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一世的灵魂

无心胜有心

<h3>张爱玲(1920一1995),民国四大才女<br></br>之一,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7岁开始写<br></br>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br></br>的作家,她的小说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br></br>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为中国小说史做<br></br>出了独特的贡献。</h3></br> ​<h3>张爱玲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br></br>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幼<br></br>女。但张爱玲却一生凄苦,令人感慨万<br></br>千!<br></br></h3></br> ​<h3>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出生于1848年,22岁考中进士,担任言官期间刚正不阿,很得李鸿章欣赏。</h3></br> ​<h3>同治九年爆发中法战争,张佩纶作为钦差大臣去福建马尾督军,战争惨败,张佩纶被问责发配到张家口,落难期间,李鸿章将次女李菊藕许配给他。刘体仁《异辞录》写道<b>:</b>养老女,嫁幼樵,李鸿章未分老幼;辞西席,就东床,张佩纶不是东西。</h3></br> ​<h3>婚后二人谈诗论对,琴瑟和鸣。李菊藕为张佩纶诞下一儿一女,五年后,李鸿章突然病逝,次年张佩纶也抑郁而终。庞大的家族盛极而衰,李菊藕为儿女殚精竭虑,不幸患上肺癌,46岁病逝,那年儿子张志沂十六岁,女儿张茂渊十一岁。</h3></br> ​<h3>1915年,张志沂娶黄素琼为妻,黄素琼乃黄翼升黄军门的孙女,一开始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也甜蜜过一阵子。</h3></br> ​<h3>1920年9月,黄素琼生下一女婴,取名张煐,读书时改名张爱玲。后又生一子取名张子静。</h3></br><h3>张志沂是个典型的遗少人物,虽然精通英语,也和黄逸梵一样受过五四运动的习染,但骨子里还是与旧时代更亲近一些。他像一些遗少一样,吃喝嫖赌,捧歌妓,吸鸦片,在外面养姨奶奶。洋场社会的恶习,一样不落。他曾做过短期的英文秘书,之外主要靠母亲留下的遗产生活。黄素琼(后改名黄逸梵)“虽然出身传统世家,思想观念却不保守。尤其那时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她对男女不平等及旧社会的腐败习气更为深恶痛绝”。这个追求新生活的女子,向往浪漫幸福的爱情生活。埋怨当初说媒的时候都是为了门第葬送了她一生。</h3></br><h3>1924年张爱玲4岁,28岁的黄逸梵以小姑张茂渊监护人的身份,去英国留学。临上船时黄逸梵伏在竹床上忍不住失声痛哭“绿衣绿裙上面钉有抽搐发光的小片子……她睡在那里像船舱上反映的海,绿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无穷尽的颠簸悲恸。”佣人几次催促,她像是没有听见。无计可施的女佣让张爱玲去叫她,她也不理,只是哭。并不浪漫的出走,是不甘摆布的反抗,更是无奈的逃避。</h3></br><h3>1937年,黄逸梵回国了。那年,张爱玲中学毕业。同来的,还有她的美国男友。身肩两个孩子母亲重责的女子,她的自由实在是有限的。“异端”如黄逸梵者,可以在几经徘徊后奋力一飞,了断和丈夫的痛苦姻缘,冲破家庭的束缚,但她无法割断对孩子的牵念。离婚时,他们达成协议:两个孩子跟父亲生活,但可以常去看母亲。孩子以后上学的事情上要征求黄逸梵的意见。<br></br></h3></br><h3>1941年底,新加坡被日军占领,黄逸梵男友死于大轰炸中,她的生意也大受影响,遭受打击的黄逸梵一个人苦撑苦挨着。海外出游的生活,有豪情,更多的是孤独。她有给尼赫鲁姐姐做秘书的风光,也有做缝制皮包女工的艰辛。迈出去的脚步固然跌跌撞撞,最终却没有收回来。</h3></br><h3>1946年黄逸梵回来过一次,张爱玲和姑姑、表哥去接船,黄逸梵憔悴、消瘦得令人默然。不久,她又去了英国,再也没有回来过。</h3></br><h3>1957年8月,寄居英国的黄逸梵生病,需要手术。当时在美国的张爱玲得到消息,写信给母亲,又寄了100 美元支票过去。不久,一生漂泊的黄逸梵客死他国。她给张爱玲留下了一只箱子,里面是她早年带去的古董——海外流浪的那些年,她是靠变卖古董度日的,才没有让自己苦撑着寻来的一片自由天空坍塌。剩下的那些,她设法将它辗转交到女儿手中。<br></br></h3></br> <h3>​继母孙用蕃生于1905年,是民国大总理孙宝琦的女儿,人称“孙七小姐”,曾是上海众星捧月的名媛。后因服毒殉情于穷表哥却被抛弃而成为整个上海的笑话。</h3></br> ​<h3>孙用蕃和父亲都有吸食鸦片的爱好,张爱玲经常能看到他们在床榻上吞云吐雾,在幼小的心灵中,她仿佛成了弃儿,很无助地自我成长。<br></br>儿时的阴影影响了张爱玲的一生,让她在成长路上孤高气傲,冷眼看人,而亲情的缺失让她极度渴望拥有一颗被呵护的心。<br></br>对于母亲,张爱玲是爱恨交加,她始终认为自己性格中的自私和冷漠是遗传母亲的,不过有一点张爱玲要感谢母亲,那就是母亲很注重她的学业。<br></br>黄素琼一度想送女儿出国留学,不仅帮她报考了伦敦大学远东地区的考试,还请了一位英国老师,专门辅导女儿功课。<br></br>在考试中张爱玲拿下了第一的好成绩,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张爱玲出国留学的愿望化为了泡影,思索再三,黄素琼转而送女儿去了香港大学读书。<br></br></h3></br> ​<h3>在香港大学深造的过程中,张爱玲迷恋上了文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了1943年,她有多部作品相继问世,直接让她在文坛上一举成名。<br></br>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书中有不少人物都是以她的家族成员为原型进行创作的,比如在《花凋》中她影射了自己的舅舅,《创世纪》中又隐晦的嘲讽了六姑奶奶李经溥,结果把一众亲戚全得罪了个遍。</h3></br><p data-from-paste="1">家庭的不幸,导致张爱玲的内心对任何人充满不信任,虽然她渴望被爱,但是她也害怕被伤害。张爱玲把自己封闭在写作的世界里,她收集他人的故事,写的却是自己的经历,字字泣血。张爱玲二十岁出头,成为最受欢迎的女作家,风光无限!</h3></br><h3> <p class="ql-block">张爱玲的一生很坎坷,她经历了三段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任丈夫是胡兰成,此人可以说是她的初恋,当年张爱玲情窦初开,而胡兰成(汪伪政权宣传部部长)大了她14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兰成看到了张爱玲写的小说,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敲响了张爱玲的家门。张爱玲极少和陌生人往来,胡兰成毫无预兆地出现,让张爱玲感到反感,紧闭房门。胡兰成乘兴而来 ,败兴而归,但他风流多情,擅长揣测女人的心理。</p><p class="ql-block">胡兰成发现世人对张爱玲的评价是“清高”,他立即给张爱玲写信,赞美张爱玲清冷的外表下,藏着“谦逊”的品质。张爱玲感受到温暖,盛装打扮去拜访胡兰成,胡兰成被张爱玲独特的气质吸引。</p><p class="ql-block"><br></p> <p data-from-paste="1">为了追求才女,胡兰成抛弃了家中妻儿,还写下了一份极其不负责任的婚约书,张爱玲听信了他的鬼话,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嫁了过去。胡兰成浪漫多情,张爱玲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后来发现胡兰成和其他女人有染,张爱玲也没有想过离开他。张爱玲的迁就,使得胡兰成在这段感情里无所顾忌。之后胡兰成又看上了一个17岁的小护士,断然离张爱玲而去了。</h3></br><p data-from-paste="1">沉浸在悲痛和折磨中的张爱玲,在背负汉奸老婆的骂名同时,将自己封锁在内心的阴暗世界,而在她人生的低谷期,经朋友介绍,与电影导演桑弧相识,二人在不断的交往中互相有了好感,可仅限于君子之交。</h3></br> ​<h3>性格有点拘谨的桑弧不敢表露爱意,而张爱玲又自尊心很强,她怕自己汉奸老婆”的身份让年轻有为的桑弧声名狼藉,于是这段朦胧且美好的姻缘,还没开始就结束了。<br></br></h3></br>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那一年,张爱玲26岁,桑弧30岁。他们一个编,一个导,创下电影界的“神话”。只可惜这段珠联璧合的爱情,很快就结束了。至于原因,就像他俩的开始一样,外界的传说扑朔迷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倘若说张爱玲遇见胡兰成,是“见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张爱玲和桑弧之间便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桑弧作为一名出生于上海,曾凭借电影《灵与肉》出道,后执导了《太太万岁》以及后来的《子夜》《大桥下面》等影视作品的著名导演和编辑,在才女张爱玲的面前,爱的很卑微,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他对张爱玲更多的是才情的仰视;而张爱玲呢,因为已经有过一段婚姻,觉得自己配不上桑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含蓄而隐忍的文人做派,生生地分开了原本可以在一起的两个人。最后,桑弧娶了一个普通的女子;张爱玲孤身一人去了香港,后来又去了美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爱玲不想继续留在大陆,因为她曾经爱过的两个男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生活,只有她还在舔舐伤口。公众对张爱玲的感情生活充满好奇,以致于流言满天飞。张爱玲性格谨慎,外界的谣言让她精神紧绷,压力无处释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爱玲选择离开是非之地,去美国寻找平静的生活。在美国纽英伦州,贫穷的张爱玲在救济营认识了学识渊博的65岁德籍作家赖雅,赖雅文采斐然,却没有专注写作,一生都没有代表作。张爱玲被赖雅吸引主动上前和他聊天。</p><p class="ql-block"><br></p> ​<p data-from-paste="1">二人似乎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相谈甚欢。张爱玲迅速沉沦,坠入爱河。尽管对方比她大了近三十岁,但张爱玲还是决定与作家赖雅结婚。<br></br></h3></br> ​<p data-from-paste="1">结婚后,赖雅不想让张爱玲居无定所,想方设法地租了一个小公寓,张爱玲总算有了容身之所。赖雅迁就张爱玲的生活习惯,每天为她准备喜欢的食物,包揽了所有家务。</h3></br><p data-from-paste="1">赖雅让张爱玲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她可以在赖雅面前做个无拘无束的女子,因为赖雅会包容她的一切。</h3></br><p data-from-paste="1">然天有不测风云,赖雅身体不好,中风瘫痪在床。张爱玲不得不学着照顾赖雅,因为贫穷,赖雅支付不起医疗费。张爱玲为了赚钱,跑到香港接活。</h3></br> ​张爱玲连续三个月起早贪黑地写稿,电影公司不满意她的作品,一分钱也没有给她。此时赖雅的信漂洋过海送到张爱玲手中,张爱玲激动地回信,表达她一刻也不想离开赖雅,张爱玲回到美国,照顾赖雅11年,令人感动。赖雅去世后,张爱玲移居洛杉矶,一个人孤独的生活了23年,在她75岁时,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在穿戴整齐后,安静且孤独的离去了,一个礼拜后朋友才发现了她的遗体,最终将她海葬。<h3>人们说张爱玲晚年凄惨,无非也就是张爱玲第二任丈夫赖雅在婚后的两个月就半身瘫痪。此后11年一直由张爱玲照顾他的起居生活。他们的日子可以说是非常贫困,就连一双拖鞋也买不起,要等圣诞节打折的时候才能咬咬牙舍得购买。</h3></br><h3> <h3>但这都是世人猜测。可张爱玲和朋友说,她并不为这些俗事所困扰,即便在如此贫困的情况下,也是幸福的。因为在这个时间里,她有自己的爱人,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所以是快乐的。</h3></br><h3>在1995年9月8日,警察推开张爱玲的公寓,发现她已经去世一周了。她的离世没有人知道,甚至被发现的时候,尸体也已不再整洁,已经开始腐烂。</h3></br><h3>张爱玲的晚年如果说从拥有的财富上来讲,其实并不困顿。</h3></br><h3>她的晚年有大笔的版税,早年间积累的作品发行的收入,已经足够她在晚年过上富足的生活了。但在她死后,这笔钱却被人们发现并没有动用,就这样大笔大笔的积攒了下来,没有挥霍。</h3></br><h3>这倒不能证明说张爱玲是一个节俭小气的人,只能说这些金银俗物对她已然没有了太大的吸引力。她活的通透,活的明白,晚年的时候已经非常的看开。不论是对于生死还是人情、抑或是最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无数人为之疯狂的财富,张爱玲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h3></br><h3> <h3>之所以说张爱玲的晚年比大多数人都要幸福,是因为,一个人最悲哀的地方,就在于没有自主的思想,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东西,或是追求的东西太虚无缥缈,可能终其一生也不能得到。</h3></br><h3>但张爱玲想要的不过是爱情和事业,而这两样她全都体会过了。人生一遭,对她来说已经值得了。纵然一个人远离尘嚣,自己孤独自处,但她的内心一定是富足的,不惧生死,坦然从容。</h3></br><h3>其实说白了幸福这回事儿,也许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想和其他人谋求共情,实在是有些荒唐的,因为每个人的追求都是不一样的。</h3></br><h3>张爱玲爱过也被爱过,抛弃过也被抛弃过。她想体验的已全然体验尽了,而世俗的许多人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却一直求而不得。比如说,追求财富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得到财富,追求家庭美满的人很可能得到一地的鸡毛。</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3MTkxMTIyMA==&mid=2247483900&idx=1&sn=e48dc6bf646c88c642bbae1cbe5bfd97&chksm=cef61ba7f98192b154c82ce30c2c65a5066638984d950a1170ce0161c582e83ed4b028c0265f#rd"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