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短文,属我近期编辑多年来环滇池游所拍新旧照片系列的西岸第一篇。北岸 、东岸与南岸已经先后完成并发表。2018年2月我曾在美篇上发表《滇池囊钥”__海口川字闸》,已将海口镇最重要,也是最出名的“海口川字闸”详细介绍过,本不想重复劳动而旧作新发,却发现“滇池囊钥”__海口川字闸”不再支持展示,只本人能看,反复自审,却无涉及政治,公序良俗等方面的内容与图片,无法,只能在旧文中寻些用过的重要景点老相片,加上新近拍摄的新作编成此篇,算是对《滇池囊钥”__海口川字闸》的补充或续篇吧。 海口镇位于西山区南端,螳螂川畔,因是滇池西南的出水口而得名,其东临滇池、南接晋宁、西连安宁、北与本区的碧鸡镇毗邻。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元军攻占云南。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赛典赤•赡思丁主滇,在昆明地区主持疏通螂螳川(即海口河)降低了滇池水位,不仅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还“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1253年以前海口并无名,疏通螂螳川后海口人民请赛典赤赐名,其赐予“滇之水口”即滇池的出水口的意思。以前昆明人不称滇池为湖,而叫“海”,所以就有了现在的“海口”名。 横跨滇池出海口水域的海口大桥,也有人称彩虹桥。大概在2006年年底大桥建成通车,主桥采用三跨中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全长756米,其中有450米跨越滇池水面,双向6车道,中跨孔150米,两边边跨孔各40米,引桥为17孔的预制T型梁。 多年一直无机会拍下其当年号称云南第一座钢管混凝土拱特大桥的雄姿,直到一次想在白鱼口疗养院拍日出,没料到院里的房间价格贵得超乎想象,让我宁可开车到相隔五、六公里的海口镇过夜,第二天天不亮再返疗养院拍片。 那天晚上,我住中滩街东头湖滨小区附近街边旅馆。我过来时知旅馆离滇池出海口不远,饭后闲来无事,找旅馆老板问清去水边的最近村道,摸黑拍了海口大桥夜景。拍照时,我都不知多年想找的“川字闸”就在身后五百米远的大中滩头。 海口大桥跨越滇池与海口河交界水域,这里是滇池唯一的出水口,有村叫海门村,镇子就叫海口镇,如今海口镇已经撤镇为街道,习惯了,还是以旧称叙事。严格意义海口河属螳螂川流经海口镇的一段,从这个口子起,滇池水顺西山区的海口到安宁市的河段称螳螂川,一路纳入无数支流穿青龙峡后到富民县改称普渡河,经东川与禄劝交界处注入金沙江,再流到长江,最终归入真正的大海。 海口河喇叭入湖口的两边,南边的半岛原来有什么村落我不知,现今除在靠近海口大桥边有一座规模不大的码头栈桥外,就是不见烟缕叫海丰的大片湿地,这里被栅栏包围着无法进入看景,其真面貌是后来通过无人机航拍方知。 <p class="ql-block"> 海口河入湖口东北的蒋家凹半岛我就熟悉得多,因为那里有云南水泥厂,工作时有一段时间跑过水泥,多次随领导到厂里洽谈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9年5月4日,缪云台先生任董事长,王涛先生任总经理而创立的“昆明水泥厂”在昆明富滇银行正式成立,这就是云南水泥厂的前身。公司成立后,由于战争的封锁,进口的设备进不来,设备在国内没有现货,又没有厂家承制。王涛和裘夑蕃、胡庆泉三人,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自己设计半机械化立窑水泥厂。而后,遍及我国的立窑就是在借鉴云南水泥厂和济南水泥厂立窑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1940年12月,昆明水泥厂建成投产,1941年1月开始营业。</p> 2017年前,我就听闻已经走过整整80个年头的云南水泥厂要停产,但会留着那些满面沧桑的车间和立窑作为工业遗产保护。因此经过这里时,隔着湖面用长焦拍过几张片子当资料。本篇的最后,我会再介绍搬迁后水泥厂的现状。 前篇《滇池湖畔最美环湖公路拾掇》曾说,我喜欢在要到收费站时就离开省道S215,右下乡道005,穿过海丰湿地,由海口特大桥下行,顺属螳螂川滇池出水口段的海口河南岸走,去看著名的 “川字闸”。因为走高速过高海大桥,不允许停车,一晃而过,只有到白鱼口才能下高速,当然更无法近距离亲近川字闸。走省道S215,也叫昆孟线段的公路会远远隔着豹子山脚经海丰村南,西去再北上过里仁桥进入海口镇。海口镇的典赤路街窄车多,同样无法停车,因而哪怕你知川字闸就在右边河中,你也难于停车游览。 若走乡道005虽然路窄,不想走回头路而直行,得穿过一座学校校区和一个村子,同样是在里仁桥过桥汇入典赤路,但这段冷清的傍河公路人车皆少,却有几处地方,包括川字闸南桥头之上的公路边能停车拍照。<br> 早几年我一直在寻找川字闸未果就是走海口大桥或昆孟线的原因。直到我骑摩托在南岸停好,走石阶下到川字闸上拍过照都不识这就是要找的古物,以为是座石拱桥,问人川字闸在何处,才知所立位置就是,惹当地人笑话,骑着马找马。 我找不到川字闸最关键的原因,是1964年后,在川字闸东头延拓加长了分水墩,在其上另建了电动平板钢闸,来取代 “屡丰闸”的闸水功能。这座新闸从上游方向看完全遮拦着川字闸,由下游看,不知道的人会以为是电动平板钢闸旁的一座古石桥,没想它就是川字闸。<br> 2014年在川字闸上游500米建成了横跨滇池外海出水口,连通南北两岸6个过水孔,单孔净宽17.4米水下闸门的海口新闸,才把原来紧临“川字闸”10孔闸的老机械钢闸与机房拆除,部分恢复了“川字闸”的历史文物原貌。 我在高海高速与昆孟线交接处拐到海口码头的便道上,傍着高海高速北行到海口码头附近西下穿高海高速,沿南岸水边湿地道路去寻找拍摄海口大桥另一面的地方。拍过后,见道路能顺河而下,于是再行,也由此,几十年来才第一次到“川字闸”桥南头,真正看到“川字闸”。 在海口新闸与川字闸之间偏北岸些,由滩涂或湿地相连着个小岛无道路可通,其上有似庙非庙的建筑,问过路的当地老人家,知曾经是龙王庙,现在已经废弃。目前,岛上的建筑已经全部拆除。 一般人以为,川字闸仅是连接大中滩与海口河南岸的那段石拱桥,如此说法,说对,也对,其实非也!史料载,自元代平章政事赛典赤委派巡行劝农使张立道负责疏浚海口河开始,每隔数十年,官府就要征调劳力,大规模疏浚海口河。疏浚之时,均先筑坝断流,待施工完毕后,再挖坝泄水。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疏浚海口河后,河床降低,河中的两个名为大中滩与小中滩的石滩露出水面,其将河水一分为三,形成“川”字形河道。川字闸不在一条河道里,分别在三条河道中,因三条河道夹着大小两个滩岛才形为“川”字,全部闸门合起来共有21孔,方有了川字闸之名。 现今旧闸遗留下来的仅是立有保护碑横跨南河的10孔桥,真正的川字闸还应包括越中河连通大小中滩的7孔中闸桥,跨北河衔接小中滩与典赤路的北河3孔闸桥才准确,只可惜中河上与北河上的桥闸完全是现代新构筑物,已经丧失组成川字闸历史文物的完整性。 从“川字闸”航拍图看,中上的小山为耳山,左下的为豹子山,最左侧的高速路是昆明绕城高速,耳山与豹子山隔河斜对,中间夹一漏斗型出水口,水中两条狭长的“小岛”,将水流分成了三条,典型的汉字“川”造型。靠豹子山南岸一侧,左边的小岛更狭长,面积大些,这就是正宗的“大中滩”。 与豹子山相夹的水道最宽,称为南河,有桥闸10孔,桥体最长。大、小中滩之间的水道称中河,有桥闸7孔,最右边的水道最窄,称北河,有桥闸3孔,三河桥闸合计21孔,三闸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36年),总称为“屡丰闸”。三条水道在“大中滩”末尾、耳山脚下汇合,当地人称“三江口”。 海口镇除赫赫有名的川字闸,前些年我就耳闻其境有“石城”,因心里少年时已经被当时的路南,现今的石林县石林美景所占据,觉得哪里的石林,都比不上路南石林壮观,就一直没去寻找。前两年,被一位也是好玩的发小兄弟所拍石城相片挑起兴致,才专门去补缺。 海口石城座落在云南昆明滇池出水口螳螂川畔的西南仪器厂西南山麓,是一处绮丽的自然景观。石城面积17公顷,山顶苍崖拔地而起,石峰突兀,参差错落,气势雄伟,是片范围不大的岩溶地貌。内有一块约2亩的空地,周围被高约1~2米的峰壁环抱,如坚固的城堡,因而得名“石城”。 1986年11月26日,西山区人民政府将海口石城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城为天公造化,横览城廊俨然,峭壁高耸,层崖叠翠,巨石嶙峋,花树簇拥。既如幢幢城楼,又似排排城垛。城中陡凹,夷为平地;或如广场庭院,或似曲廊雅厅,或蔚为壮观,或玲珑瑰丽,充分展现滇池之滨湖光山色的迷人魅力。 石城的主要景点有“三女风流”、“鳄鱼斗蚊”、“一夫当关”、“一线天”、“通天洞”、“瀑布挂帘”、“城齿翁洞”、“虎狮雄风”、“天马行空”、“别有洞天”等。其实这些有关部门关于石城景点的简介,有些文笔添辉之嫌,那些所谓像形石峰,更有人为主观想像的成份,属横看为岭,竖为峰的主观意识。 我个人觉得,反是关于明代徐霞客到过,赞美过,清代许弘勋游石城时所题那几通摩崖石刻值得观赏,让这边陲莽荒处的弹丸之地难得有了些文化底蕴或人文遗迹。 明代徐霞客是名人,不多说,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游过石城后,留下日记曰:“其顶中洼,石皆环成外郭,东面者巑岏森透,西面者穹覆壁立,南向则余之逾脊而下者,北面则有石窟曲折,若离若合间,一石坠空当关,下覆成门,而出入由之,围壑之中,底平而无水,可以结庐,是所谓石城也。透北门而出,其石更分枝簇萼、石皆青质黑章花纹,廉利棱削,与他山迥异。有牧童二人,引余循崖东转,复入一石队中,又得围崖一区,惟东面受客如门,其中有趺座之龛,架板之床,皆天成者。出门稍南,回顾门侧,有洞岈然,亟转身披之。其峒透空而入,复出于围崖之内,始觉由门入,不若由洞入更奇也。计围崖之后,即由石城中望所谓东面巑岏处矣。出洞,仰眺洞上石峰层沓,高耸无比,复有一老儸儸披兽皮前来,引余相与攀跻......”最后在“经东石门之外,犹令人一步一回首” 明代时,古城尚未开发,徐霞客听当地人说景致不错去看,因无路可行,或不识路,其进入石城没走“正门”,而是到了外围的“城墙”之上,所以他只得从“城墙”上越下进入。 与明代尚未开发不同,在清代,石城已经有了一定的开发与打造,当时的人们将石城分为大、小石城。大石城是东西北三面石壁所围成的洼地部分,也就是如今“湖天锁钥”题刻一带;小石城则是北门东转的三面石壁部分,也就是如今“云庄”一带。大、小石城由一条石道连通,可以相互穿行。 在石城题有多通石刻的许弘勋,我也是看过简介才知其是江苏人,康熙年间探花,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云南提刑按察使。许弘勋游石城时,题刻“湖天锁钥”,并留下有80来字的五律二首,刻于“大石城”,“云庄”刻于小石城,笔力潇洒雄健、雄厚有力,为草书的代表作,堪称书法一绝。 许弘勋庚午冬游石城作石城辟诗因为隶书,且有资料参照识得,全诗为:“位置全如邑,门荫薜荔长,举杯堪累日,割地占昆阳,潭水流山麓,梅花照女墙。吾思卜小筑,投老作云庄。 爱此天然胜,多奇复苦何,石城分小大,随渺俯山河。采药非尘世。观棋即烂柯, 誝(ān语不决)𬍛(瓅lì含义是“珠光宝气,珠宝发出的光”。)松柏古,清梦亦相过。” 另一通被云南当时一位书法家阚祯兆形容为“龙蛇字迹许难分”的石刻,我这等近似文盲之人,就根本无法欣赏。真正有意识的开发打造石城景观是在1984年,山下的西南仪器厂投资,修通环石城道路与桥,建“豁然亭”、“品字牌坊”、石桌、石凳等,种植花草树木,苍松翠柏,四季花开,把这里装扮得分外妖娆。游人得此便利能登高远眺,欣赏石城内外以及海口村镇的美景。 说起西南仪器厂,其就位于石城东面的山下,从海口镇来必须穿过其厂区和生活区。少年时,就知海口镇有兵工厂被称为200号、300号与400号信箱。虽院坝里有一位大姐在海口工作,我却分不清这三座厂生产什么军用品,直到近年才基本搞清其渊源与目前状况。 1939年4月国民政府筹建第五十一兵工厂,开挖30座山洞作为生产车间,1941年投产。1942年1月,在昆明柳坝村的第二十二兵工厂因日机轰炸迁到海口,与五十一兵工厂合并成立第五十三兵工厂,形成光学厂和机枪厂两个制造系统。在这里,1939年4月28日,生产了中国第一架军用6倍双筒望远镜等,1941年6月生产了中国仿造捷克的第一挺轻机关枪,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五十三兵工厂在1950年后,一分为二,即200号与300号。200号即原来的西南仪器厂,现在的西仪股份有限公司。 300号则是原来的云南光学仪器厂,现在的云南北方光学电子集团有限公司。400号我只略知其是生产仪表的,原来叫什么精密仪器厂,现在是昆明特普瑞仪表有限公司。 听说,海口镇还生产过云南第一张机器纸,这我没查到资料,只记得在海口河的南岸紧临川字闸的山边原来有昆明海口造纸厂,后称云丰造纸厂,因治理滇池污染,早就拆除,只遗山坡上的几个台地还在。 说到生产了云南数个“第一”,却因滇池污染治理被拆除的工厂,还有位于高海高速海口大桥东,蒋家凹村南,濒临出湖口北岸创建于1939年5月4日的云南省第一家水泥企业“昆明水泥厂”,它的建成投产,不仅生产了云南第一袋水泥,关键是解决了抗战时期滇缅铁路、空军基地、内迁工厂的水泥来源问题,同时也结束了外国水泥输入云南,独霸市场的历史。 因工作需要,能随意进后来称云南水泥厂的海口水泥厂,不知其有一天会消失,没想过留一张自拍相片。等知工厂要拆除,专门跑到云南水泥厂想入内拍几张相片时,门卫怎么说都不许。 现今,当年灰尘扑面,车出车进的繁忙工厂已经消失,只有那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浮云閲尽经沧桑,混凝土残肤破肉难掩钢铁筋脉凸露的老立窑作为工业文物保存了下来,成为云南水泥厂原位置的识别地标。除此原来的厂区与生活区,已经拆光所有建筑物,治理采矿区,平整土地后,栽上了树木或其他绿植,成了眺望滇池风光的极佳观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