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年前故地游 忆英烈事迹走过路

吉利高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30日,“五一”放假第二天,我和老伴,去辽宁西部凌源山区游玩,也算故地重游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3年前,1970年深秋,我所在的朝阳县民兵独立团,在那里修建铁路(731工程魏塔线)。那年我18岁,在十连三排七班当战士,就是干体力活的。用铣镐挖路基,挖桥涵基坑。后来在连队当统计、文书,也算平凡人生中的精彩一页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当回忆起那时岁月,总有几丝对故地的思念,因此又一次踏上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驾车在朝阳南站上长深高速、过建平、凌源、在北炉站下高速,沿着建三线公路,一直向南。过松岭子镇20公里,在道路的右侧去往雹神庙镇,这条路曾经从那边驾车走过一次,就是石门沟。</p> <p class="ql-block">沿着陡峭的 ”Z”型盘山柏油公路,一直到顶。穿过100米长石门沟山洞,便来到部队战备仓库。几处大院大门都有荷枪实弹卫兵把守。石门沟口的碉堡,机枪眼,象征军事重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连队的驻地郭家沟,与石门沟隔着一道山梁,那时部队仓库晚间放映野台子电影,我们几个人,翻过山梁来这里看电影,那次放映电影名《万水千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五十三载岁月流逝,早已物是人非,老面孔见不到,取而代之是新面孔,茅草房换成了砖瓦房,村庄也由灰暗变为明亮,仿佛换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在沟口见到当地姓刘的村民,他今年61岁。正在自家的地里查看梨树,今年这几天非常冷,他昨天早晨4点起床,怕冷坏梨树上的花芽,点起三堆烟火局部升温。看得出来,这是一位能过日子、会过日子、辛勤朴实的村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他闲聊中,得知沟里还有部队仓库第一任主任纪念地。还有小水库,库里还有金鱼,山顶上还有一棵柏树。</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沿着那个村民所说的方向,车行两公里柏油路,路边灯杆子上左右两侧,同时挂着党旗和国旗,车在山沟沟里左拐右拐,快要接近深山里宽阔部队训练场和大院时。</p> <p class="ql-block">远远就看见路边一块三米高的石刻碑,停车后细看石碑上一面刻着“青山埋忠骨、英烈励后人” ,十个鲜红醒目大字。</p> <p class="ql-block">石碑另一面刻着“已故仓库第一任主任杨西园葬于卧龙山山顶”。告䜣到过这里人们,英烈就葬在眼前这座山的最高处。</p> <p class="ql-block">从石碑后面走下台阶,这是一块长方形下沉的纪念地。抬头看见汉白玉台阶上竖立着,一个军人姿态站立行进铜像,头戴军帽、内穿军装、外罩军大衣,下身军裤、军鞋,目光炯炯有神地注视着远方。迎着寒冷瑟瑟秋风,迈着知难而进坚定步伐,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人脚下,是一块宽一米的书本形状汉白玉墓碑,上面刻着墓主人的身份简历,走过的闪光路程。细细读过简历后,使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杨西园同志简历</p><p class="ql-block">杨西园,(一九一五年九月至一九八六年八月),河北省交河县人。一九三八年十月入伍到三五九旅。一九三九年五月入党。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一九六三年七月任绥芬河兵站站长,一九六九年九月任仓库第一任主任。一九七零年三月《解放军报》头版头条以《艰苦奋斗老闯将》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一九七四年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秉承的“艰苦创业、爱岗就业、奋发兴业”老山沟的精神薪火相传。激励仓库一代代官兵扎根山沟,无私奉献、接力续写仓库新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杨西园主任就葬在他曾经奋斗过的热土。</p> <p class="ql-block">杨西园同志扎根山沟,勇于奉献,为国防事业、祖国安宁做出的贡献,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如苍松翠柏万古长青,将彪炳史册,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卧龙山挺拔秀丽,两峰为伍,是山沟里特别醒目地方,这是老天爷为英烈设置安置最理想的地方吧!</p> <p class="ql-block">卧龙山顶上的柏树之下埋葬着英烈。</p> <p class="ql-block">岁月虽然逝去,但是英烈精神永存,如同着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根子深深地扎入这山沟沟里土地里。</p> <p class="ql-block">纪念地前的小水库,养了多条大金鱼,陪伴着英烈。</p> <p class="ql-block">你如果还想知道杨西园英烈的事迹,我在网络里搜集到些资料,供你细读。</p> <p class="ql-block">卧龙山顶的墓碑</p><p class="ql-block">原创 现代后勤编辑部 现代后勤 2021-10-22 10:30 发表于北京</p> 杨西园年轻时的照片 <p class="ql-block">每到清明时节,卧龙山下某仓库官兵都会来到山顶祭扫缅怀埋葬于此的仓库第一任老主任杨西园同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杨西园,1915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1938年10月,他怀着对部队的憧憬来到陕北高原,成为八路军三五九旅的一名战士。1941年,他奉命随部队开赴南泥湾开荒屯田,由于表现突出,被提拔为连队司务长。</p> 王震将军指挥下的三五九旅,在延安南泥湾开荒情景。 <p class="ql-block">1951年,杨西园随47军139师(359旅改编)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出任志愿军某部物资站站长。1953年7月从朝鲜回国后,出任绥芬河兵站站长,一干就是十几年。1970年1月,一纸命令又将他从东北边陲调到辽西深山,出任凌源军械仓库主任,开启了扎根深山、艰苦创业的伟大事业。直至1986年病逝,他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过这片他深深牵挂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建库之初,面对跌宕起伏望不到尽头的大山,杨西园做好了牺牲一切的准备,他说:“只要能建设好军备物资仓库,就是豁出命,我也要干到底。”当时,全库只有12名官兵和1台嘎斯车,杨西园带领官兵战天斗地、克难攻坚,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建库壮举。他教育官兵说道,守大山就是守江山,守库门就是守国门,后勤兵首先是战斗员,后勤就是军队的战斗力!官兵们回忆当时的情形,这样形容:地窝子、苦碱水,大风沙、一身泥……头一年,那饭碗里就没见过一片绿。劈山建库房、垦荒开菜地,道路修出三十里……那么苦的日子快乐地过。</p> 建库之初的主要运输工具。 <p class="ql-block">由于战备需要,仓库开建不久就进入边建设边接收物资的状态,这给本就艰难的建设工作增添了很大负担。没有铁路专运线,入库物资就在火车站下货,马车是当时的主要运输工具;没有装卸工具,就靠人背肩扛卸载。每次接收物资,杨西园都会和大家一起干,两年的时间,累计接收物资3.1万吨,折合当时30吨的车皮,每年要接收2060个车皮,平均每天就要接收5.6个车皮。</p> <p class="ql-block">为搞好仓库建设,杨西园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探索总结出排水、补漏、密闭、降温四结合的通风规律,并创造出塔式码垛和以黄土、麻刀、白灰三种合成材料密封洞库方法,大大提高了物资保存质量。</p> <p class="ql-block">杨西园心中装着官兵和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刚到仓库时,交通十分不便,驻地距离火车站14公里,杨西园作为师职干部,每次外出开会,都是步行到火车站,从不搞特殊坐仓库的车。但是如果当地群众有急事找到他,不论是用车还是看病,他都有求必应。杨西园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己省吃俭用,家里玻璃坏了都舍不得换,女儿想要一件漂亮衣服都被他拒绝,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他却慷慨解囊。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地震,杨西园拿出仅有的2000元积蓄捐给了灾区。</p> <p class="ql-block">1973年7月,《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发表了长篇通讯《艰苦奋斗的老闯将》,报道了杨西园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军上下引起轰动。1975年,杨西园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6年8月,杨西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承德干休所去逝。临终前他留下遗嘱,“死后还要回到仓库,继续为祖国、为人民站岗,永远看守这片洒下心血和汗水的土地。”他的妻子和战友按他的遗嘱,把他的骨灰安葬在了卧龙山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名参加过359旅南泥湾开荒的老八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为了我军后勤事业,在仓库战斗到了生命最后一息。杨西园同志用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铸就了忠诚坚守、敢于担当、务实创业、无私奉献的杨西园精神。</p> 清明节,部队官兵们打扫纪念场地、擦拭墓碑、缅怀英烈、追忆伟业、献花宣誓,为国防事业贡献青春年华。 <p class="ql-block">2022年清明节的祭祀活动,该队教导员付立波在活动中说道:“通过此次的清明祭扫活动,我们主要是希望全体官兵能够学习革命先烈的光辉故事,学习他们的崇高品质,接过先辈们勇于牺牲,敢于奋斗精神的接力棒,使我们的信仰更加坚定,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山沟精神,传承‘艰苦创业、爱岗敬业、奋发兴业’的库魂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数的革命先烈,永远不能忘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革命先烈的精神要刻在全体战士的内心深处。是他们顽强坚毅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一直不断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勇于担当、拼搏进取,砥砺奋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雄虽以逝去,精神激励后人。据悉,该仓库还充分利用单位自建的荣誉室、雕像群、浮雕墙、英模粮食画、烙烫画、素描画、主题演讲等,积极开展讲述英雄背后的故事,弘扬革命先烈精神。让全体官兵在学习、聆听先烈故事中坚定守库报国信念、教育引领官兵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传统、开创未来,用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功绩,践行扎根山沟不言苦,立足岗位建军功的铮铮誓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活动结束后,官兵纷纷表示,“一定会以杨西园老主任为榜样,坚定步伐、紧握钢枪、立足本职岗位,苦练军事技能,以实际行动继承发扬英烈精神,展现‘守大山就是守江山,守库门就是守库门’的家国情怀、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上争当‘四有’革命军人,为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贡献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当你读完这片文章后,不知有何想法,我想会情不自禁地,举起你的右手,像英烈深深地敬个军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