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武功山《大学》本·末游学记

诚仲

<p class="ql-block">  武功山之侧,石溪河之畔,集儒风雅气,聚四方学子。四合院内,群弟子齐修“大学本·末”之学,共行往圣先贤之道。</p> <p class="ql-block">  武功山是一座立有卓越功勋的名山,与衡山、庐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冠以衡首、庐尾、武功中之名。相传晋时武氏夫妇到此开山传学,武公在此得道后,被当地人称此山为“武公山”。后因晋·梁朝平定“侯景之乱”,欧阳将军在此山被困,梦到山神推帘相助,指点兵法,才得以巢灭判军,大获全胜,因论功行赏,被陈武帝(陈霸天)改封“武功山”。</p> 武功山之行 <p class="ql-block">  4月20日,我们儒门时雍弟子一众30余人,从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分别结伴前往武功山,奔赴一场文化游学之旅。我们一行5人,从早上8时出发,驱车660余公里,大约行驶9小时,于下午5时到达目的地“石溪村”。这一路与张国俊老师、存芹(唐祝艳)师姑探讨交流修身学习、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切身体会。虽路途遥远,分享精神的喜悦,也不觉困顿。</p> 偶遇颜回  如沐春风 <p class="ql-block">  进入武功山境内,路过颜家坊时,路旁颜回(复圣)的雕像映入眼帘,令人心生敬仰之情,使我等好奇又惊喜!原来这里是颜氏后裔族人迁居于此,这尊雕像,给路人留下了过目不忘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不堪其忧,安贫乐道,贤哉,回也……颜回是孔门得意门生,深受孔子的喜爱。如今,路过于此,不由感慨:颜家有此等大贤影响后世,真是令人神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颜家坊,此乃子孙后代福地也!</p> 耕雨园 感受露营文化 <p class="ql-block">  石溪“耕雨园”是胡一鹏(字存章)老师创办的教学基地,亦是一所传统文化学堂。“晴耕雨读,耕读传家”。在这里学习的孩子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生灵气息,享受着田园般的生活和诗书游学的快意。</p><p class="ql-block"> 走进耕雨园,正在忙碌的大师伯,放下手中的活儿,带我们领略营地的每一处、每一角。从教室到饭堂,整齐的板房更显生活温暖。石洞里厨房的饭菜香飘香,小菜园的蔬菜等待开花结果……石头、竹子、木头、泥土物尽其用。溪流、鱼儿,青草、牛群,邻居、鸡犬,悠闲的生活在这世外桃源中,好一派悠然自乐的景象。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不仅能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智慧,又能使学习、志趣,品性和心灵得到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胡老师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汇聚才华与智慧,创造出如此动人的精神乐园,真是令人喜闻乐见!他向到来的师友介绍着这里的每寸土和每个场景的由来和故事,人在画中游……不得为大师伯辛勤耕耘、治学师范的精神而感动喝彩!</p> 相见欢 <p class="ql-block">  在欣赏这里的一花一木的时候,我们敬爱的钟武强先生,及师母朱敏先生正风尘仆仆的赶到了耕与园。小童上前迎接,为钟先生献上了鲜花(映山红)。我们也在路边热情恭候先生的到来,师友们洋溢在一片祥和的喜悦中!</p> <p class="ql-block">  晚餐在耕雨园进行。师友们坐于长桌前,每人先食一碗糙米饭,再品尝着丰富美味的佳肴,石斑鱼、青竹笋、油豆腐、艾团子,都是这里的地道美食。</p><p class="ql-block"> 饭后茶歇,还能继续聆听先生、师长们畅谈教育小故事,分享学习之乐,津津有味!期间,师长们献歌助兴,其乐融融!</p> 篝火联欢晚会 <p class="ql-block">  天色渐晚,营地的小广场,点亮了小火苗。眼看,篝火晚会即将在美丽的石溪耕雨园隆重举行了。不一会儿,一堆柴火在广场中央猛烈的燃烧了起来,火光照在所有人的脸庞,闪闪烁烁,光彩夺目,使这样的夜晚激情四射。我们手拉手,心连心,欢歌载舞,热闹非凡!喜悦的歌声环绕在整个耕雨园的上空……</p> 学习篇 《大学》明明之光 <p class="ql-block">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p><p class="ql-block"> 此次先生开讲《大学》本末,意义非凡。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才是“明明”入德,知止不止,物格有知,知而行之,而后诚于中,形于外,至诚无息,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p> <p class="ql-block">  石溪四合院,是武功山乡村旅游十佳示范点。在享有“桃花源”的石溪,四合院是最具划时空意义的一处景点民宿,古式的园林设计,融入现代生活,使人心旷神怡。进入四合院大门处“先生讲大学,请君上二楼”,凸显了“教学为先”的为学精神!</p> <p class="ql-block">  在四合院二楼“时雍讲堂”里,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画像、“天地君亲师”牌位。儒门传习弟子,正坐于内,端身正意,三拜师位,恭请先生上座,为我们授课,以示尊师重道。</p> <p class="ql-block">  《大学》是儒家经典中的一部“圣经”。钟先生说,《大学》是时术之学,要靠时间积累的。他认为《大学》古时是“太学”(国君之学),它即是一部国家之学(务国之学),大成之学(大人与小人之学),又是修己治人之学(君子与圣贤之学)。</p><p class="ql-block"> 先生用古文字“学”的来龙去脉,生动的阐述了“学”的重要性,其中也蕴含了《礼记·学记》篇教学的重要意义。用《学记》的观点进入《大学》之学,是一种向上而学的求道精神。这个通道打通了,就能贯穿“本”和“末”的功夫。带着方向做行为,不离“本末”,是打开《大学》之“学”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钟先生说,文化越古老的越好,技术越创新的越好。他以“木”上下各加一笔,非常形象的揭示事物的“本”与“末”。他讲物的“本”和“末”,就像“种子”与“果子”。事的“本”与“末”,在于“终”于“始”。通过这个道理,让我们明白“知”是“末”,“会”才是“本”。只有格物知“本”,物格有“末”,方能致“知”。</p> <p class="ql-block">  致知要回到根本“在位”上。“在”是要顺应天理四时,天地法则,与时俱进。“位”是指“上位”,向上而学是操作的方法,好学向上是结果的方法。一“本”一“末”,前后呼应。</p><p class="ql-block"> 这个“知”,在儒家的思想上讲,是“天地良心”,良心好比太阳。儒家是知天命的,明明积德,使内心的太阳发光发热,就有了“生发”之气,德积天理、天地良心,明了又明,一明再明,就真的“明明”了……听先生讲经义理,不由惊叹《大学》开篇之说,美妙绝伦!</p> <p class="ql-block">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先生深入浅出的把“明明”之光放出来给我们看,使我们黯然欣喜,感受到“本末”的先后有序、前因后果。“明明”而后有“知止”。定、静、安、虑、得。明“本”理,入“德”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道而悟之、参之、论之,学而知道,行而有道,本末在心,可近道乎?</p> <p class="ql-block">  《学记》言: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p><p class="ql-block"> 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p> <p class="ql-block">  先生教导我们,解经不可感受,要从原典中互解,返回原处找本源、找归处,方能探究真理、真道。</p><p class="ql-block"> 先生用《学记》精神解释“明明德”是“知类返反”。“大成”是“明明德”的基础。明明德,得也,道也。明明德于天下,就已经在“止于至善”的大道中。大道是“壹”,“壹”是知“本”,“壹”是天子与庶人。有秩序、有大小,才有小有大,此谓大学。</p> 游学篇:文以化人 <p class="ql-block">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从师求学,游而学之。优秀传统文化能改变人的精神生活,使生命更有深度和高度!</p> 马家坡雅聚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学的第一处就是吃午饭。在玉皇山下的“马家坡竹筒饭庄”遇到了庄主马善明先生。马老师热衷于雕刻、书法和诗词文化,其手艺了得,石溪村景区大大小小的石刻,均出自他手。他向我们介绍,他放弃了曾经在外谋生的机会,因为热爱家乡,回来创办农家美食庄院。耕读传家,得趣于山野,怀抱大自然,乐于传统艺术,是更高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境界!显然老马的故事刻在了深山幽谷之中……</p> <p class="ql-block">  在他的山庄,我们品尝到了味道可口的竹筒饭和竹筒菜。午饭还未结束,欢快的歌声响起来了,在耳旁此起彼伏、接踵而至。在存章大师伯的申请下,中午我们与先生一道,在马家的大堂内进行了聚会分享。</p> <p class="ql-block">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采取举手自告奋勇的方式,纷纷谈收获、悟义理……</p><p class="ql-block">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乐”是这次游学的亮点!最后到了展示才艺,师友们迫不及待,个个大显身手,能说会唱,各领风骚!太极拳、伴舞,我的中国心、游牧时光、桃园结义等才艺展示,表现出师长们深深的文化情缘和爱国情操!师友们沉浸在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的氛围里,各尽其美、各显所长!</p> <p class="ql-block"> 山梁雌雉得其时,上下飞鸣自乐之! </p><p class="ql-block"> 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p> <p class="ql-block">  90余岁的“马老”爷爷,也参与这次雅聚,为他的精神感动,留影作念。</p> 参观龙上红军学校 <p class="ql-block">  龙上红军学校(王家土屋)旧址,始建于1886年,属土砖泥瓦建筑。屋内少先队室、党建室,室内木雕及文案匠心独运,清晰可见。外墙“打土豪,分田地”的红色标语,见证了当年工农子弟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革命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饮水思源,恩情难忘!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我们党伟大的精神内核。我们要不忘先辈的牺牲、奉献,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自强不息!</p> 参观麻田中学校 <p class="ql-block">  位于萍乡市城东55公里的武功山中段。元朝至顺二年,有林氏兄弟自福建莆田迁入此地麻栎树林间,伐木造田定居,因而得名“麻田”。</p> <p class="ql-block">励身励品励意志方得真知,</p><p class="ql-block">新风新术新思想始见未来。</p><p class="ql-block"> 进入麻田中心学校,教学大楼两侧的对联和大楼前隶书石刻“励新”二字格外引人注目,令人不由感慨:麻田中心学校特别注重师生的品德和思想教育了!</p> <p class="ql-block">  校长朱志辉先生,扎根山区25年,通过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凭着体育人的执着精神,为学校确立了“以体树人”的育人理念,打造“以体强校”的教育品牌。在这25年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武功山下一所农村学校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道虽远,行则将至。麻田学校不光体育发展的好,还是一所集书香、文艺、传统文化气息非常浓厚的文化校园。食堂像是图书馆,楼道走廊宽敞明亮,悬挂着赏心悦目的书法名言、诗词,励心励志。参观每一处,都能触动人心,体育馆、书法室、美术室、围棋室、古筝室、舞蹈室、泥塑室,功能齐全。强身健体,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文武兼备。这些文化课堂,想必会造就出更多和雅少年。</p> <p class="ql-block">  校史馆是一个文化传承重地,它记录着麻田中心学校优良传统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历程。看一个地方文化和人才兴旺,离不开小学教育。私塾学堂在麻田这个地方由来已久,从1621年到1931年,这里相继创办私塾十余间,民国后废除了私塾教育,随之,这个古老传统的教育方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麻田300年的教育史上,私塾教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广场上,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塑像尊严、庄重。师友们临行前,纷纷上前鞠躬、瞻仰。</p><p class="ql-block">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礼记·学记》有言: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p> 同乘车马   共用衣装 <p class="ql-block">  游学的路上,我们三五结伴,驱车而行。行车途中,车内亦如移动小课堂,交流分享随时进行。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微凉的风吹过,不觉有一丝寒意,叶衡(字存时)老师看到我穿着短袖,他便脱掉外衣,为我御寒,对此,不胜感激!感谢临行前存竹老师给每人赠送的“武功山糙米”!感谢这一路同行的师友相依相伴,同学同乐,共修共进!</p> <p class="ql-block">  知行合一,以学为先,以行为本。时习有悟,传道有得。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p> <p class="ql-block">  壮丽武功山,优美石溪村。先生开坛讲学,四合院清风竹韵。耕雨园小憩雅聚,食糙米红饭,吐儒雅之气。走红军长征路,树革命必胜信心。观麻田教育成果,感文化情怀担当。这一路歌声不绝,掌声不断。师友们礼乐相合,仁智兼修,令两天的游学和谐雅致,至诚至美!</p> <p class="ql-block">  游学归来,心里盛开出五彩芬芳的花朵,愿把最美的那朵朵,献给可敬可亲的同行师友们!</p><p class="ql-block"> 期盼五月下旬,我们再聚武功山,听先生《大学》之道,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1日 时雍弟子:诚仲敬笔</p>