗“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图纸完工后,带着相关设计资料、图纸、计算书等去了省化工设计院设备室请黄剑安工程师代审,我厂和设计院是协作单位,那时候还允许代审设备。其中属于三类容器的废热锅炉还必须有总工签字,设计院的费老总是解放前毕业的大学生,是和我父母一起从上海来山东的,资格很老,看到我设计的图说,看来你去工厂锻炼是对的,这些图放在设计院是轮不到你干的,在这里只能制图和描图,现在厂里可以挑大梁了!我也由衷的感慨,时势造就人啊!一开始去工厂是大有可为的,也为以后的“设计之路”打下了良好基础。</p> 基建技措 <p class="ql-block"> 好像是1984年始,技术科改名为基建技措科,科长是李克温(土建专业),冉工是副科长。很多不大了解的以为基建不就是盖房子吗?实际上我们是以上项目和技术改造为主,配备了不少专业对口的人,类似于厂设计室。我还是科里唯一设备专业的,只要有项目我就参与,我画的图纸有时就是带图框的白图,直接拿到机修车间加工。这段时间还真没少和车间打交道,有时图纸上有笔误或错误时,他们也会给我打电话,这就看出来与车间工人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必须放下所谓知识分子的架子,与工人坦诚相待,就没有办不成的事。</p><p class="ql-block"> 在这段时间,技改等项目干了不少,对我都是个锻炼。比如给车队设计汽车加油站,给家属楼设计供水加压泵房,为甲醇改造变换、净化、压缩工段辅助配管设计,为分厂涂料沥青车间设计全部非标设备等。期间还和工艺专业的一起出差调研,为甲醇改造氮氢气压缩机进行选型设计,为此还做过热平衡计算,做到心中有数。后来甲醇改造的变换、净化、压缩都由省化工设计院设计,我负责非标设备图纸的对口交接,并与设备制造单位协调技术问题,可以说,这一年干的很充实,如果不是因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住房等生活问题,应该说干的还是挺舒心的。</p> 催化裂化 <p class="ql-block"> 1985年初,厂里决定上马3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为此专门成立了基建指挥部,是在原基建技措科的基础上,又抽调了炼油、电气、仪表、设备等专业人才组建。我在基建设备科,与管理的设备科合署办公,科长是崔玉家(兼),副科长是董孝先(从机修车间调入),我就是干活的,专职基建设备,不参与设备科的事。</p><p class="ql-block"> 记得是大冬天的,由顾业江厂长,侯建初、何自强副厂长带队,我们各专业人员参加,乘坐厂里的大客车前往泰州炼油厂调研。泰州有一套中石化洛阳设计研究院(简称:洛阳院)设计的3万吨/年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据说刚开车不久,效益不错。去了以后由厂里介绍情况,我们几个专业人员则去资料室看图纸,这套小同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均有洛阳院定点厂生产。我们虽然各专业配备齐全也是仿制不了的,必须得洛阳院设计。洛阳院在大江南北已经建了好几套这个装置,对他们可以说是轻车熟路。</p><p class="ql-block"> 如此,厂里研究决定委托洛阳院设计3万吨/年同轴催化裂化装置,我们各专业负责对口交接配合。1985年春末夏初,我与基建工艺、仪表的一起去了洛阳院进行接洽,这也是我第一次去洛阳。</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一起去的同事,中间周日乘洛阳院的旅游车去了龙门石窟。由左至右:汪清、薛向东、李荣光、王金亭、高德祥。</p> <p class="ql-block"> 离开洛阳院后,我与薛向东一起去了兰州。到洛阳院指定的定点厂家兰州炼油厂机械厂订购反应器再生器的关键部件滑阀和塞阀。记得大西北的天气很冷,我带的衣服不多,一下火车一股寒气扑面而来,我们赶紧找了一家面馆吃了一大海碗兰州拉面,那真是浑身热乎乎的,感到从未有过的舒坦,以后好像再也没吃过这么好的拉面。</p><p class="ql-block"> 进了兰炼大门,感觉厂区好大呀!一个装置距一个装置相隔那么远。据说是前苏联的专家规划设计的,这个安全距离放到现在也是绰绰有余。我们一路往后走,兰炼机械厂在最后面,走了很长的路终于到了。我们出示了单位介绍信,说明来意公事公办,一切水到渠成,不像现在没有几次办不成事。办完事到了下班点,厂里也没有招待饭,把我们安排在兰炼招待所住宿。我们只得再找餐馆吃拉面,显然第二顿就感觉不如第一顿好了,吃的肚子火辣辣、鼓鼓的,好在厂里有个俱乐部,可以打乒乓球活动活动,因天气冷赶紧回宿舍。第二天乘火车返程,总感觉心有不甘,买了一只烧鸡两瓶啤酒上车大快朵颐,终于找到一丝平衡,哈!</p><p class="ql-block"> 1985年夏,我和董孝先一起去牡丹江石油化工机械厂订购装置主要设备反应器再生器,这是洛阳院的定点制造厂,设备图纸直接交到厂里,我们最后只能拿到一张竣工图。这特么就是霸王条款,没办法人家有技术产权,这是技术保密。我们先去的哈尔滨,然后再转车去牡丹江。</p> <p class="ql-block"> 这是转乘空档去了哈尔滨的太阳岛。</p> <p class="ql-block"> 从哈尔滨到牡丹江的火车上,有一段路荒无人烟有点令人恐惧。也是看《林海雪原》小说看的,感觉要是有路匪劫车那是没办法的。下了火车即在小摊上吃了一碗苞米大𥻗,感觉特别热乎。然后到厂里递上单位介绍信说明来意,受到了厂里热情接待,在这里感受到了东北人的热情实在、场面,上的烟都是大重九,在我们这里都是高档烟,招待我们的饭也是相当丰盛,终于享受了一把甲方的待遇。哈!</p> <p class="ql-block"> 临走时我和董孝先一起去了镜泊湖乘船游览,这是在吊水楼大瀑布留影。</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洛阳院的设备图纸陆续到位,需要我们提前订货,有些定型设备都直接交给定点厂了!比如冷换设备由洛阳院提供型号和图号,直接由抚顺机械厂制作,原来机修车间压缩机班的孙占伟师傅调来基建负责订货,回来由我登记在册,我俩配合的很好。其它的非标设备由我和冉工带着一箱图纸去德州开订货会,实际上省厅设备处都已经分好了,那时还不兴招标,我们去了只是谈价格。由潍坊化机厂承制液化气卧式贮罐,因为山东省只有他家具备三类容器制造资格,剩下的由青岛化机厂承担容器类设备制作,德州化机厂承担其余烟囱、火炬等非标设备的制作。记得当时最费时激烈的是分别与青岛化机厂和德州化机厂谈判,由我根据设备图纸和目录主谈,冉工坐镇,宿舍满屋子乌烟瘴气。主要分歧是,我依据的是当时一份山东省非标化工设备价格表,适当再乘个复杂系数。厂方认为这个价格表偏低,要上浮调整,可是他们也拿不出依据,自然想越高越好了!这样我根据图纸复杂程度逐台和他们算,别说还真够“认真”的。他们有时哀叹,你厂里怎么把你派来了呢?我也反唇相讥,你厂里派你来也找对人了!就这样经过讨价还价、相互让步终于达成协议,最后合计了总价款。</p><p class="ql-block"> 回来给顾厂长汇报订货情况,经过艰苦谈判为厂里节约了几万元工程款(那时的钱比现在经花),谁知顾厂长眼一瞪说那不是应该的吗!其实就看责任心高低的事,他也不知道该花多少钱。我们走时连瓶酒都没拿,放到现在那是“不可思议”的。当然,也“出不了什么事”。</p> <p class="ql-block"> 1987年建成的3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p> 调动工作 <p class="ql-block"> 我是1984年3月结婚的,婚后没有自己的住房,蜗居在父母家里一间仅有10平米的北屋权做婚房。妻子在位于济南西郊的省肿瘤医院上班,我在济南东郊的石化二厂上班,路途遥远两边不靠很不方便。</p> <p class="ql-block"> 新婚燕尔,摄于上海外滩黄浦江畔。</p> <p class="ql-block"> 父母家中的小婚房,墙上的贝雕画还是厂里基建技措科的同事送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 大约是85年末、86年初,厂里在市里建了两栋宿舍楼,主要是解决老职工的住房问题,我工龄短自然轮不上。但是可以利用特殊政策分配老职工让出来由厂里再分配的公房。王甲文总工告诉我,位于济南市槐荫区纬十二路处一个小院里,老职工吴同毅居住的一间公房可以拿出来再分配。为此,我还专门去看过,吴同毅信誓旦旦地给我说,房子归房管局,可以拿出来由厂里再分配。这个地段肿瘤医院和我厂都有班车点,殊途同归,还比较方便。于是我向厂里提出要房申请。一开始厂里不同意,认为我工龄年限不够。由于我的坚持,如果分不上只能申请调动工作去市里。后来厂里经过研究,也为了留住我决定将该处房子分配给我,但同时必须签署五年之内不能提出调动工作的协议,被厂里同事戏称之为“卖身契”。我心想先有个住房,把催化项目干完再说吧!其它的也没考虑这么多。于是厂里二榜公布分房名单,我在再分配名单中位列第一,分到吴同毅腾出的公房,约有20多平米,在当时已经很好了!</p><p class="ql-block"> 本来说好的是两边同时搬家,我这里已经准备好了,谁知一大早吴同毅跑到我家里说他已经提前搬家,原来的房子被房东占了。这简直就是欺骗,说好的公房哪来的房东?结果吴说了实话,这房子实际上是私房,他怕厂里不分他市里楼房就说是公房,他是1958年进厂的老职工,一辈子没住过自己的房子,不得已欺骗了厂里。厂里要求他搬回去,这可能吗?“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合着就是我空欢喜一场,白白地被“涮了一把”。不过这样也好,“卖身契”作废了!1986年,我搬到妻子单位医院分配的一间半带小院厨房的平房里,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家了!但我也开始了从济南市西郊到东郊的两地奔波。</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86年春,摄于山东省肿瘤医院的照片,此时一个小生命也在孕育之中。</p> <p class="ql-block"> 1986年摄于省肿瘤医院,潇洒人生。</p> <p class="ql-block"> 我搬到肿瘤医院家属院后,每天上下班的行程是,早上7点乘坐14路汽车到市立五院站换乘1路无轨电车到解放桥站,再换乘8路汽车到济钢终点站。然后从济钢西南门进去,穿过粉尘漫天的焦化厂从北门出去,约走半个多小时,到达厂里大约是10点多,耗时约3小时。下午为了赶上肿瘤医院接学生放学的班车,4点钟即跟着送中班的班车到十二马路站下车,这样到家也差不多7点,全程约12小时。在厂里的工作时间扣除中午休息不到5个小时,每天疲于奔命,还不能算我迟到早退。我的考勤归崔玉家科长管,他也没有办法,后来他跟我提出,如果厂里从市立五院附近买房能否解决我的问题,我说当然可以呀,两边单位在那里都有班车点可以解决一定问题。于是崔科长就去向厂里汇报,回来后无话了!估计厂里领导众多,政工干部不少,他们不会为一个青年助工花这个本钱。就这样靠了有半年多,工作自然也不能太卖力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张永成科长把我叫到组织科,例行“训话”一番,说以前没有班车公交时,老职工都是乘火车来上班。我说你们现在条件好了,市里家门口就有班车点,我住这么远想乘火车也赶不上。张科长这才说,经厂党委研究决定,同意你的调动工作申请,自己去找接收单位,厂里为我出具商调函。我听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生怕听错了!为怕“夜长梦多”,当即搭车前往市里历山路66号找到市化工局设计室的吴工(设计室主任)接洽调入,并返回厂里办理离厂手续。要经过各部门签字盖章,需要几天的时间,先将液化气罐和炉具上缴,借阅的图书杂志等要还回去,就连发的雨伞也要交回去,好像仅保留了一件穿过的防寒服留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至此,从82年1月进厂到86年8月离开,在石化二厂工作了4年零7个月。在这里为将来的“设计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可以自豪的说,这几年我没有虚度,同时也给厂里干了不少事,无愧于厂里对我的培养。以致后来同厂里的“设备”人打交道,他们都见过我画的图纸,留下的“口碑”很好。我见到石化二来的人,尽管他们是后来去的没见过面,但是也分外亲切,这就是一个“石化二情结”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