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爱民恤民,当然包括遍布各地那些佑护他的官吏、寺院僧人、道士,特别是是受到自然灾害和人为侵犯的黎民百姓,那种关切保护都是真心实意,发自内心的,所以,不管朝廷内部对其实施多么严酷地打击诬陷,被贬地方多方对苏轼实施发自内心的保护,也是有目共睹的,也印证了他对待“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做人处事态度。</p><p class="ql-block"> 回头来说苏轼被贬惠州以后,按说,一个再次被贬出京城的带罪之人,在一个非常陌生的地方,做好悔过自新的人,等待皇帝重降御旨,召回京城,有一个舒适的晚年也就不错了。可是苏轼却不这样想,在惠州的两年七个月时间内,不仅写下各类诗词赋政论和为民请命作品近六百篇,说算年近六旬老人的黄金创作期,一点都不为过。诸如博罗县城大年初一发生毁灭性大火;掘挖巨型墓坑,埋葬无钱下葬百姓入土;把分散兵营建集中兵营等等“份外事”;建议修建惠民医院,为无钱治病的百姓开通一条生命延续的通道就等等,受到惠州上下好评如潮。</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经过走访和实地踏勘,决定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在惠州城内的西湖上修建两座惠民桥的义举,让惠州人传唱近千年而不衰,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到惠州登岸古渡口旁就是东江与其支流西江的交汇处。交汇处以西是惠州府,以东是善县城。长期以来,府县往来唯有百姓小船划渡,“曾有多少命陨沙泥?”这是镌刻在苏东坡倡议并亲自捐资修建东新桥旁的一句。</p><p class="ql-block"> 针对府县有江无桥的状况,苏东坡不仅书请程之才用公帑参予修桥,还建议请罗浮山道士邓守安用二十船连舫,即需要形成桥时,用捆绑加固为一体的二十条“桥船”架设在江面上,让人行桥上。若与大船通行江中,二十连舫“穿桥”驶离江面,做到“桥”船通行两不误。</p><p class="ql-block"> 为管好用好东新桥的修建,苏东坡建议让道士邓守安作东新桥修建总指挥,自己带头捐出皇帝赐他的犀带,算做现金。苏学士的行动,程之才提刑及时划拨的公帑,以及邓守安的慕捐,特别是惠州百姓的积极捐资等等,在1096年六月竣工。举行竣工庆贺时,惠州善县成为全城空巷,一首诗云:一桥何足云,换传广东西。父老有不识,喜笑争攀跻。</p><p class="ql-block"> 另一座桥就是苏东坡倡议建成的西湖连接成为一体的“西湖湖堤”。为完成西湖湖堤的连接,苏轼把弟媳妇朝拜皇后时,赐赠的数十枚金钱都给捐献了出来。这座以治理原名为“丰湖”的几乎被莳草吞噬荒废了的城中湖泊,经过清淤清莳,和新筑桥连堤,一个碧波荡漾的惠州城市居民欢迎的“丰湖”又回来了。据历史记载,苏东坡捐资并亲自参与治理的西湖新桥,也是原来“丰湖”上由僧人希固主持修建的六座桥梁中的第一座桥。为铭记苏轼对惠州做出来不朽贡献,遂将“丰湖”改名为西湖,同时将这座连接丰湖中间的桥、堤,改名为苏堤,以志对苏东坡的永恒纪念。</p><p class="ql-block"> “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或者就是对这位豁达一生的宋代乐天派官吏,流放惠州后,在惠州留下的美名的最好总结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