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

上善若水

<p class="ql-block">进一步阅读建议Phyllis和Robert Tyson (1990)对20世纪后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综述。Gertrude和Rubin Blanck (1979, 1986)的两本经典著作阐述了发育与诊断的关系。Stanley Greenspan的《发展心理治疗》(Developmentally Based Psychotherapy, 1997)对于从事儿童临床工作的医师而言,是一本十分有用的教材。而将发育阶段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尤其是针对边缘型患者) 的当代著作,我推荐《情感调节,心智化与自体发展》(Affect Regulation Ment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 Fonagy 等,2002),这是一部综合性巨著,且平装版也已上架。近期出版的自体心理学与发育阶段互相影响的有关读物中,Russell Meares的《亲近与疏远:记忆,创伤和个体存在》 (Intimacy and Alienation: Memory, Trauma and Personal Being, 2002)将是一 个不错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Fenichel在《精神分析之神经症理论》(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Nenrosis、1945)的“性格障碍” 一章中对神经症性症状与神经症人格之间 的差异作出了经典的注释,堪称该领域之范本。最近,Josephs (1992)和 Akhtar (1992)联手出版了一本综合性著作,对本章涉及的性格问题进行 了深入的探讨。若想探究KJein学派有关发育阶段的临床意义,建议阅读 Steiner的《心灵之憩》(Psychic Retreats, 1993)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该书未 免有些晦涩。</p> <p class="ql-block">纽约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本精神分析学派有关人格结构的经典文献合 辑,包括神经症性人格(Lax, 1989)、精神病(Buckley, 1988)和边缘状态 的各种观点(M. H. Stone, 1986)。Laing《分裂的自体》(The Divided Self, 1965)是业界绝无仅有的从现象学角度对精神疾病进行论述的著作。Eigen 的《论精神疾病的核心问题》〈The Psychotic Core, 1986)读来费力,但回味无穷。Elyn Saks(2008)以伴随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的角度所撰写的传记, 用感人而诙谐的语言向读者描述了精神病患者的特殊体验,使我们了解到, 这类人群假使能够得到悉心的医学照料和心理治疗,将完全有可能生活得 充实而富有成效。有关边缘状态的文献也许汗牛充栋,Kemberg及同道(如:Clarkin, Yeomans 和 Kemberg, 2006)和 Fonagy 及同道(Bateman 和 Fonagy, 2004) 将经典理论与近期研究成果有效结合,应用于实践。</p> <p class="ql-block">Paris所著的《边缘型人&nbsp;障碍的治疗》(Treatment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2008)从 边缘人格的分类出发,提纲挈领,避免了细节的赘述并大量结合了 John Gunderson的经典研究结果,可读性强。</p> <p class="ql-block">自本书首版发行至今,依恋相关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不断涌现。边 缘型患者的依恋焦虑在Wallin的《心理治疗中的依恋》(Attachment inPsychotherapy. 2007)和 Mikulincer 与 Shaver 的《成年期依恋》EA/schmem in Adulthood, 2007)这两本书中有详尽的描述。若要进一步了解创伤对边 缘型患者的影响,可尝试阅读Judith Heiman的《心理创伤和痊愈》(Trauma and Recovery^ 1992)。具体请参阅本书第十五章文末的阅读建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