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楷五种

仰望星空

<p class="ql-block">新得佳纸,见猎心喜,闭门选临,经典五种。或言,作小楷较之大字作行草书疲累,此言不假,然亦乐在其中。 每作长篇,一壶清茶,一曲清音,于静坐中感受翰墨之趣,品读文章之美。虽去魏晋之风,隋唐之法,宋元之意,明清之韵远甚,然五合交臻,神融笔畅,实乃人生一快也![抱拳][抱拳]</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钟繇《宣示表》,书法朴质高古,温文尔雅。隶法与楷则并存,古趣盎然。用笔刚柔兼备,点画之间,穿插有致,顾盼有情,可谓含蓄幽森,余韵无穷。历来被后世推崇,南朝书家王僧虔《书隶》中说:“太傅《宣示》墨迹,为丞相王导所宝爱,丧乱狼狈,犹以此表置衣带。过江后,在有军处,右军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爱,纳置棺中,遂不传。所传者乃右军临本”。</p> <p class="ql-block">唐朝初年,《乐毅论》入於内府,曾经褚遂良检校鉴定,认定为真迹。褚氏著录内府所收王羲之书迹,为《右军书目》,列《乐毅论》为王氏正书第一,并注明“四十四行,书付官奴”。唐太宗最为宝重的书迹是《兰亭序》与《乐毅论》。唐内府收藏的《乐毅论》,最初摹拓分赐大臣是在贞观年间。褚遂良《榻本(乐毅论)记》曰:贞观十三年(639)四月九日,命直弘文馆冯承素摹榻,分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六人,“於是在外乃有六本。”武平一《徐氏法书记》载:“至高宗又敕冯承素、诸葛贞榻《乐毅论》及杂帖数本,赐长孙无忌等六人,在外方有。”摹本的传布范围,限於皇亲国戚或近侍大臣而已,世人罕见其貌。</p> <p class="ql-block">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这本刻帖中的字用笔挺拔有力,风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王献之的楷书与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运用“内扌厌”笔法;而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较多地运用”外拓“笔法。他们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董迨《广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p> <p class="ql-block">唐代《灵飞经》是著名的小楷法帖之一,被誉为“天 下第一小楷”,其字结体俊美, 笔意潇洒。作者为钟 绍京(659-746) ,字可大,唐代兴国人,系三国 时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縣的第17世孙。官至中 书令,越国公。</p> <p class="ql-block">汉汲黯传》写于延估七年(1320年),是赵孟頫著名的小楷作品。作品中缺197字为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所补。文征明跋赵书《汉汲黯传》称他“楷法精绝”。清笪重光跋日:“松雪此册,字形大小,无不峭拔,云唐人遗风,其源乃出山阴耳”。</p><p class="ql-block">综观其书落笔迅捷,从容不迫,一气呵成,而无一笔失度;其字体宽和雍容,风骨秀逸,平和简静,有轻裘带之风:大用笔上,提按使转,方圆兼施,还十分讲究笔画间的粗细和累重变化,极富有节奏感;在结体上,法度严谨,挺秀润健,十分讲究字的揖让,国求顾盼有情,故能开阔而不平析,寓丽于苍劲之中。</p> <p class="ql-block">一点一画必求肖合,一字一行务追酷似,只有这样,才能学到前贤的法度,使自己的书写习惯纳入正确的轨道小楷取法方向,或钟王,祝允明,傅山一路以取其朴、取其趣。或赵、文、灵飞经一路,取其秀雅俊朗,或是献之、王宠,取其松动宽疏。虽然比之古人,不吝云泥,然自得其乐,不亦乐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